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科研展现“点石成金”力量
前不久,河北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褚现英来到河北科技大学,就双方合作投资建设“联合化工过程研究室”进行协商。“与郑学明教授合作20年,他用技术创新让企业由弱变强、由强变大,仅去年公司纯利润就达18亿元。”褚现英笑着说。
多年来,河北科大实现科研与经济社会无缝对接,展现出应用研究“点石成金”的力量与魅力,让一方实体经济风生水起。
河北诚信是一家生产氰化物的化工企业,成立之初,因生产技术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面临关停。
关头,河北科大送来“及时雨”。郑学明带学生前来考察实习,了解情况后,他们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历时半年,师生帮企业完善了丙二酸酯合成技术并实现洁净生产,企业。
2007年,郑学明教授团队“丙二酸酯系列产品的再创新”科研项目成为重大项目,并在企业实施。“第一套装置投产即实现2.5万吨年产量,当时全球需求量不过五六万吨。我们成本低、质量好,掌握着一定的市场定价权,直接导致一家公司退出该产品生产。”褚现英回想当年,豪情满怀。如今,河北诚信丙二酸酯产能已达10万吨,占全球市场近七成,成为国内最大的氰化物及其衍生物生产之一。
“校内专家始终密切关注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把科研项目建在生产第一线。”河北科大党委王余丁说。
上世纪70年代,杨景亮教授团队开展厌氧生物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工作。近年来,研究在玉峰集团、威远生化、华北制药等省内外1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胡永琪教授主持研发的“气液固三相碳化反应多尺度调控及超细碳酸盐生产新技术”,综合能耗比国内其他技术低25%—30%,被国内50家碳酸钙企业和13家镁盐企业推广应用。其中,6家代表企业3年累计新增利税1.77亿元。
“学校科研项目有70%来源于省内重点行业、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千项,发明专利比例达60%。”校长孙鹤旭说。
与机械学院院长崔红斌交流,“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等词语不时出现在他的话语中。学院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光敏树脂、熔膜、树脂砂等多种材料3D打印技术,已在国防军工快速模具、复杂砂芯、正畸等方面实现工业化应用。
2012年起,河北科大围绕区域经济关键领域转型升级打造药用化学平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平台、通用航空产业平台、先进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平台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五大平台”,平台内多学科优势资源统一调配、优势互补、联合攻关。
顶层设计实施,人才是关键。“我们就是要为‘冒尖儿’人才‘劈山开’。”孙鹤旭说。
学校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打破指标、身份,在职称评审推荐中创新性地加入“直接推荐”,并在校内岗位聘任中学术突出者可“低职高聘”。近3年,全校直接推荐高级职称25人,33名具有副教授或职称者被低职高聘。
打破教学科研考核“壁垒”,科研业绩在考核聘期内可年度间结转;打破用人,学术带头人可“自选团队”;打破认定模式,将横向合同视同为技术转移和,70%收益归课题组,其余30%按照预算支付课题组研发和合同执行费用……
纤维铺放成型技术主要用于飞机结构件和大型风电叶片等非圆结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发达国家对我国甚严。岳彦芳教授团队与标正机床有限公司、中航通飞飞机公司、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合作,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程化纤维铺丝头,目前已完成缩小比例样机研制。
“请进来”“走出去”,学校与经济社会联系的彻底打通。据统计,仅2016年,河北科大对接“百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获批科研立项149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项,与21家企业签署“四技”合同166项。
河北科大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河北首批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河北科大11个创新平台入选。如今,该校与82个地方及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100余个,1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该校。
“一通百通,校内专家学者在决策服务方面赢得了信任与尊重。”该校科研院院长吴学礼介绍。
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发布3个主文件,陈爱祖教授团队参与其中两个文件起草。陈爱祖负责制定的《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方案》获科技部批准;起草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等均被市委、市采用。
河北科大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创建不到3年,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基金项目“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研究”,负责起草编制了21个行业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并完成43家重点企业2013年至2016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工作。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职责之一。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优势,为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加油助力。”王余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