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邂逅”点钻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远销海内外
中新网衢州7月7日电(记者 周禹龙 实习生 周悦磊)7月,浙江余东村头,刚从橘树林里回来的农民画家兰根良,扫了扫身上的橘子花,便拿起点钻笔在画上点起“钻”来。
“忙时下地,闲时‘点钻’。”如今,余东画乡像兰根良这样,手头多了份“新活计”的农民画家,不在少数。
从木具小屏风、墙挂装饰画,到印染帆布包、丝绸围巾……跟随余东农民画协会会长郑利民走进村里的画作展厅,陈列在展架中央的“点钻画”,已是余东农民画第四代“周边产品”。
农民画系列文创产品 周悦磊 摄“我们叫它‘农民画4.0’。”郑利民随手拿起一幅“新产品”,在灯光的照射下,本就用色大胆鲜明的画作,有了“钻石”装点,更显璀璨夺目。
说起余东农民画,从上世纪80年代发迹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800多位村民中近半数从事绘画创作,早在十多年前,就“画出浙江,画向世界”。前不久,余东农民画还作为浙江特色代表之一,登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舞台。
“如何让‘50年彩色记忆’更立体,让‘画乡经济’更多元,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事情。”郑利民说。
因缘际会,2018年5月,深圳的一场展览,让余东农民画“邂逅”了“点钻”工艺,焕发新生。
“文博会上,农民画和周边产品刚一展出,就备受瞩目,他们都说‘这画太有特色了,不一般!’。”围观者中,一家深圳文创公司的负责人主动上前和郑利民握手,洽谈合作事宜。
“画家出画稿,深圳寄材料,村民来‘点钻’,出口全世界。”实地考察后,两地代表一拍即合。一条“前店后厂”的产业链由此拉开序幕。
点钻现场 周悦磊 摄郑利民欣喜地说,2019年不到半年时间,“点钻农民画”已经给村里带来了近200万元的直接效益,产品在中国香港、欧美等地市场,成了百姓居家装饰的“心头好”。
“在家边带孩子,边‘点钻’,两头不耽误。”走进余东农民画工作室,余云梅正和几位村民低头“忙活”。50x50cm的农民画模板上,10000多枚21种颜色的“钻石”精准无误地落入对应色块中。
“‘点钻’门槛低,但要点好、点快,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郑利民说,经过培训,村里像余云梅这样的熟练“点钻师”已有325人,最长者70多岁,最小的“体验者”才10岁左右。
如今,村民不必出村,甚至不必出户,画画加“点钻”,年收入就能有十万多元,较往年外出打工,收益翻了不止一倍。
而余东画乡今日的兴盛,来之不易。
在郑利民的回忆中,曾几何时,国内外游客来画乡旅游,看着心爱的画作,或因价值不菲,或因不便携带,只得“望画兴叹”。
“绘画要跟着生活走,产品要跟着市场走。”漫步村中小溪旁,郑利民吐露了这些年自己在创新农民画产品上的“心路历程”。
“农民画新产品为什么受欢迎?一是特色鲜明,二是携带方便,三是好看不贵。”郑利民说,前不久欧洲旅行团学生来旅游时,买走了好几幅“点钻农民画”,因为小巧精致,坐飞机携带方便,还为同学捎上了几幅。
采访结束,望着墙上一幅“种文化”的题字,这位“余东农民画产业领头人”慨叹道,“农民画的‘不一般’在于握着锄头的农民用彩笔把农耕文化种进了画里。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农民画产品,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样农民画才能焕发长久生机。”(完)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