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振宁面见毛主席临别一句话引主席大笑主席:这不科学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第三次回到了中国。在前两次的中国之旅中,杨振宁不仅和周总理一道,对很多科学问题进行了论证,还见到了自己的老友邓稼先。邓稼先在给杨振宁的信中,提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并说道:
和周总理的交谈,让杨振宁对的风采感受颇深。邓稼先援引毛主席所言,更让杨振宁对这位盛名在外的党领袖倾慕不已。遗憾的是,前两次回国时,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未能如愿和毛主席见面。
1973年,当杨振宁再次踏上祖国的热土,工作人员特意询问他是否有什么想见的人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前两次我来,一直没见到毛主席,这次要是能见一面就好了。”
杨振宁的话,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正好也想亲自见一见这位物理学界泰斗。得到肯定答复的杨振宁激动不已。他虽远在重洋,对毛主席却是敬佩已久。
那么,邓稼先究竟在信中提到了毛主席什么样的话呢?毛主席和杨振宁的谈话过程又如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知。
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是一位天赋型选手。20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大,随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留学后,斩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杨振宁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仅35岁的杨振宁在全球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五六十年代,中美处于严重对峙时期,这种紧绷的形势到六十年代末终于有所缓和。1971年,美国开始允许本国公民前往中国,杨振宁于当年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次回国,他探望了自己的父亲和岳父杜聿明,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
杜聿明是高级将领,解放战争后回归。杨振宁一直在国外,杜聿明一直在忙于国事,这是二人第一次见面。有些紧张的杨振宁竟脱口而出,称杜聿明为“杜先生”。当时在场的周总理被逗得哈哈大笑。之后,周总理设宴款待了杨振宁一家人。
和亲人团聚后,杨振宁见到了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这其中,就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在聚会上询问邓稼先,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是否有美国人参加。邓稼先则在向组织了解情况后,给杨振宁回了一封信。在信中,邓稼先明确告知杨振宁,核武研发全权由中国人自己负责。
另外,邓稼先在信里写道这样两段话:“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
这封信,让杨振宁倍感浓情,深受触动,不只为和邓稼先的友谊,还为近距离感受到了伟人的爱国情操和无两气魄。这让他想面见毛主席的心愿,越来越浓。
1973年,杨振宁终于见到了钦慕已久的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大好,但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告,坚持起身接待了杨振宁。杨振宁刚一进屋,陪同的周总理就分别给二人做了见面介绍。毛主席亲切地握着杨振宁的手道:“我知道你,你在科学上做出来的成绩很好啊!”
这可是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毛主席会问到这个问题,让杨振宁对这位眼界宽广的领袖不由得更钦佩了。他如实回答毛主席:“眼下还没有公论。”
没想到,毛主席竟对科学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庄子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依我看,质子是可以无线分割的。”继而,主席对杨振宁开起了玩笑:“如果物质分到某个阶段便再也不可分了,那么科学家也要没事情做了!”
杨振宁也攻读过哲学。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听了毛主席的见解,杨振宁不可抑制地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
毛主席和杨振宁相谈甚欢,他继续说起自己的见解:“科学,离不开一个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譬如在有些人眼里,‘人类’是看不见的,看到姓杨的、姓周的,看到大人、小孩,但是看不见‘人’。”
杨振宁满怀敬佩得一一回应着主席的观点,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专业看法。这次谈话足足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大大超出了原本的计划时间。要知道,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是每况愈下。除非要紧的政事,工作人员一般不允许他见客。
二人越聊越投机,毛主席像跟久别的朋友谈话一样,告诉杨振宁:“我年轻的时候对科学很有兴趣,想做个科学家,可惜后来没能做成。你现在做的自然科学对世界很有贡献,比我对世界的贡献更大,我要感谢你。”
也许正是因为心中对科学知识的崇尚,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自己儿时梦想的怀缅,毛主席才一定要来会见这位为人类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家吧。
一见如故的交谈总是过得很快。临散场时,毛主席像一个充满童趣的孩子,问杨振宁:“现在很多老百姓祝我万寿无疆,你说万寿无疆是科学的吗?”
二人满脸笑意地起身,杨振宁小心搀扶着腿脚不便的毛主席。主席拉住杨振宁的手,回头对工作人员说:“来,给我们俩照个合影!”
一位是功高盖世的领袖,一位是功勋卓著的物理学家,这是二人唯一一次见面,却让杨振宁毕生难忘。虽然是美籍华裔,杨振宁的内心深处,对中国血脉有着始终不改的认同。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一次记者采访中,杨振宁在媒体面前公开说道:“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为了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为了让美国人真正客观认识中国,杨振宁坚持不懈地努力着。1971年,杨振宁结束中国之行,返回美国后,在美国多所大学及数个中国城做演讲,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传递出去,努力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偏见。
其中,杨振宁一篇名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演讲,引起极大轰动。其中洋溢着杨振宁对新中国的自豪,扭转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为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杨振宁“谈话”,使他一度面临被暗杀的风险。
1971年10月29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了归还冲绳协定相关听证会。会上,杨振宁以流利的英语指出,美国海军将当作琉球的一部分的错误做法,阐明并不包含在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内。
杨振宁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陈述列岛属于中国这一毋庸置疑的事实!时至今日,杨振宁的证言,依然留在美国这次听证会的历史档案中。杨振宁因此和数学家陈省身一起,被称为“运动”的精神导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研事业亟需快速推进,迎头赶上。杨振宁于1980年创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筹措资金,策划和资助了中国学者访问项目,帮助了大批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两院院士。在杨振宁的奔走下,中国建立了第一批现代化物理实验室,一手促成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立。1986年,杨振宁参与创建了南开大学物理实验室。
在为中国科研事业尽心出力时,杨振宁定时常记起1971年,邓稼先写给自己的那封信。信里邓稼先满怀深情地说:“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多年后,在自己的百岁生日会上,杨振宁同样深情地回复老友当年的希冀:“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虽然一个归国铸“核盾”,一个身在美国为基础物理学研究添砖加瓦,但他们最终同归于中国的科研事业。
现如今,杨振宁已经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公民。希望杨先生可以安度晚年,也希望中国科学界人才辈出,共同缔造一个更加闪光的未来。
- 标签:这不科学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1973年杨振宁面见毛主席临别一句话引主席大笑主席:这不科学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第三次回到了中国
-
科学实验
贸泽电子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分销1100多家品牌制造商的产品…
- 100余个科学实验 昆明大观街道暑假这样学着“玩”
- 《自然》放眼2015年十大科学领域
- 22条科学冷知识!看似荒诞但却隐藏着科学依据
- 科学小知识:我们要去环游世界啦
- 科技活动周 小小知识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