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
教 材 分 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使用工具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法】图示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教师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课后反思】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具准备】长竹筷、棉线、纸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油漆桶、剥线钳、核桃夹、长夹、小撬棍。
【教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隔着讲台的文具袋;长夹子、小撬棍、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长夹子取隔着讲台的文具袋。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书上长方形方框内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详见教参P17~18)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根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杠杆:省力的杠杆:天平、杆秤、切纸刀、开瓶器
不省力的杠杆:筷子、钓鱼竿、夹子
既不胜利也不费力的杠杆:剪刀
【课后反思】
1.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法】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轮轴的秘密
轮轴的作用: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
【课后反思】: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
【教法】实验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升国旗的图片,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出定滑轮概念: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作进一步推测,定滑轮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3、怎样研究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呢?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4、做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研究的数据,填写13页《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6、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研究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1、出示塔吊图片,指出其中的滑轮,提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可以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学生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单位牛顿(N),练习测量提起一、二个钩码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不通过动滑轮直接提升重物的力;示范用测力计测量通过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的力。
3)学生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直接提升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的力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记录数据,填写13页《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分析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5、小结: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四、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课后反思】
1.6滑轮组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组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知道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测力计
【教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起重机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能不能说一说?
如: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作用
1、了解滑轮组的定义
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究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以实验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先让学生猜猜,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500克或1000克的钩码需要多大的力?,
(3)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500克或1000克)的钩码,并和直接吊起同样重钩码的力比较,看看可以发现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这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作用。(大约可以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先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变?
(2)用与前面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状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提示各个实验小组以更多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滑轮组
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的作用:可以省力,使用方便
【课后反思】:
1.7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2、演示材料——斧头、菜刀、螺丝钉。
3、课件——引桥比较长的大桥、盘山公路、盘旋的楼梯等。
【教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在一个粮油批发商店前,停着一辆大卡车,准备要运一车油,这么重的一桶桶油,怎样能把它运到车上呢?
(2)教师小结:像斜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
(1)提供实验材料。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一个测力计、一块短木板、圆铁、木块),现在,老师想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开动脑筋,想个什么方法来证明斜面省力呢?
(2)讨论实验方法。
(3)汇报实验方法。
(4)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斜面省力)
(6)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想方法动手做实验,验证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二:
过渡:现在,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挑战大家,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如果我们用不同坡度的斜面实验,你认为哪个会更省力呢?
(1)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呢?
(2)讨论实验方法
(3)汇报实验方法
(4)教师小结: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生活应用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探究了两个问题,不但知道了斜面省力,还知道了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正因为如此,斜面在日常生活应用的相当广泛。
看课件上的图片哪里运用了斜面?
1、立交桥的引桥
2、盘山公路
3、楼梯
4、老师这里有两个螺丝钉想取出来,有一把羊角锤和一把螺丝刀,假如是你你想用哪个工具?说一说为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斜面的作用
斜面省力
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课后反思】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然后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组装好的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齿轮组实验盒,简单机械图片、电脑课件
【教法】观察法
【学法】联系实际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虽然当今是电动车的天下,但是基本构造是离不开脚踏自行车的。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自行车上到底凝结了设计师的多少智慧。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自行车的哪个结构显然是最重要的?(学生会一般指向链条和齿轮)
展示图片,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让学生观察大小齿轮的运动情况,并作如下记录: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 )圈。
2、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找出关系,并进行总结。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
三、咬合传动与链带传动的比较
(一)、展示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两者进行比较。
1、展示填空题:
1、大齿轮与小齿轮咬合传动,大齿轮转得( )轴上( )力;小齿轮转得( )轴上( )力。
2、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
3、请学生上台来配合实验:两只手各揪住大小齿轮的轴,同时扭动轴来较劲,说说哪个齿轮的轴感觉费劲?(学生发现大齿轮转得慢,小齿轮转得快,感觉大齿轮轴上感觉费劲,说明咬合传动时,大齿轮转得(慢)轴上(费)力;小齿轮转得(快)轴上(省)力。
4、在齿轮传动装置上,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逆时针转;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反)。(这里补充说明咬合传动的危险性,告诫学生不要去碰开动中的齿轮机器)
5、在齿链传动装置,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同)
四、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展示课件图片,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课件演示:车把、闸把、车闸、踏脚、飞轮、脚蹬、花盘齿轮、链条等图片
1、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现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板书设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章 形状与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法】实验法
【学法】小结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横梁和柱子
(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猜测
1、 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
2、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
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
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出示小垫圈)
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三)探究纸梁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提问:实验方法是否与上一个实验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吗?(纸梁的厚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学生探究实验
1、阅读作业本上的两个表格,明确实验目标
提问:你从作业本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预测和实测。
小结: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归纳小结:
①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②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三、课后拓展
思考:横梁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为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因素 抵抗弯曲能力
宽度增加 增强
厚度增加 大大增强
材料
形状
【课后反思】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可出科学结论。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 回形针 胶水 包装箱瓦楞纸板 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料样品或是图片 多媒体设备
【教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展示各种形状的的钢材\铝材的图片
2、 思考:为什么钢材和铝材要设计成TUL工口字形状呢?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3、过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饿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
(1)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呢?
(3)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小组合作,先预测再做实验,分别测出一字形、U形和W形纸的抗弯曲能力。
3、通过比较承载的回形针的数量,得出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科学结论。
6、总结:
L形材料虽然宽度减小了,但是厚度却增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L
形材料比一字形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弯曲能力。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观察瓦楞纸板的实物
2、和普通打印纸相比,感觉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思考:
(1)它有几层?
(2)各部分的厚薄、软硬是如何的呢?
(3)瓦楞纸板有什么特点?
4、思考:
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总结归纳:
瓦楞纸板报有好几层,比较厚,里面有层是弯折的,又折有黏合,具有较强的抗弯曲能力。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瓦楞纸板的研究:具有抗弯曲能力强的特点。
【课后反思】
2.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处理:①激趣导入,引出问题。②大胆假设,自主探究。③总体评价,归纳小结。④探究活动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拱形的卡纸,。画有一定距离的纸,一元硬币、半圆形的瓜皮。
学生准备:每生带四五本书用于抵住拱足。
【教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
在森林里,住着很多小动物,小白兔和小松鼠是好朋友,有一天,小白兔生病了,小松鼠要去探望她,当小松鼠来河边刚想过桥时,发现桥被昨天的洪水冲垮了,她没有办法过河,怎么办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外推力和分析受力特点: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拱桥,(卷一卷再松开)做一个对比试验。拱桥贴近书本的地方叫做拱足,最上面部分叫做拱顶。
实验:轻轻地在他们的中间部位各放一个硬币,仔细观察它们的受力情况和形状变化,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幻灯片展示:
1、硬币要放在拱纸的中间,一个一个放上去。
2、拱脚与实验纸上的两竖线对齐。
3、以拱顶变平为测试标准。
4、音乐响起之后请停止实验。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都做了一回拱桥设计师,玩得很有兴致,探究得很有力度,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的秘密。早在古时候,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了拱形的力量,并且将拱形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内容:各种拱桥)
回去思考赵州桥为什么依然坚固完好?
小结:课后,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运用了拱形的原理。课后大家去观察一下,并且试着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2.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明白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法】观察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课后反思】:
2.5做框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4.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5.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法】实验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8、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
(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
(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
(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三角形
承压大
用料少
【课后反思】
2.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重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法】演示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3、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课后反思】
2.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教学难点】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次性筷子、拱桥塑料模块、课件: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法】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桥的雏形。
出示一条小河的图片:如果我们在河的这一边,想要到河对岸去,你们有哪些办法呢?
(二)古代的桥
1、小石桥)
2、像这样的石拱桥,石块几乎是它唯一材料,为什么这么架空之后,这当中的石块不会往下掉呢?
3、按照图试着搭一座石拱桥,搭好之后用手指在拱桥上按一按,想一想我们刚才所作的解释是否正确。
4.小结:拱桥的拱形外推力会使桥容易散架,不稳固,一字形的底板及两个矮梯形消除了拱的外推力,使拱桥更加稳固,在拱桥建造中非常重要。
(三)现代的桥
1.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加以改进,设计并建造了许多现代的桥梁。
2.课件图片播放——现代的桥;选择四种典型的桥——拱在桥面之上、拱在桥面之下、悬索桥、斜拉桥。
3.反馈:谁愿意来说说这些桥有什么特点?
4.把这些桥设计建造成这样,你认为有什么优点?
5.小结:我们了解了从古到今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桥梁的发展过程。
(四)我们的筷子桥
1.如果让你充当建筑师,也来造一座桥,你会选用哪些材料来造桥。
2.学生回答:木头、石块、钢筋、混泥土……
3.出示一次性筷子——这是什么?如果用它作为主要的材料,要设计一座能跨越筷子本身长度的桥,你会选择哪一种结构,设计什么形状的桥呢?学生尝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并在纸上画出你们设计图。
半自动洗衣机不转了怎么维修,检查电源是否接通,电源不通,半自动洗衣机肯定不转,听一下有没有“嗡嗡”声,如果没有,就可能是插座没有电或按键开关有故障,检查一下电源插座是否没电,可以排除一下电源的问题。
4.交流我们的设计:重点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桥结构和形状上有哪些特点?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桥的形状和结构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课后反思】
2.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1.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4.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5.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法】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报纸,并提问:用这张报纸可以做什么?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用这张报纸来造一座桥(板书:用纸造一座桥)
二、设计一个造桥的方案
请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这张报纸造了一座桥,这座桥可能会有什么缺点呢?
教师提问:你怎样克服这些缺点?造桥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特性和数量、桥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各部分连接等方面来考虑。
三、开始造桥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造桥,教师巡回指导。
四、介绍我们的桥
五、检测我们的桥
用装满食盐的小卡车,通过纸桥,检测小桥是否结实。
六、课后延伸:
我们的小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造一座可以跨越35厘米,宽度不小于10厘米,可以承重200g的小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纸造一座桥
要求:
可以跨越35厘米,
宽度不小于8厘米,
可以承重100g重量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能 量
3.1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电和磁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反思】
3.2 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学习方法】目标学习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板书设计】:
电磁铁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
【教学反思】:
3.3 电磁铁的磁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叫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学习方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 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 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 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 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 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 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 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 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一)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教学反思】:
3.4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二)
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教学反思】
3.5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动机的内部构造,认识定子和转子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 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 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3. 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哪些东西不能放微波炉里面加热?传统的加热方式是由外到内的,而微波炉的加热方式是全部均匀加热的,这就导致了微波炉加热鸡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 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 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3. 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电动机
转子 定子
电能 → 动能
【教学反思】
3.6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铁丝
2. 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 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 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 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 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
电能和能量
电能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
【教学反思】
3.7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理解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操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 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 介绍三峡发电站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教学反思】
3.8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了解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能量与太阳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
节约能源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4.1、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活动调查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归纳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4.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活动调查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板书设计】:
校园生物分布图
地下 地面 地上
【教学反思】:
4.3、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探究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板书设计】:
多种多样的植物
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教学反思】:
4.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归纳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种类繁多的动物
食性 骨骼
植食动物 脊椎动物
肉食动物 无脊椎动物
杂食动物
【教学反思】:
4.5、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调查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探究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 人数 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作业布置: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相貌各异的我们
性状 人数 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教学反思】:
4.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 探究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身体特征 我猜想的功能
鱼 鸽子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五、课外延伸: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反思】:
4.7、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 探究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选择改变着生物
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4.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活动调查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张大白纸、几支记号笔。
为每组准备: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看图说说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
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板书设计】: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教学反思】:
定期擦拭电磁炉内的排风扇和通风口,确保电磁炉通风无畅。刚使用完的电磁炉不要用冷水去擦,以免冷热相激,使面板裂开。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苏教版)
教 材 分 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
2007年10月15日-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党员。大会通过…
- 小学科学网(湘科版小学科学网)
- 小学科学网(小学科学网课资源库)
-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工程)
- 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
- 科学家有哪些(科学家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