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赵始皇通讯:探访江西德兴大山坳里的矿冶博物馆爱情靠不住
中新网德兴4月19日电 题:探访江西德兴大山坳里的矿冶博物馆
作者:王昊阳王成前
暮春时节,雨生百谷。群山环抱的江西省德兴市凤凰湖畔,尚未褪尽春的山花斑斓,又披上夏的郁郁葱葱,一座由多栋仿宋园林建筑组成的江西矿冶博物馆掩映在青山之间,一块重达几十吨的大矿石矗立在馆前广场正中央,在腾腾山雾的映衬下,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不由扑面而来。
这座博物馆虽隐藏在大山坳里,却颇有名气,自2015年6月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40余万人次,当年就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博物馆内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錾刻人物花卉纹狮钮盖银瓶。 王成前 摄 王成前 摄德兴矿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就是朝廷金、银、铜三大金属开采的重要矿场,湿法冶金技术便发源于此地。历经千余年,德兴至今仍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业重要基地。古代采矿业的兴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三大矿洞群,约400口矿洞。现代规模宏大的采冶景观与古代采冶遗迹交相辉映,见证着德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矿冶文明。
谈及创办江西矿冶博物馆的初衷,德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建华表示,德兴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业史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这里建一座以江西矿冶史为主题的博物馆,不仅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使德兴成为普及地质学和矿冶知识的宝库。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江西矿冶博物馆馆长叶淦林告诉记者,游客只需持身份证,便可免费入馆。
走入馆内,不仅有讲述赣鄱悠悠矿韵的展板,还有琳琅满目的珍贵藏品和栩栩如生的情景再现,仿佛一下就将记者拽入华夏采冶史的不同时期,顿感穿越。
“江西矿冶博物馆,是江西唯一一座以江西矿冶史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分为‘江西矿冶厅’‘德兴矿冶厅’‘德兴碑刻厅’‘张潜墓志厅’‘采矿景观厅’五个专题陈列展区,每个展厅都为单栋仿宋建筑。收藏各类文物展品有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叶淦林如数家珍。
人气最高的当属“德兴矿冶厅”。该厅一楼醒目位置,摆放着科学巨匠张潜的雕像。张潜,字明叔,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生于德兴银城吴园村,崇宁四年(1105年)去世。张潜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从浸铜方式、取铜方法到浸铜时间控制等一套完整的湿法炼铜生产工艺,并写成著作《浸铜要略》由四子张甲献给朝廷推广采用。这项技术比西方国家领先500多年,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叶淦林说,相较传统的火法炼铜,湿法炼铜技术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张潜亦被称为我国的湿法炼铜鼻祖。
来到“德兴矿冶厅”二楼,“鎏金錾刻四鱼纹银盘”和“鎏金錾刻人物花卉纹狮钮盖银瓶”等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纷纷映入眼帘,夺人眼球。银盘以鎏金纯银模制成圆形宽沿,浅底,沿上饰錾凸花(莲花荷叶)浮雕荷莲一周,盘内底刻饰四鱼,水草花纹,静中寓动,尽显富丽秀雅;银瓶采用锤击模压成玉壶春瓶形,肩部锤出如意云头纹,腹部满饰茎蔓缠绕的牡丹花,胫部又锤出双层重迭变形仰莲瓣纹,内饰串枝莲,圈足刻饰忍冬草纹,镂雕狮钮盖和各组花纹图案均涂金,整器庄严富贵。
叶淦林介绍,银盘和银瓶都是1985年6月在德兴新营虎头山麓出土的,2010年9月银瓶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元代艺术展”,在近3个月的展期中,因工艺精湛、外形美观而惊艳四座。
与“德兴矿冶厅”一样,其他几个展厅也有不少看点,让人流连忘返。
“物华天宝”的赣鄱大地,孕育了铜、钨、金、银、钽、稀土、铀“七朵金花”,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矿冶文明。从陈列品来看,“江西矿冶厅”的矿冶历史文物来自于全省各地,收藏广、器型多,而且配以史诗般的叙述手法和逼真的场景制作,再现了江西辉映古今的矿业发展史。
在博物馆内的东南角,有一个印证一段张潜家族史的书法篆刻展厅——“张潜墓志厅”显得格外特殊。该厅陈列着10块张潜家族的墓志石碑,是目前中国名人家族碑刻收集最全的一个专门陈列展厅。其中,张潜和张由(张潜之子)的墓志碑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因碑刻数量多、书法妙、刀功精,该厅也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参观学习的艺术殿堂。
“真是开了眼界。不由不感叹先民们的勤劳智慧,我为这片土地拥有如此灿耀的矿冶文明感到骄傲。”国际功勋级试飞员徐勇凌大校参观博物馆后深有感触地说。
博物馆还在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叶淦林比喻说,“一件件展品如同一粒粒珍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珠很好地串联起来,进一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德兴矿冶文明的独特魅力,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完)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