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魏县:创新织就“防贫网” 从源头上斩穷根
说起以前的魏县,总绕不过两个字,那就是“大”和“穷”。“大”是因为魏县人口超百万,是河北省的人口大县,“穷”则因这百万人口之中贫困人口就有十万之多。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魏县结合自身情况治贫斗穷,于2018年9月通过验收,摘掉了戴在头上30多年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只是起步,如今的魏县又在脱贫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防贫新举措。
“一个难题”创出扶贫防贫新实践
魏县约有3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一些“经济能人”想返乡创业却找不到平台;与此同时,农村有大量留守妇女、老人等,虽有就业意愿,但因缺乏技能和家务繁重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县领导班子因势利导,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方式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扶贫微工厂”,大力发展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创业就业。
“由于‘微工厂’都建在村里,且大多按件计价,务工人员可以按自己时间随时上下班,模式一推出,就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魏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陈瑞学说,目前,全县“扶贫微工厂”已发展156家,带动贫困劳动力2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怡怡箱包厂坐落在沙口集乡刘屯村的一个“扶贫微工厂”内,创办人韩海超曾是贫困户,之前在保定打工,听说县里有这一政策后主动返乡创业,不仅很快脱贫致富,还当起了企业主。
贫困户段书梅就在韩海超创办的工厂里打工。段书梅一家6口人,丈夫身患疾病,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在帮扶下,段书梅一家现在的年收入已近7万元,顺利脱贫。“有了‘微工厂’,村里六、七十岁的人都能挣到工资,哪里还会怕回到以前受穷的日子。”段书梅说。
“一亩梨园”为贫困户托起长期保障
在魏县,流行这么一句话:一户一亩梨园,胜过十亩田。
魏县是“鸭梨之乡”,有2000多年的梨树种植历史,魏县鸭梨因皮儿薄、口感好,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发挥传统种植业优势,魏县通过与河北省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研究,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密植梨种植产业。
据魏县县委副书记陶俊强介绍,魏县密植梨扶贫产业园由合作社、种植大户牵头,吸收部分建档立卡户,按照就近、自愿选择原则,每户种植1亩,县财政对贫困户施行每亩两年补贴7800元的政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零成本种植。同时,密植梨扶贫产业园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管理模式,便于没有种植经历的贫困户及时掌握技术。梨园收益后,大户对贫困户产的梨实行每斤1元的保价收购,根据行情只准上涨不许下跌,确保建档立卡户每年能从密植梨产业稳定获得一万元收益。
“密植梨树存活周期为25年,也就是说贫困户一经种植便可获得25年不间断的收益,是最适合贫困户种植和发展的产业。”陶俊强说,目前,魏县已在全县发展密植梨扶贫产业园区67家,带动贫困户6500户。
“一个险种”扎牢“防贫网”
魏县贫困人口基数大且具有“两非户”(即“非贫困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多的特点,疾病、上学、自然灾害等,都可能使群众致贫返贫。如何精准兜底“两非户”,在消除贫困存量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贫困增量成为摆在县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通过对全县“两非户”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实地摸底考察,魏县探索出一套精准防贫机制,并推出“精准防贫保险”,为防范贫困的发生提供保障。
“精准防贫保险保障的对象是一个群体,也就是为一类人买保险,谁有情况谁受益。”陶俊强介绍说,精准防贫保险由县财政拿出400万元作为防贫保险基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的标准为全县10%左右的人口购买保险。
沙圪塔村村民路金灵就是这种保险的直接受益人。他和妻子原在天津打工,因家庭收入不算少,未被纳入贫困户范围。但在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路金灵丧失了劳动能力,近两年旧病复发,看病花费20多万元,虽然新农合报销了一部分,还有11万元左右需要自付。经过申报,路金灵被纳入防贫保险对象,两个月后,就拿到了6.4万余元的防贫保险金。
“这6万多块让我们偿还了一半多的欠债,扶贫工作组还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家里负担一下减轻了不少。”妻子崔俊梅说。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