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电脑软件

浅谈基础软件在软件定义时代下的演进发展

浅谈基础软件在软件定义时代下的演进发展

  当今的时代被信息产业的人士称之为“互联网+”的时代,制造业的人士称之为“+互联网”时代,而从事软件研究的人士将其称为“软件定义”的时代。软件定义时代有什么特点呢?

  为什么叫“互联网+”时代?因为今天互联网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任何行业的产业形态,包括服务业和传统行业,都会因“上网”而发生改变。例如滴滴公司就是互联网与出租车行业的结合。你能说滴滴是出租车公司吗?它其实是一家IT公司,滴滴通过IT平台颠覆了出租车行业。雷军称小米为一个“新物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做的是生态链。小米打造了一个生态平台,所有IoT硬件厂商只是生态链中的一部分,而整个生态链属于小米。IT行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一日千里,即发展非常快;第二是无所不在。这两个特点导致它在某些行业是倍增器,在某些行业是颠覆者。所以,IT界的人认为,只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各个领域结合,就可以跨界扩大各自的地盘,从而颠覆原有行业老大获取蓝海利润。

  IT行业有两个著名定律,一个是硬件方面的摩尔定律,一个是软件方面的麦卡夫定律(一个系统的价值等于用户数的平方)。这两个定律既体现了IT技术爆炸性的指数进步与组合进步,也反映出巨大通用市场的重要性。因为芯片和基础软件领域都具备一个同样的特点,即研发成本很高,但是扩大规模时的成本并不大。比如做一个信息系统,服务10万人和服务100万人的成本差距不大。但信息系统的价值是用户数的平方,比如说用户数量扩大10倍,它的成本增加可能只有1倍,而价值却增加了100 倍。芯片也是一样,研发成本很高,如果找不到巨大的通用市场,就获取不了巨大的回报来覆盖巨大的研发投入。所以,“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三大精髓就是营造巨大的通用市场、经营掌控生态链、跨界竞争获取蓝海效益,其中营造巨大的通用市场是前提,也是基础。

  制造业的人所说的“+互联网”,其实也是指这个发展趋势。工业企业单纯购买软件产品来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国际领先的工业企业转型为软件公司已是大势所趋。以波音为例,最开始是购买几个流体力学软件来设计飞机,后来逐渐将整个生产流程全部数字化。现在制造业企业的思路是将高端制造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并且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及互联网与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对全行业的生态链业务、管理与服务进行重构,构建基于软件平台的服务体系。“高端制造+基于软件平台”的服务体系成为领先工业企业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的主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的制造也在向服务化延伸,也就是“卖服务”。

  软件定义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就是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软件来体现。其实“软件定义时代”一词主要想表达的是软件的重要性,突出软件无处不在,软件日趋重要。软件定义,其本质特征就是软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尤其是和工业的结合,定义一切的软件成为了基础设施。以前做完一个产品以后,它的功能基本上就固化了,但是现在产品的功能主要由软件来实现,而软件的特点是可成长、可配置、可演化,这样就带来了数字世界产品的不同特点。

  在我国,软件与制造业的融合大有发展机会。我国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工业领域一直在讲去产能,所谓的去产能,就是活干得过于好了,能力过于强了。现在我国的集成电路备受重视,就是因为做得还不够好。我国集成电路的整个体系,实际上是依托全球的体系,与国际产业链对接,国内的企业之间反而无法对接起来。但是我国工业体系几乎都是与国内对接。软件定义是推动中国工业体系高质量转型的强力引擎。那么软件定义的时代里,基础软件又有哪些演进发展呢?

  最基本、最核心的计算机软件就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有三大任务:高效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为应用软件提供共性的基础服务,为用户提供友好易用的人机交互手段。多年来,操作系统的三大任务一直没有变。操作系统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硬件平台的升级、应用场景的演化、人机界面的革新,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一直驱动着操作系统的发展。不同于硬件的替代性发展,操作系统以内涵扩展式发展为主轴,上层应用软件的共性功能不断沉淀融入到操作系统中,操作系统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整体越来越庞大,逐步从“单个产品”的操作 系统发展成为“信息系统体系基石”的基础软件平台,呈现出明显的平台化演进特征。

  与此同时,软件的商业形态也在不断演进,先后经历了大小型机时代的硬件附属阶段、PC时代的独立软件产品阶段、“互联网 +”时代的“软件即服务”阶段,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软件定义”阶段。在硬件附属阶段,软件仅仅是作为计算机硬件的附属物而存在,没有独立的商业形态,软件的代码通常是向使用者开放的,便于用户自己进行修改与优化。在PC时代,出现了软件许可证(License)的概念,售卖软件许可证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软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销售,软件代码成为核心竞争力而不再对使用者开放,标志性的成功案例就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这一时期,为了反对源代码不开放的“闭源文化”和许可证销售模式的Copyright保护,开源软件蓬勃升起,诞生了以Linux操作系统和GNU GCC编译器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开源软件,以及以GPL为代表的Copyleft许可证规则,形成了一整套可以与商业软件体系竞争的开源软件体系。基于这种开放、免费的开源软件系,一大批信息服务企业得以起步与发展,促使软件进入到“软件即服务”阶段,诞生了谷歌、脸书等国外互联网巨头,以及BAT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在这一阶段,大量的软件企业不再售卖软件产品,而是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某类信息服务,即“软件即经营”,运营服务成为了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代码。不提供服务,就无法成为软件业里面的老大,也无法成为软件生态的掌控者,这也是如今学术界做基础软件难以找到“抓手”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