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科技园区(深圳高科技园区生活环境建设)
2021年8月5日,《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深圳梦先划下重点:
十四五时期是坪山区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25年,成为产业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活跃、功能品质卓越、综合交通便利、文化魅力多元、生态环境优美、营商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经济实力迈向新台阶。三大主导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凸显,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强韧有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超过12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60亿元,成为全市高端制造业主要承载区,争取闯进全国经济百强县(区)。
——创新能级实现新跨越。创新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坪山高新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政策、资本、研发、人才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与港澳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对接国际的创新发展模式初步构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5%以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
——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整合,1+7+N重点区域初具规模,显山露水、疏密有致成为城区名片,深圳都市圈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城市地标富有气质、商业繁荣兴盛,建成为具有强大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的深圳东部中心城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进入优质化发展阶段,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两山一河一湿地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维持55%以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率控制在全市要求的目标内,争取获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
1+7+N重点片区建设:
强化对43个片区功能管控和结构优化,重点推进燕子湖、坪山老城、碧岭、高新南、高新北等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项目实施,加快形成1+7+N格局体系。
构建与深圳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机制:
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与惠州、深汕、汕头等区域协同发展。
抢抓建设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契机,推动与临深片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深圳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
探索建立深圳都市圈城际公共住房合作机制,与惠阳、大亚湾等临深片区合作开发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推动与惠州、深汕合作区路网衔接,加快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域科技创新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将坪山高新区建设成为连接深汕辐射粤东经济圈的创新枢纽。
推动三心三翼轨道枢纽布局:
协调推动深河客专规划落实,促进深圳都市圈高度融合。推动深汕高铁、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建设。推动将深汕城际引入坪山并增设站点。
加密深圳都市圈东部轨道线网:
积极开展轨道线路相关研究,争取将地铁19号线、21号线南延线纳入深圳市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
协调推动地铁14号线、16号线、云巴1号线一期和二期投入试运营,同时加快启动云巴二号线、三号线规划建设,打造云巴示范区。
积极推动14号线延伸至惠州南,16号线延伸至大亚湾。到2025年,建成地铁26.1公里,云巴22.6公里。打造内畅外通的道路交通体系。
大力协调推动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通道、龙坪盐通道等重要对外通道建设,逐步完善三横四纵高快速路网,研究推进与惠州市共同建设坪山至惠州机场的快速通道。
推进聚龙路、夹圳岭南路等与快速道路衔接的干线道路建设,形成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骨架。结合片区城市更新建设,完善次支路网,加强坪山中心区、燕子湖片区、坪山高新区等重点片区间交通联系,打通片区微循环。
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公办园建设,确保每个有条件的社区拥有1-2所公办幼儿园。
到2025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以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8万个以上,力争每个街道拥有1所名校。
探索普通高中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全力协调推进区内高中建设,完成市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高级中学以及坪山高中园建设。
创建特色高中,积极引进国内优质特色民办中学,打造优质特色高中聚集地。到2025年,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47万个。
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当地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建成1-2所职业学校。
启动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建成一批实训基地。至2025年,新增中职学位3000个。
推动深圳师范大学落地和高水平办学,探索新时代师范教育新模式。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落户坪山。
支持深圳技术大学新工科建设,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建成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高地,为深圳市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推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新院区、坪山区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坪山区妇女儿童医院等区属医院建设及运营。
引进40-50家香港知名医学专家领衔的医疗机构入驻香港名医诊疗中心。
加快区属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南方医科大学优势,创新运营区医疗健康集团,合作建设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中心实验室等一批医技平台。
完成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8个一类社康中心,升级改造二类、三类社康中心,提升社康中心服务能力与覆盖范围。
十四五期间,规划增加床位3000余张,政府办社康中心数达到50家,建成2个区级基层医疗数据中心。
争取引育8-10名重点学科带头人或5-8个专家团队,推动建设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4个省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建立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
健全与市内各区联动发展机制:
深入落实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各区合力推进产业协作、创新联动、城市共建和民生共享,打造高质量创新合作典范。
加强与福田区合作,探索创新有利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创新成果在坪山高新区转化的政策体系。
加强与南山区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扎实推进全市两大核心园区建设。
加强与前海自贸片区合作,在金融、物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进一步畅通坪山-前海互动合作机制,打造自贸区联动示范区。
加强与龙岗区合作,联合推动东部高铁新城规划建设。
加强与光明区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光明科学城重大科学装置共享共用。
强化与大鹏新区合作,高标准建设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
探索与港澳地区深度合作机制: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对接港澳所需,加速港澳地区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坪山的流动。探索构建覆盖港澳居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制定便利港澳居民在坪山区租购房政策。
探索总部研发+产业基地的模式,深化与香港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吸引更多香港机构、企业到坪山区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依托东部过境和莲塘口岸,打造香港科学园-坪山高新区东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坪山延伸区,重点开展中试验证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交通创新示范区。
以下是《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
前言
十三五期间,坪山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升级行政区为契机,加快推进落实深圳东进战略,全面拉开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为合力建设深圳东部中心注入强劲发展活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坪山区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先行示范、勇当尖兵,以坪山高新区为核心平台,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打造东部中心建设,努力走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新路,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做出年轻行政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 全力开启创新坪山建设新篇章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和加速崛起的东部中心城区,坪山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坪山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围绕创新坪山建设奋斗目标,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气魄,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依托创新,突出后发优势,迅速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为实体经济创造新成绩。以高度战略定力发展实体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结构优化,总产值相比5年前增长3.2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01.05亿元、406.7亿元和300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9%、53.3%和97.5%,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5万元/人提高到22万元/人。坪山作为全市生物医药发展核心集聚区的地位正式确立,国内首款中国芯内存和固态硬盘在坪山问世,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无人驾驶熊猫公交实现多场景上路测试。
先进制造业集群特色鲜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创新生态释放新活力。坚持在全球坐标系下谋划推进创新坪山建设。坪山高新区被市政府正式确立为深圳国家高新区两大核心园区之一,释放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空间近5平方公里。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5%,新增高层次人才460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7个,创客空间、孵化器共21家。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授权总量分别增长168.9%、75%。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5家,较2015年增长4.8倍。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194.5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成以上。创新坪山建设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构建,正在加速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城区功能获得新提升。坚持以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理念推进城区规划设计,成立规划建设委员会,实施总设计师制。建立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工作机制,燕子湖、高新南、高新北、碧岭等1+7+N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坪山中心区扩容提质。次干道以上道路总里程从162.08公里增加到199.76公里,路网密度从2.8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3.3公里/平方公里。南坪三期、马峦山隧道等重要对外通道陆续建成。地铁14、16号线和云巴1号线一期进入施工阶段。完成房屋征拆290万平方米,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完成土地整备入库853.75万平方米,为未来发展积蓄空间优势。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水质提升工程顺利完工,99条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黑消臭,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半边山水半边城的城区新格局初步构建,为十四五期间打造深圳东部中心拉开精彩序幕。
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深圳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深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工作站(深圳)落户坪山。引进东北师大附中、深圳中学、深圳高级中学等名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86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1万个,2020年小一、初一公办学位保障率全市领先。新增市级以上医院3家,香港名医诊疗中心落户坪山,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坪山)、北京中医药大学坪山国医堂等投入运营。在全市率先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改革,由周国平等文化名人担任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馆长,坪山文化聚落成为深圳东部文化新名片,区街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34万套。九大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69.5%提高到75.4%,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十四五期间民生福祉进入更高层次积累质变基础。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出台区级营商环境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系统推出16个方面改革措施、55项具体任务。创新建立先整备后统筹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实施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城市道路设计指引,交通微设计微改造马峦模式获全市推广。建成启用全国首张5G政务专网。民生诉求系统改革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AI+视频创新社会治理应用系统项目(雪亮工程)获评2019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十大创新案例,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深圳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坪山综合保税区。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成运营,并落地30个团队。缔结21对深港澳姊妹学校。中欧、中荷、中英、中以、Sci等海外创新中心纷纷落地。
改革工作亮点纷呈,对外开放水平快速提升,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赋能。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纵向分工趋于缩短、横向分工趋于区域化集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在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十四五时期,坪山区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国内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正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十四五时期,坪山区要坚定不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完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坪山样本。
第三节 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发展机遇:一是在中美科技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大了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坪山区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拥有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布局了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设施,深度契合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战略。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叠加,综合改革试点将释放红利,深圳市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在坪山区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区,为坪山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土地管理等方面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面临挑战:
一是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坪山区三大主导产业虽初具规模,但整体经济体量和影响力还不够大,产业首位度不够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展动力亟待转换、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新形势新问题;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数量较少,与北京、上海、苏州等相比,在产业规模、源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均存在差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存在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缺失、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偏少等短板。
二是城市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尚待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发展面貌亟待改善,商业业态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有待完善,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相对不足;交通便利度仍然较低,交通瓶颈还需下大力气破解;城区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优势未充分发挥,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国际化设施较为欠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十四五期间,坪山区要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 努力走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新路
十四五时期,坪山区主动对标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总体布局,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要求,以综合改革试点为总牵引,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探索形成新工科、新医科、新师范协同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走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新路,全力冲刺全国经济百强县(区)。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省委1+1+9和市委1+10+10工作部署,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引领、活力迸发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打造成本优势明显、转化能力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联手周边共建深圳东部中心,构建形成立足产业、聚焦转化、面向国际、全域创新的生态体系,对标国际一流质量标准建设创新坪山,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二五年,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3+X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经济总量超过1250亿元。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日趋完善,创新能力迈向国内一流水平。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深圳东部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持续增强。民生七有取得显著进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国际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交往更加活跃,国际范更加彰显。
到二〇三〇年,成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一流科创城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三大主导产业分别迈入全国第一梯队,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深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坪山国家高新区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标杆园区,全新机制高等教育集群成为深圳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坪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坪山以全新形象屹立深圳。
到二〇三五年,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集聚力、配置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牢牢占据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席。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在坪山真正成为可感受、能享有的实景。创新坪山成为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坪山区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25年,成为产业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活跃、功能品质卓越、综合交通便利、文化魅力多元、生态环境优美、营商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经济实力迈向新台阶。三大主导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凸显,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强韧有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超过12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60亿元,成为全市高端制造业主要承载区,争取闯进全国经济百强县(区)。
——创新能级实现新跨越。创新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坪山高新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政策、资本、研发、人才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与港澳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对接国际的创新发展模式初步构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5%以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
——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整合,1+7+N重点区域初具规模,显山露水、疏密有致成为城区名片,深圳都市圈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城市地标富有气质、商业繁荣兴盛,建成为具有强大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的深圳东部中心城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进入优质化发展阶段,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两山一河一湿地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维持55%以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率控制在全市要求的目标内,争取获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
第四节 战略路径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全面落实好深圳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基本要求,按照以下战略路径推进创新坪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洗衣机下水管反水怎么维修,洗涤下水管反水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下水不通畅造成的。
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之源。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开展微创新小切口、大改革,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服务效率最高、法治最完善、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营商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城区、港澳地区合作,探索与港澳规则、国际惯例相衔接,打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坚定不移把创新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加快构建全域全链创新生态体系,使创新驱动成为坪山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领域,打造集原始创新、未来产业、人才集聚、现代智慧、绿色生态五位一体的世界级科技创新产业高地。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坪山高新区,加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高新区南山园区、光明科学城联动,深度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转化。
坚定不移把产业升级作为发展之道。超前谋划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未来产业赛道为前瞻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智能网联、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培育一批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际领先、坪山特色的未来产业试验区。
坚定不移把城区建设作为蝶变之路。按照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理念,构建功能完备的片区组团,打造有品质、有情调、人性化和国际范的东部中心城区。加快补足交通短板,打造湾区东部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坚持智慧赋能,建立高效、通畅、便捷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一纵、两横、三源生态安全格局,严格红线管控,筑牢安全屏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宜居城区。
坚定不移把民生福祉作为和谐之基。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加大在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的供给力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实施健康坪山行动,塑造和丰富创新坪山人文内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产业创新协同推动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中国之治坪山新实践,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争取探索与港澳规则、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机制,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坪山样本,增创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第一节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综合授权改革重要契机,探索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的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政策储备。围绕重大疾病、药物研发关键问题、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更为开放共享的前沿医疗技术引进和交流机制,争取推动将需特殊准入的医疗技术及其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审批权下放并优先在坪山区试点。在生物样品使用许可方面,推动科研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在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跨境使用,探索样品、试剂快速通关机制。依托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和香港希玛眼科医院等现有香港创新合作资源,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
积极打造与国际接轨的ICH园区。推动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赋能国际化的坪山ICH园区。设立由国际一流专家组成的ICH顾问委员会,主导ICH园区顶层设计和重大项目决策。汇集ICH领域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研发、生产、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制定ICH园区标准化指南和ICH园区体系标准,促进园内企业在ICH标准下加速发展。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搭建综合服务运营平台,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建立园区专业化招商引资机制,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定位和产业链建设进行精准招商。
全力打造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通过政校医研企紧密结合,构建高校、医学院、研究院、产业城集群发展模式,打造医疗、科研、教学和产业化深度融合的医学综合体,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对接、创新成果和现实生产力对接,将卓越的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技术,并最终实现交付。依托萨米国际医疗中心谋划建设临床Ⅰ期研究医院,探索在特定医疗机构进行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借鉴博鳌超级医院特许准入、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评审、特许人才培养、特许国际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政策在深圳医学科学院等特定范围内率先使用。
创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加快建设清华大学郑泉水院士和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领衔的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在人才甄别、招录、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创新突破。力争突破传统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将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模式与深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产品定义为目标,培育一批发明原创技术的学院派创业者;发挥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投资基金的早期扶持和创投联动作用,打造从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培养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科技产业需求的高水平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为推动深圳基础研究及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建立审慎包容的新兴产业监管制度。争取开展新经济发展领域改革试点,重点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领域推动并参与地方性法规先行修订,建立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预案,引导完善相关保险机制,最大程度上保障风险可控。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强监管属性的产业领域,探索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试错机制和新制度供给。稳步推进建立规范高效、更具弹性的市场准入制度、执法监管制度和风险管控制度。探索破除新技术、新产品发展不合理准入障碍,将新技术新产品以前置审批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对萌芽阶段的新技术新产品,建立试点容错扶持机制。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积极创新土地要素高效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争取重点片区城市更新时序和策略权限。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鼓励以土地租赁、先租后让的方式供应土地。建立健全停产企业土地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研究制定标准地出让实施方案,以亩产收益为导向,建立考核投资强度、能耗标准、环境标准、亩均税收等标准的用地评估机制,确保用地向产出能效高、用地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倾斜。
争取全市产业用地用房模式改革试点,借鉴新加坡模式,委托区属国企或者成立法定机构负责工业用地统一开发、厂房建设和供应管理。探索完善工业用地供应规则,创新产业用地混合型、复合化使用方式,及时适应新型用地主体多元化的用地需求,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
积极推动国际人才管理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吸引港澳或拥有境外执业资格的金融、法律、会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来坪山区提供专业服务。依托坪山高新区,对标国际先进城区,积极争取落地实施国际人才先行先试政策和授权改革事项,探索复制前海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外籍、港籍人才签证和居留许可政策,着力将坪山高新区打造成为居留便利、创业宽松、人才向往的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力资本较集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领域,开展人才靶向引进、个税减免、执业许可、居住特许审批、专属领域投资政策等综合改革,出台专项管理办法,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探索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型创业平台,实现人才海外成长、成果坪山转化新模式。
稳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探索产业基金+孵化器+专业团队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视角提出重大项目资助清单,改革传统无偿资助模式,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取得被投资项目(企业)的股份,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实行政府资助、社会资本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拨+投引才方式。
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优先支持交通、水利、物流仓储、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展试点。盘活、整合国有或集体物业和闲置资金,探索以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国有或集体资本收益。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由土地或房产出租出售的单一经营模式向物业持有经营+物业管理服务+投资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全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区体制机制,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扎实推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模式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快深圳法治政府信息平台深度运用,深化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完善街区行政执法体系。
探索推广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对管理服务对象的监管,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方式,探索推行行政处罚免罚清单制度。优化行政检查机制,探索行政检查自行申报和承诺告知制度。健全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衔接,推动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在行政权力监督方面的协作配合。推进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强化行政复议应诉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区级行政复议、诉讼咨询委员会,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全地域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集实体、热线、网络三平台融合发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商事仲裁、商事调解、司法鉴定、律师等一体服务的一公里法律服务圈。依托科技手段,开展智慧调解和智慧法援建设,加快政法系统跨部门办案法律援助试点。逐步扩大法律服务案件网上和远程受理数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延长基层法律服务半径。推动公证事业创新、规范发展,打造智慧公证服务场景,拓宽公证服务范围。做强现代法律服务行业,出台政策加大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支持力度,引进高端法律服务资源,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夯实法律服务基础。推动法律服务实体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配套布局律所、仲裁、鉴定、公证、知识产权等法律服务产业。加快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的推广及创新运用,推动政法综治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司法监督、决策科学。推进互联网+监管信息共享及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
推动设立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东部(坪山)分院或诉讼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或其他仲裁机构在坪山设立仲裁庭,为深圳东部地区甚至粤东地区的企业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统筹全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将深圳市坪山区商事调解院打造成商事领域一站式矛盾纠纷综合调解平台和一站式门诊式综合纠纷化解中心。加快智慧社交示范点建设。
打造坪山法治教育精品。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完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加快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全力构建横到边、竖到底,多方协同配合无死角,覆盖区、街道、社区的立体化法治宣传实体平台。深入推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扩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范围。拓展线上指尖普法线上渠道,推行普法菜单,推出既有针对性又接地气的普法产品,实现精准普法。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工作机制。
第四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入推进秒批改革,加强秒批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一件事服务集成,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系统重构部门内部业务流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一表申请、同步受理、并联审批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服务大厅智慧化建设,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大厅服务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推广5G+政务场景应用,推广24小时自助服务。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区级政务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库,提供更加便民、高效、规范、专业的办事指引。
深化信用+执法监管改革。加快推动信用+执法监管系统开发,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地区、多部门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实现市、区两级公共信用平台信息共享交换,解决交叉执法、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形成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推进分级分类执法检查,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市场主体差异化监管,各行政执法单位根据监管对象历史表现、资信等级、业务能力等情况,对市场主体分级分类、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动态调整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与现有行政审批流程衔接机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杜绝以任何形式增加市场主体不合理负担。降低债务重组成本,减免市场主体因重整取得收入的税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知识产权创造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资助政策,开展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托管服务。推进特殊工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第五节 提升合作开放水平
健全与市内各区联动发展机制。深入落实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各区合力推进产业协作、创新联动、城市共建和民生共享,打造高质量创新合作典范。加强与福田区合作,探索创新有利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创新成果在坪山高新区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强与南山区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扎实推进全市两大核心园区建设。加强与前海自贸片区合作,在金融、物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进一步畅通坪山-前海互动合作机制,打造自贸区联动示范区。加强与龙岗区合作,联合推动东部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加强与光明区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光明科学城重大科学装置共享共用。强化与大鹏新区合作,高标准建设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
构建与深圳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机制。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与惠州、深汕、汕头等区域协同发展。抢抓建设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契机,推动与临深片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深圳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探索建立深圳都市圈城际公共住房合作机制,与惠阳、大亚湾等临深片区合作开发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与惠州、深汕合作区路网衔接,加快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域科技创新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将坪山高新区建设成为连接深汕辐射粤东经济圈的创新枢纽。
探索与港澳地区深度合作机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对接港澳所需,加速港澳地区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坪山的流动。探索构建覆盖港澳居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制定便利港澳居民在坪山区租购房政策。探索总部研发+产业基地的模式,深化与香港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吸引更多香港机构、企业到坪山区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依托东部过境和莲塘口岸,打造香港科学园-坪山高新区东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坪山延伸区,重点开展中试验证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交通创新示范区。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把握RCEP自贸协定、中欧投资协定战略机遇,搭建统一资源和平台,鼓励和支持辖区企业走出去,加快拓展国际市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经贸与投资。支持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开放合作,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伙伴开展国际联合研发、跨国技术转移,探索在境外以投资、参股、并购方式布局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和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在坪山转化。
第四章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引领示范区
坚持创新在坪山区建设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统筹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发展平台化、创新环境生态化、开放链接全球化、城市空间场景化、园区治理现代化为发展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坪山高新区,全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园区
强化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定位。全面落实市政府支持坪山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意见,努力建设新时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样板。创新高新区运营管理机制,用活用实委区共建机制,推动全市重大项目、创新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优先布局坪山,争取全市创新创业、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土地管理等相关改革举措在坪山高新区试点先行。
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多元化资金协作模式,加速推进高新区内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共同构建龙头企业引进+中小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支持的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银合作坪山经验。到2025年,坪山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00家以上。
释放土地开发潜力。分类有序推进老旧工业区更新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土地整备、政企合作连片改造、政府引导保留提升等多种模式,统筹运用整备、更新等渠道,因地制宜打造成规模、高品质产业空间。将现状建设条件较好、建设时间较短、产出效益较高的工业区集中区域纳入保留提升区,予以长期锁定并提升能级。将规划主导功能为工业、现状产业发展滞后、合法用地比例较低、建筑质量较差的集中连片区域整体纳入土地整备区和连片改造范围。在保证蓝绿空间的前提下,加大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保障力度。
政府主导优质产业空间建设。以政府或国企投资、城市更新无偿移交、社会投资政府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更多优质产业空间,面向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对低廉且长期价格稳定的产业空间。推动高新南、高新北开发提速,加快田心生态科技城、昂鹅产业城建设。加快推进坪山高新区科技创新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深港生物医药产业园、保税+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大园区建设。完成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二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部启动区、城投智园等政府统筹产业园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优质产业空间500万平方米以上。
营造新型创新空间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通的产业社区转型,打造一批以慢行尺度15分钟生活圈界定产业社区边界,以平台服务位置界定产业社区中心,兼顾与蓝绿空间、历史文化资源、居住空间、办公空间、生活休闲空间等多要素融合的产业社区。塑造坑梓客家村、北区智造园、中区活力城、南区创新谷四大特色风貌区。构建一带、一心、一环的蓝绿空间网络,形成创新无界、山水融城的城区空间特质。
第二节 搭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坪山区主导产业方向,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方面,推动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云控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在生物医药方面,围绕实验室开发、临床试验、产业化开发等薄弱环节,引进建设中国科学院上药所华南安评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深圳市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研发基地等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围绕集成电路应用研究与产业孵化等薄弱环节,联合多方组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坪山分院、硬蛋微电子研究院等制造平台。支持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在高新区内设立研究中心。到2025年,实现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增加至125个。
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强链补链控链服务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方面,针对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制造、智能网联国家级检测认证标准等公共环节缺失,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智能网联交通测试认证体系。在生物医药方面,重点引进药物筛选、成药性评价、新药报批、药物第三方安全性评价、药物一致性评价、CRO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针对应用研究与技术攻关环节缺失,重点引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检测、集成电路产业可靠性分析、工艺验证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引进1-2所省级以上检验检测或审评审批类平台机构,引进2-3家CRO、CMO平台机构。
建设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孵化载体。实施坪山大孵化战略,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一体化的科技创业服务链条,推动孵化器多元化、资本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打造深圳国际创客东部中心。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石墨烯、太赫兹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创业服务商等发展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提供产业垂直孵化服务。建设一批专注于前沿科技中试开发、技术集成、工艺优化和产品开发等环节的硬科技孵化器。引导支持坪山区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改革创新,重点布局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到2025年,争取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30个以上。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大力引进专业化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推动高校院所联合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坪山园区设立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OTL)机制,设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服务组织,保障高校及研发机构科技研发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创新风险和收益分担分配机制。积极对接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专业机构,探索成立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东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强化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技术投融资等服务,加快吸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项目到坪山园区熟化、产业化。
第三节 培育具有强大策源能力的创新型市场主体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创新专项,建立行业研发联盟,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鼓励探索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模式及路径,加快科技、管理、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链接在华投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强、独角兽企业,鼓励其在坪山设立研发中心及第二总部。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人才联合培养、资源链接等方式,建立高校、企业和政府的长效互动机制。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全球借智工作机制,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精准对接符合坪山区需求的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面向全球吸引一批华侨华裔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海归人才团队,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专家等顶尖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等打造定制化人才发展平台,支持和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赴坪山区联合创业。十四五期间,集聚海内外院士、诺贝尔奖获得主等杰出人才10名左右,引进和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人左右,引进和培育市级及以上海内外高层次团队30个左右。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能人才紧缺目录,面向世界工艺强国引进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技能人才评价认定多元化,制定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支持企业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坪山工匠自我孵化能级。推动区内职业学校、知名企业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在全区认定一批培训基地项目单位,增强技能人才培育能力。支持企业与本地、外地培育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订单式培训高技能人才。
第四节 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国际一流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导深圳技术大学及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与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需求深度结合。纵深推进引企入教,支持辖区高科技企业深度参与辖区内高等院校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等院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支持辖区高科技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深圳技术大学任教,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支持深圳技术大学教师与辖区企业共同创业。打造创新坪山文化品牌。持续提升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三湾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规格和影响力,推动国内外社会资本与医药、创新结合。建成坪山科技馆,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50家。以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主要依托,努力打造服务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的坪山品牌,建成100人创业导师库,建立1000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数据库,每年引入15个创新创业团队,开展25场科技创业专题活动,与25个爱国港澳社团建立合作关系。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依托中欧、中加、中以国际创新中心,鼓励开展跨境协同创新、国际技术转移、国际人才交流、跨境孵化等合作。依托深圳技术大学、坪山文化聚落及周边片区,打造服务优质、功能完善、文化融合的国际人才街区,积极与国内外顶级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国际学校(幼儿园),形成独具坪山特色的产业型国际人才聚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人才创业需求,支持国际人才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打造高颜值、国际范、归属感兼具的海外人才集聚地。吸引产业界专家、科技界专家、投融资专家、民间智库等多元主体参与创新治理,设立业界共治委员会,参与产业发展重大事项讨论与决策,在科技创新战略方向、产业重大项目评估、政策制定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升创新治理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打造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
坚持产业强区,实施补链强链集群发展+数字驱动智能升级两大战略,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未来产业赛道为前瞻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试验区。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
加快产业链集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材料等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与华为的深度战略合作,支持区内企业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生产等方式与其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生态体系。设立智能网联产业专项基金,加大力度引进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创新企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品加快实现量产。支持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快供应链开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扶持弗迪系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加快标准和模式探索。支持和组织区内企业参与智能网联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建立全区车路云网一体化智慧交通数据平台。进一步深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在园区、景区等场景的示范运营,先行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商业化路径。加快推进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建设,启动平台二期规划研究,引进和设立国家级智能网联交通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联合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同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华南测试认证中心。到2025年,建成全国最适宜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基于5G的车联网先导区。
突破产业资源瓶颈。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完善孵化器等产业配套,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空间。
鼓励发展智能驾驶芯片关键技术,积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协作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体系,对芯片设计、研发、制造技术和装备进行攻关,力争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加快实现自立自强。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实际需求,稳步推进开放全区公共道路路权,积极争取市相关主管部门允许在过境坪山的高快速路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运营。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复合人才短缺瓶颈,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科技领军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向坪山区聚集,加强与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和职业认证等合作,打造粤港澳智能网联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探索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加大对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材料、产品研发以及产业化的支持。加快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等新一代动力电池研发,支持区内企业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等固态电池领域领先
高校院所合作,加速推动从实验室向中试、量产阶段转换。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制定,不断提升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领域的话语权。
第二节 打造面向全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
加速提升产业规模。实施抓大扶小工程,重点支持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充产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发挥新产业、理邦精密、万乐药业、国药致君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以产业链招商模式集聚一批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医药巨头落户,积极推动赛诺菲巴斯德疫苗系列创新项目实施。优先解决生物医药项目建设用地,建设5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GMP厂房,谋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CXO)产业园区,加速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420亿元。
加快前沿技术研究。促进BT+IT融合发展,加快辅助诊断、药物辅助研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发展医疗影像装备、手术机器人、外骨骼等高端医疗器械,支持医药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新突破个性化假体、高端植入物、康复器械等3D打印医疗技术。支持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基因治疗、细胞免疫、抗体治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探索脑机接口等脑科学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发展AI辅助诊断、5G远程医疗、医疗信息化等数字医疗。
推动生物医药国际化。深化国际合作,集聚全球尖端科研团队,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力支持中医特色发展,联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支持和顺堂等企业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和中药产品海外注册,加快推进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打造国际化中医药特色示范区。依托深圳医学科学院谋划一所承担医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附属医院,与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等共建国际多中心临床平台。持续组织和举办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展会、论坛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优化产业配套环境。着力降低企业研发注册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为新药上市审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开展国际注册等提供专项补贴。实施生态环境差别化管控措施,加快生物加速器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引进环保治理企业为生物医药企业就近提供环保服务。大力引进和支持临床试验机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发展。集聚一批平台型研发外包与服务机构,实现从研发项目筛选、项目运营管理到临床研究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集成,构建CXO一体化服务链条。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预防中心、康复中心等。
第三节 打造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完善产业生态链。积极布局集成电路和第三代半导体、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与制造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新高地。加快设立区级集成电路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半导体装备和材料等环节。积极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微电子领域领先高校合作,密切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系,联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公共创新设计平台,对接国家级半导体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提供EDA工具租赁、试用验证、集成电路设计培训等服务,推动半导体制造环节及上下游加速集聚。积极布局数据深度搜索、知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算法研发,加快突破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
加快发展5G+产业。稳步科学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丰富5G应用场景。建设5G测试认证实验室、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实验室、5G芯片产品测试系统、质量检测、入网检测等公共平台,提升5G公共测试认证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联合本地重点企业共同打造坪山5G创业谷。开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试点,推进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培养一批深圳市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支持比亚迪等先进制造业企业打造灯塔工厂,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从而实现大规模定制业务模式。
支持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支持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引进培育半导体材料、装备等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助力其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支持比亚迪集成电路及功率半导体项目,推动比亚迪产业链的核心关键技术产线在坪山区布局发展。鼓励封装测试企业发展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鼓励存储器企业拓展企业级存储、数据中心存储、工业控制级存储、嵌入式存储等多方面应用。支持设备企业推进激光加工、缺陷检测等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第四节 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未来产业赛道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展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智能化改造工程,大力推进5G通信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等科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云、网、端、边全覆盖,为应用场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分感知、全面互联、充足算力的实践环境。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加快推动坪山实现全域智能。坚持应用导向,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流量和服务入口,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科技力量参与科技新基建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维护。
如今,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电脑,一边看Pad一边玩手机,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
推进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联合前沿科技企业、行业龙头、高校院所及专业科技智库,成立坪山高新区场景研究中心。围绕智能网联、基因检测、合成生物、石墨烯、太赫兹等具有爆发性的前沿创业领域,开展场景挖掘征集、技术叠加整合、产品试验验证、商业集成创新、资源整合链接等工作。瞄准新兴技术突破与应用,谋划若干引领性的应用场景,支持各类主体开展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试点应用。通过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相关牌照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加强场景推广支持。
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以培育新动能、塑造未来竞争优势为导向,前瞻布局石墨烯、3D打印、人工智能、太赫兹、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赛道。谋划建设石墨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产业园夯实连链和延链产业基础,精准推进石墨烯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连链。促进3D打印技术应用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在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模具制造、工业设计应用。加快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医疗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人工智能产品。大力支持太赫兹源、探测器及成像系统等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研发,推动太赫兹技术与生物医学、半导体材料、通信技术领域的应用融合。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数字货币等数字产业发展。推动ICT技术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延伸,推广云制造,提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个体户、灵活就业者提供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的服务。支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在区内孕育发展。推动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制度规则,支持发展常态化的远程办公,支撑业务协同模式创新和业务组织方式变革。鼓励数字货币关键技术研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布局数字货币应用试点。
第五节 构建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补齐科技金融服务短板。围绕区内企业上市融资等需求,着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形成业态齐全、与实体经济互动并进的现代金融体系。依托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联合红土基金、深圳市天使母基金等,探索共建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创新型金融业务。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72亿元。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鼓励创新型研发企业专业化发展,提供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服务。支持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集成资源,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标准、检测与认证的专业化一站式整合服务。培育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离设立工业设计机构,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升级,延伸服务价值链条,促进企业培育品牌、提升产品、提高价值。鼓励坪山区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完善链条服务体系,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培育发展保税+产业。依托坪山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保税+生产性服务业,着重发展国际分拨、检测维修(高新技术产品维修、芯片检测)、保税研发(生物医药)、跨境电商、保税展示(高价值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实验仪器)等新业态,推动区内业态与区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挥政策优势提升深圳坪山综合保税区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服务作用。推动大疆全球检测维修中心落地,打造国家级研发设计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
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以发展保税物流为突破点,增强物流的供应链服务功能,加快布局冷链物流、智慧物流,促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物流支撑体系,提升坪山区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引进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企业,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支持物流、供应链等企业建立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推动B端、C端联动生产。鼓励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维护检修、仓储物流、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增值服务。
第六章 打造独具特色的东部文化新高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文明城区和具有独特人文魅力、近悦远来的东部文化新高地,成为文化创新的输出地、文化品质的示范地、文化特色的打卡地。
第一节 全面推进城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和铸魂立德工程,开展创新理论进万家工程,建强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宣讲矩阵,推动理论宣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加强东纵文化研究和教育,弘扬东纵精神。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创新理论坪山实践研究,推出具有理论引领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体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核心价值观示范地。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力践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激励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创新坪山建设,勇当新时代的冲锋舟。
全面提升城区文明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建强坪山文明讲师团,办好坪山文明必修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开展十大文明风尚行动,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将文明城市创建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贯穿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关爱行动,打造品质志愿服务,扩大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
第二节 全域打造品质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体空间设施建设。依托半月环核心区、燕子湖核心区、大万世居核心区,坪山河沿岸滨水带、马峦山自然生态带、坑梓历史建筑带三核三带资源加快文化体育空间设施布局,加快坑梓文化科技中心、东江纵队纪念馆提升扩建、坪山新型全民健身综合体、国家羽毛球基地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一处大型综合体育中心。建成马峦、龙田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区、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有品质。拓展特色文化场所空间,新增坪山城市书房30家,规划建设一批精品设计与特色内容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地标。实施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计划,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15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设施不少于100处,运营好聚龙山足球场等公共体育场馆。规划打造沿坪山河、沿马峦山活力运动带。
实现文体服务品质供给。用好坪山生态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内容建设。坪山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书城等办成文化品质标杆,持续迭加坪山文化聚落品牌能量和影响力,持续擦亮书话坪山、大家书房、明新大课堂、坪山自然博物系列讲座等文化品牌,引领全域公共阅读、全域公共艺术、全域影视戏剧文化、全域自然博物等全域文化体系生根生长壮大。精准对接群众文化多元需求,持续提升坪山文化菜单基层品质配送。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整理开发工作,推广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保护模式,推动龙田世居等修缮和活化利用。文联、文化馆联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促进工程十大计划,创作一批具有坪山精神、坪山特色、坪山温度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推进网球、射箭等优势体育项目,大力发展山水特色体育运动,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育苗工程,持续提升全区竞技体育水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持续发挥坪山文化智库聚才、聚智、聚力、聚品效应,不断激发人才共治新活力。深化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推广公共文化机构主要负责人遴选制度,不断探索健全理事会治理、基金会管理、项目专业评价等创新机制,在文化馆、东纵纪念馆持续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示范。发挥好宣传文化体育事业专项资金项目平台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支持经营性文化设施、机构提供惠民文化产品。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公共文化设施。创新文化场馆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化、社会化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加强国际化城区推广交流。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构建资源共享、内容集成、传播高效、指挥有力,协调一致的融媒工作机制,提升全区新闻内容生产集成能力、发布统筹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创新文化内容生产方式,将跨界制作和全媒全网传播相融合,不断推出符合全媒时代要求的文化传播精品。实施国际化城区推广行动纲要,建设坪山街道国际化街区示范点、坪山国际人才街区,开展以LiveLocalLiveGlobal越坪山越国际为主题的系列国际文化推广计划,加强坪山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坪山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三节 全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重点围绕创意设计、影视文化、数字文化产业等,出台促进影视文化发展十项意见实体书店专项扶持补贴等系列措施,加大文化内容生产,加快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打造新型文化企业、文化生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实现文化产业园区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翻倍。加快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落地,引进特色博物馆集群发展。出台体育产业扶持办法,推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体育全域应用,力争打造以网球为特色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积极引进培育电竞、花样滑冰、攀岩等新型体育消费。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统筹规划、多元主体、有机更新、自然生长、共治共享模式,打造大万世居特色文化街区、金龟自然生态艺术村落等文旅、居旅深度融合街区片区。继续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突出规划全景式、体验在地化、服务智慧型、产业互生型,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运营,融汇生态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等资源,设计推广主题旅游。推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自然景观,规划建设聚龙山公共艺术公园、坪山河休闲旅游带,促进人文艺术交流,彰显城区功能品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红色革命遗址活化利用工程,以东江纵队纪念馆为核心,庚子首义旧址、水源世居等为分点,串珠成线,形成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空间提质拓展计划,完成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改造提升,推动优化坪山国际影视文化城,布局一批产城融合、特色鲜明、运营创新的精品园区。持续发挥好文博会对坪山城市形象推广的闹钟作用,办好线上线下文博会。擦亮NEOC坪山新文创博览交易会品牌,精准对接国际国内博物馆、书店、传统民艺和高校设计院团等机构资源,构建新文创产业生态体系。做大做强新型文化国企东部文化公司,成为城区文化形象运营商、城区文化空间配套商、城区文化业态平台商,亦山品物等坪山文创IP成为名品名牌,城区品质形象运营继续提升。
第七章 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城区
以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为理念,打造有品质、有情调、人性化和充满国际味的宜居宜业城区。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指导,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格局优化,打造西联东进、南联北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持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安全高效、平安和谐的韧性城区。
第一节 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心城区形象
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安排五线空间布局,实现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协同推进东中西片区的城区空间开发,按照东部产业创新、中部综合服务、西部深港合作、南北生态旅游休闲的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城市功能平衡,加快建成城市形态高端、配套功能完善、商业业态丰富、生活时尚精致的深圳东部中心...
造成洗衣机不脱水的原因众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深圳高科技园区(深圳高科技园区生活环境建设)
2021年8月5日,《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深圳梦先划下重点: …
-
高科技笔(高科技笔有哪些)
在4月底的时候,华为Mate Xs 2以9999元起的价格上市,瞬间吸引了诸多消费者的目光。毕竟对于市场来说,Mate Xs 2是目前可以买到…
- 有高科技的电影(高科技盗窃电影)
- 高科技农业种植(高科技农业种植园区)
- 高科技农业种植(高科技农业种植网)
- 西安高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科技职业学院到西安远不远)
- 西安高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科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