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到未来科技 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在上
12月3日新专电(记者黄硕)500年前的世外岛屿“乌托邦”和未来的外太空科技是否有关系?这个看似难以理解的问题,在3日开幕的“乌托邦与科幻文学研究”国际会议上,却成为众多国内外知名科幻文学专家所讨论的一部分。
1516年,英格兰哲学家、作家托马斯·莫尔出版了著名的《乌托邦》,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建立于世外孤岛上、近乎完美的理想乡。
由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的这一会议,是为了纪念《乌托邦》问世500周年而举行的一场学术讨论活动。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乌托邦和科幻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相聚一堂,讨论的内容既有哲学作品,也有科幻小说和电影,还有穿越小说,而乌托邦和科幻文学的相互关系和是贯穿会议的一个主题。
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乌托邦是人类的一个理想,而科幻文学是对科技时代的一种变革,我们想看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有多大。”
在会议嘉宾、著有“火星三部曲”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看来,乌托邦和科幻文学的结合有着必然性,二者本来就是相通的。
罗宾逊说,乌托邦出现在地球还没有被完全探索的年代,因此文学作品中往往以孤岛作为乌托邦的背景,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设定变得不再现实,因此在随后的文学作品中,乌托邦开始更多地被设置在遥远的未来。
“就这样乌托邦文学变成了科幻文学——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乌托邦文学本就是一种科幻文学。”罗宾逊说。
“乌托邦所涵盖的范围其实很广,而当前我国科幻文学的理论研究则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希望乌托邦和科幻文学两个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汲取学习。”北师大文学院院长过常宝认为,这两个领域的交流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当前的科幻文学研究。
会议上,中国文本成为研讨重头之一,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刘慈欣的作品《三体》。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首位获得雨果的亚洲作家。吴岩说,关于科幻文学的学术在过去的两年间已经有过不少,在这背后,是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快速发展,罗宾逊认为这和中国在现实中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所打下的基础紧密相关:“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正在参与创造世界历史。”
“这是中国科幻最好的时候。”在吴岩看来,近五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已经逐渐从小众大众,从国内国际,从自发创作支持。
作为中国科幻研究领域的代表,近年来北师大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幻文学研究和从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设置科幻文学研究的博士点,以及开设关于科幻写作的课程等。
过常宝说,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科幻文学及其研究,在未来还有不少要走。
参与了这次会议会务工作的博士研究生肖汉正是走在这条上的人之一。他的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是中文,因为从小对于科幻文学的喜爱而选择了北师大的科幻文学专业继续读博,并计划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我了科幻文学在中国从冷门到热门,现在这个领域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很多研究者和专业人员,相信它的前景会很。”肖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