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后方》介绍
《大后方》为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独家首播版”计划于8月31日在重庆卫视、重庆科教推出,“联合出品版”计划九月初在科教频道推出。
《大后方》由、委宣传部、文化委员会、重庆电视集团(总台)、重庆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渝中区委宣传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摄制,重庆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制。
抗日战争在东部沿海地区首先爆发,但现代化的战争很快让整个中国都卷了进来。随着战争的全面化,沦陷区、敌后根据地、大后方、孤岛(上海租界)、战区等形式开始出现。日本的飞机、重炮、战车、舰炮让各地的中国人都受到莫大的,不分省份、民族和,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抗敌。但由于东部战事不利,中队的防线逐渐西撤,随之同时展开的是机构和官员百姓从东部向西部的疏散与西迁,中国持久抗战所需的物力和人力等从沿海迁往内地。大迁徙的意义非常深远,抗战中最活跃的一群保留下来,投降,抗战到底;保留了完整的行政、教育和军事机构和必要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利于对西部的启蒙和开发。
本集以上海外迁工厂迁移委员会主任林继庸和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为主要人物线索,讲述上海和沿海地区民营企业西迁的故事。
从长谷川清“无差别”轰炸南京开始,轰炸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最大。日军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城市进行了六年多的轰炸,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为了中国上空的安全,已经归隐山岭的川军空军司令蒋逵出山了,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大队长库里申科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程轰炸机Db-3来了。
轰炸给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带来灾难,其中1939年的“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1941年的“六五”重庆大隧道惨案尤其惨烈。
但灾难并未让中国人抵抗的意志,战时首都重庆,愈炸愈强,中国人的意志愈炸愈坚,日本陆军航空队负责轰炸的远藤三郎少将,无奈地向军部递交了“轰炸无用论”的报告。
战时救护的范围包括军队医疗救护,难民,以及难童的救护。本集将重点讲述中国战地医疗救护系统从无到有的历程、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以及对于整个战争的重要作用。主要人物是红十字救护总队的队长林可胜。
本片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是宋庆龄(和她的中国同盟)以及到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医疗援助的白求恩大夫。
本片的主要内容为中国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围绕统一战线所发生的故事。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人、龚澎是本集的主要人物,内容涉及国民参政会、党派的活动、南方局大营救,以及富有魅力的中员在战时外交战线上的成就。
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了国际上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
的结果便是中国的后方出现了严重的油荒。后方公上行驶的,多是以酒精、天然气、木炭代替汽油的汽车和马车、驴车,致使人们喊出了“一滴油滴血”的口号。
1938年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打通,成为战时物资运输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战时能源问题,位于大西北的玉门油矿也在紧张地勘探开发中。
1942年,滇缅公在日军的持续轰炸下被切断,而此时玉门油田则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
滇缅公中断后,驼峰航线成为转运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空中通道,整个抗战期间,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一千人在驼峰航线万吨物资经由驼峰航线抵达中国。
中日开战之初,为数不多的进口重武器损失殆尽;中国成批量生产的只有步枪、机枪和部分迫击炮,并且品种繁多,不能通用。但这些轻武器,已是中队抗击侵略的最后依仗。
军工人俞大维、李承干、江杓等人在、资源匮乏的情势下,组织实施兵工企业的迁移、复工,奇迹般实现了正面战场的弹药无缺。本片以21军工厂的故事为核心,展现战时兵工的铁血传奇。
同时,本片讲述了与大后方遥相呼应的敌后战场,根据地的兵工人,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犀利武器的故事。
抗战文艺涉及的范围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出版等诸多方面。本集将重点放在了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形成,以及文化人士在战争中的经历。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出整个大后方文艺的全貌,呈现出全民抗战的高涨热情。
“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形成了一股全民抗战的热潮。人们纷纷奔赴前线,抵御日军的侵略。而那些文化人士也逐渐形成了另一条无形的战线,通过文学创作,鼓舞军民的士气。本集从上影人剧团入川开始讲起,以夏云瑚和国泰大戏院为主线,以老舍、郭沫若等文化人士的个人经历为辅线。将大后方文艺活动展现出来。
一个叫王德懿的女生,跟随大学的迁徙,读了四个大学才完成学业,这是抗战时期高校教育的真实写照。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教育血脉,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教育机构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搬迁。
从1937年11月中央大学率先搬迁到重庆开始,陆续有100余所高校搬迁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大后方各省,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也有部分高校搬迁到了偏远的山区。
抗战时的教育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偏废,而是创造了空前的成就,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他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至抗战胜利,中国的教育全面超越了战前的水平,在为国家、为大后方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大后方的教育打下了的基础。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战争。除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外,承担这场战争重量的主要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共赴国难,一起品尝战争带来的,为民族国家做出巨大的和贡献。
就大后方而言,老百姓的付出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出人,二是出物。人,指的是兵员和劳工。物,指的是前线和后方需要的大量粮食、盐等物资。可以说,大后方的全力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坚固基石。
本集影片从抗战时期的兵役制度、粮食问题、盐业生产和劳工问题四个方面切入,全面展现大后方普通老百姓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面貌。
抗战胜利了,在大后方生活了8年的下江人、北方人,他们要回到家乡。在中国工作了6年的《时代》记者白修德也要回到美国。国民要还都南京,抗战陪都成为永远的记忆。
从雅尔塔协议、赫尔利访问延安、七大、波茨坦公告、中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日本投降、受降仪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我们重温1945年的历程,看到了国家的荣耀,胜利的辉煌,也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详细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旨,栏目在专..详细
中国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大型服务类节目。我们..详细
苻坚是南北朝时期前秦的一位君主。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空前成功,文治武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