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水镇 用五年时间引领京郊度假新浪潮
新中国成立70年,大众旅游从无到有;改革开放40年,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而近10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更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发展。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高品质、慢生活的休闲度假旅游开始蓬勃发展。从1999年开始建设的乌镇到2014年开业的古北水镇,景区的价值已经不只在商业,更是承载着中国旅游消费的升级变迁,凝结着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新思路,走在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面。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王胜男
匠人精神
洞察需求变迁,匠心打磨高品质度假区
过去的传统旅游业可能难以想象,像古北水镇这样集观光游览、餐饮住宿、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如今成了趋势。
10年前,刘女士常常苦于京郊没有合适的度假地,当时的京郊,还少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庞大的京津冀旅游市场依旧以观光游览模式为主,但消费者对旅游生活的需求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2010年,来自乌镇的团队带着已经积累了10年的乌镇模式经验来到司马台长城脚下,要做一个为京津冀城市休憩群服务的旅游度假地,直接改变了京郊以往的度假方式。
2010年京承高速三期通车不久,古北水镇区位优势奠定,在消费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具备文化休闲度假游目的地特质的古北水镇成了京郊的稀缺品,也引领了京郊休闲度假时代的浪潮。2014年古北水镇正式营业便取得了“开门红”,客流量高达97.6万人次;开业三年,客流量同比增长近200%。
对古北水镇来说,游客数量是看得见的指标,但其实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服务指标在“打磨”。大到投资10亿建设的自来水厂、地下管廊等大型基础设施,小到景区店铺商品定价,甚至民宿房梁的灰尘清扫,古北水镇都设立了专门的团队负责。古北水镇的店铺坚持“一店一品”,杜绝恶性竞争;古北水镇的员工每年都举办技能比武大会,提升服务水平;古北水镇的民宿坚持同样的餐饮标准,一份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背后是看不见的保质保量制度。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晓峰说:“如今,乌镇景区、古北水镇(北京)景区总规划师、设计师及总裁陈向宏每周还是会仔细查阅景区收集的宾客意见,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
在打磨服务的同时,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匠人们也已经在古北水镇安了家,老北京的传统合院里,多种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古北水镇有了新的生机。
提灯夜游
创新性发展长城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今年8月,第九次中日韩外长会在古北水镇举办,高级别会议的举办再次印证了古北水镇的品质。在开会之余,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社交平台直播起了自己在古北水镇的风景,并配文“古北水镇,山上是真的万里长城”,晚间更是夜游起了司马台长城。
近期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会议期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安排海外旅行商一行深度考察了古北水镇。水镇安全、有序、优质、亲情化、精细化的服务下,海外旅行商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更是被古北水镇的长城文化资源吸引,爬司马台长城也成了“必修课”。
万里长城蕴含着东方人能够读懂的文化密码,古北水镇背靠的司马台长城正是现代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25处风景之首”。
长城符号赋予了古北水镇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同时作为全球标志性景观长城下的旅游度假区,古北水镇也给长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古北水镇首先是通过挖掘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军屯文化、商贸文化、八旗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俗,打造了一个“山、水、城、堡、寨、屯”一体的长城文化小镇。
在拓展了司马台长城游览空间的同时,古北水镇不断丰富长城文化内涵,推出提灯夜游司马台,成为全国唯一开放夜游的长城;创新长城瑜伽,长城“八大名玩”等活动,孜孜不倦地丰富长城文化体验,对长城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司马台长城景区实行预约制限流游览,并斥资亿元用于生态涵养建设,长城脚下河道疏浚拓宽,水系流畅。为了进一步传播长城所包涵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精神,古北水镇近年还在研究长城文化相关的研学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古北水镇话语下的长城文化是一个典型。
背靠司马台长城文化,古北水镇凭借高品质的会议环境和会议服务也已发展为北京备受关注的会奖目的地。近三年来,古北水镇成功接待商务会议及活动4000多场,如联想中国销售大会、北汽BJ80发布会、一汽丰田品牌嘉年华、宝马MINI分享会、亚洲高级定制公会落户中国极致盛典、《邪不压正》全球首映礼等大型会议活动。专业且训练有素的会议管家队伍,为会议活动提供了高水准服务。古北水镇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这样的高级别会议同样给了古北水镇成长和挑战的机会。不光是会议服务,古北水镇的游客40%为复游旅客,让多次重游的旅客对景区仍然保有期待、对服务更加满意,这是古北水镇不断修炼自身才得到的结果。
溢出效应
与当地分享发展红利,带动乡村旅游服务产业
在古北水镇做保洁的张阿姨住在距离水镇不远的司马台新村,问起家里的经营,张阿姨说:“去年没做餐饮,家里的民宿赚了接近40万”。10年前的张阿姨可能很难想象,当时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的司马台村,如今家家户户做起了旅游生意,动辄收入三四十万,古北水镇开业2年,司马台村人均年收入就实现了近3倍增长。张阿姨也没有放弃在水镇的岗位,“领导好、待遇好,各种保险都给交,家里忙得过来就想一直做下去。”张阿姨说。据了解,古北水镇根据员工兴趣还组建了多种活动小组,可以打篮球、练瑜伽,定期生日运动会、节庆联欢会以及岗位技能大赛,员工关爱之下,张阿姨的留恋显得合情合理。
张阿姨只是古北水镇3000多员工中的一员。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林生告诉记者,古北水镇的员工60%以上来自密云以及周边,而围绕古北水镇周边保守估计有1万间客房,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4000-6000人,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切实红利。
“这是古北水镇的溢出效应,在古北水镇的引领下,司马台长城周边形成了休闲度假集群,老百姓成了重要的受益者。”张晓峰说。近两年,中国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对照古北水镇开建10年来,司马台村也从一个未引入自来水的小村落,发展成了旅游带动乡村发展的典型。同时古北水镇的先进管理模式和高品质也进一步带动了周边乡村服务产业的发展。
今年古北水镇开业5年,古北水镇还有更精彩的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诗和远方”走在一起,古北水镇的文化内核填充也日益丰满,电影、音乐、戏剧,古北水镇正尝试着各种新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水镇秉承着“器物有灵魂,匠人自谦恭”,在旅游成为生活并变得越来越具有文化含量的时代,顺应着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做出了有温度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