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名香港青年“穿越”古蜀 感受蜀地文化
香港青年“穿越”古蜀
8月24日,参加交流活动的香港青年在成都杜甫草堂合影。当日,参加“四海一家·川港同行”交流活动的部分香港青年在成都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观交流活动。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历史总是神秘而长久。掩映在绿树下的三苏祠是一座远古的中式庭院,苏宅古井,绿苔丛生,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
8月23日~25日,近700名香港各界青年分四路入川,分别在成都、绵阳、德阳、广安和眉山感受蜀地文化和祖国历史。“认识一个地方应该用脚去丈量,而不是在网上download(下载)。”香港青年陈裕淦谈起这几日的感受。
23日一早,三苏祠里种植的古树还沾有露水,就迎来它年轻的客人。许多香港青年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出自苏轼之手,内地志愿者说,现在是“共话一家亲”。
另一路的青年此时正走进绵竹年画村。几个水盆和一排颜料摆在他们面前,一张张已有轮廓的年画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组合。香港学生吴晓帆画的是扫地童子,“我用了一些阴影来营造层次感,还用了眼妆帮他弄成哪吒的样子,让他有一点喜感……可以学到一些中国画的文化。”他举着新创作的画说。
绵竹年画源于北宋,色彩鲜艳明快,线条古拙流畅。在“5·12”大地震中,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遭到了沉重打击,年画村被毁殆尽,灾后人们迅速重建,其中也有香港奉献的一分力。
画毕,人们举着各自的作品齐声用粤语表达:四川好靓,年画好赞,祖国最强。
类似的呼声也在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响起。24日,年轻人举着国旗喊出:“开放四川,国际成都,我们好钟意你啊!”
一位名叫陈海燕的团员在此地还有意外之喜,“这个色号香港一直缺货,能在这里买到我好开心!”她拿着一支在铁路港买的口红兴奋地说,“这里的价格比香港还要便宜。”
在青神县竹编艺术博物馆,感慨变成惊叹。王露看到许多用竹子编制的包,惊讶于竹子竟然可以像一张纸那样薄。同行的陈海峰戴着无线耳机,墨镜别在胸前,他站在四川的竹海里说:“香港很少有这么大面积的竹林,这里给了我一个很难忘的回忆。”
广安县的回忆,与他们熟悉的一个人物有关。邓小平1904年诞生在这里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的北厢房,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看到他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19岁的香港青年李泳熹感受到的是亲切:“觉得我跟邓小平的距离好像更拉近了一点。”
香港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主席许荣茂来到邓小平铜像前,静默、鞠躬、献花。他说,“‘一国两制’这个伟大构思是他老人家亲自创立的,我们饮水思源。”
在邓小平的故居,香港青年观看了纪录片《小平,您好》,并种下了树木,期待它长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8月25日是香港青年罗艳鸿的18岁生日。此前,当地志愿者偶然听到这个消息,简单商量之后,便决定与她的两位好友“密谋”,策划一场他乡生日派对。
25日凌晨刚到,志愿者们带着造型为熊猫的生日蛋糕,端着热气腾腾的长寿面敲开了罗艳鸿的房门,她在惊喜和感动中完成了终身难忘的成人礼。
“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归途的大巴车上响起歌声,先是几个人,而后迅速汇成川港青年的大合唱,唱完《真的爱你》,大家又唱《朋友》《成都》,“年轻人聚在一起,气氛很活跃的。”志愿者乔振经说,有香港青年在徒步时告诉他,很喜欢这样一起交流一起拍照,大家虽来自天南海北,但聚在一起却这么开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