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买卖黑产,求职平台别成个人信息"贩卖商"
■ 观察家
求职平台可以说是专门的个人信息收集方,从责任与义务对等的角度,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和能力都应该要求更高,受到的监管也应该更强。
你在网上投简历,却可能被骚扰电话、短信精准盯上;你想求职,“求”来的却可能是坑……中国青年报日前曝光的完整“简历收集”产业链,让很多人绷紧了个人信息安全的弦。报道中提到,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郭钰急于找工作,在网上向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之后竟频繁接到陌生电话,提供的都是些莫名其妙的职位。这让人心有戚戚。
据调查,目前网上简历售卖市场十分活跃,已形成“一条龙”产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卖家出售的商品从简历获取软件与账号、再到简历,一应俱全。买家可买下企业VIP账号的子账号、辅助软件,充值后在“简历库”里任意下载所有简历。
个人简历信息遭遇泄露、买卖,以至于形成产业链,大大小小的求职平台,无疑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不一定是指,它们都直接参与了非法买卖,而是说,没有保障好用户简历的信息安全,平台方面确实难辞其咎。
这首先体现在平台的简历信息系统频繁被攻击造成信息泄露,或是遭遇内鬼操作上。
更重要的是,某些平台的一些服务和产品,设计的逻辑就是建立在对用户简历信息的“变现”上,甚至一开始就把平台的部分盈利需求,寄托于对用户简历信息的“开发”上。
前不久,媒体就报道,某求职平台因被指用求职者信息非法获利而被法院起诉。甚至还有一些求职平台有所谓的面向企业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也即员工简历一旦更新,求职平台便能立即“知会”企业。
这次媒体的报道则提供了更多细节。即便是一些知名求职网站,其简历也可按照一手和二手明码标价对外出售;另外,企业VIP账号的子账号、辅助软件在网上也可轻易买到。
通过不当方式获得企业VIP账号后,任何来路不明的第三方都可以企业名义发布招聘信息,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这样一种状况下,有人通过网络求职被骗入诈骗公司甚至传销企业,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网络求职平台,给求职者和招聘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立足点所在。但这一切不能建立在对用户信息的予取予夺上。
事实上,区别于一般网络平台,求职平台可以说是专门的个人信息收集方,从责任与义务对等的角度,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和能力都应该要求更高,受到的监管也应该更强。否则,就极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贩卖商”。
就此而言,就有必要从源头把紧个人简历信息的“出口”关,而平台就是一个关键环节。同时鉴于求职平台所掌握的个人信息量之大,也不妨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真正让“违法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
□羽木(媒体人)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