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探索宇宙终极秘密
6月15日,随着长征四号乙火箭的轰鸣,又一颗中国空间科学卫星“彗眼”被成功送入轨道。这几年来,随着科技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发射的卫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科学卫星的身影,例如2015年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2016年的“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说,未来中国还将发射多颗空间科学卫星,并展开更多的国际合作。
“慧眼”是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据介绍,卫星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后,将使我国在X射线空间观测方面具有国际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观测能力等,推动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与它一同搭乘长征四号乙火箭升空的还有珠海欧比特公司研制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首批两颗卫星,后者属于视频成像卫星,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卫星拍摄视频和图像数据。
“彗眼”的正式名称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这个听起来有些拗口的名字,背后却是探索宇宙终极秘密的雄心。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不会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此前对中国航天成就曾酸溜溜地评价说,中国发射的卫星和探测器大都是实用性质的,是“蹭空间科学之前的光”,中国似乎不愿将精力用在开拓性质的探索前沿科学未知领域上。但“悟空”“墨子”“慧眼”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卫星的升空,了这种说法。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空间科学卫星和其他卫星的主要区别,就是每一次的仪器都是全新的、以前没有用过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空间科学还很薄弱。由于中国在X射线天文方面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相对较好,研制“慧眼”这样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成为我们发展空间科学的突破口之一。X射线探测对于理解黑洞、中子星等的性质和其中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但X射线无法穿透稠密的地球大气,发射X射线天文卫星是观测X射线辐射的主流手段。
“慧眼”卫星工程总师马世俊介绍说,这颗卫星的主要科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正如它的名字“慧眼”,能穿过星际物质的遮挡“看”宇宙中的X射线,使我国在空间探测领域多了个眼睛,发现新的黑洞和中子星;二是通过定点观测已知的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分析其光变和能谱性质,研究致密和黑洞强引力场中物质的动力学和能量辐射过程,也可以研究宇宙深处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以及中子星并合等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暴。相比目前在轨运行的7颗X射线天文卫星,中国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具有探测面积大、探测波段宽等显著特点。
赵坚介绍说,中国的空间科学卫星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共计发射了24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技术实验。第二阶段是通过与欧洲合作的“双星计划”,于2003年-2004年连续发射2颗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对地球近赤道区和极区的宽能谱粒子、高精度及其波动进行长期联合探测,将我国日地物理学研究推向国际前沿。第三阶段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从2004年正式启动的“嫦娥探月工程”。他还透露,未来嫦娥四号将搭载荷兰、和研制的探测器,开展地月空间VLBI射电测量等实验。
他还透露说,为进一步推进空间科学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有4次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和探测器实施发射。一是中意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预计2017年8月发射,是用于监测获取空间电离层和异常变化信息的试验卫星,研究地震引发电离层和变化的关联,从而反演地震预测模型。二是中法海洋卫星2018年完成研制并发射,将获取海面风场、海浪等海洋动力参数,主要应用于海洋波浪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三是中法天文卫星2021年左右完成研制并发射,通过发现和快速定位各种伽玛暴,星地联合完成伽玛暴的电磁辐射性质的全面测量,为暗能量和宇宙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观测数据。四是正在加快推进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施,将在2020年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一次实现“绕、落、巡”,为后续开展火星科学研究奠定基础。(马俊)
全军加紧推进新编修 2018年将按新大纲施训人民网6月12日电(邱越、吴旭)全军深化训练大纲编修现场推进会近日在空军某飞行试验训练结束。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军正以2018年按新大纲施训为既定目标,加紧推进新编修工作。这是我军第8次对军事训练内容体系的整体重塑。
雪域国门,这群兵忠诚血性立军威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正在执勤。洁白狂野的雪山,黝黑青春的面庞,二者相生于祖国南疆的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边防连,一个小小连队,却与“一带一”“边疆防卫”“中外友谊”等多个宏大主题紧密相连。头痛欲裂中,记者鼻子里插着氧气吸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