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科学

感知短视频科普的力量

感知短视频科普的力量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站在镜头前做趣味物理实验的短视频火了。这位灰白短发的“吴姥姥”说话风趣,实验及讲解好玩易懂、深入浅出、贴近热点,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粉丝。像她这样的科普达人还有很多,他们将晦涩深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观、可感的通俗知识,通过短视频解读、在线直播演讲、VR和AR展示等方式传播,有效地拉近公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此类科普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门槛,而短视频平台恰好依据算法推荐机制,让流量分配更加绿色、智慧。其实,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科学文化中弘扬的理性、求是、求实等精神元素,将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注入强大活力。

  诚然,现实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科学问题,可以用科学方法解决。比如种树,有人不顾当地的生态,盲目种树,引进外来入侵和带有病虫害的物种,而短视频中关于此类知识的频繁“轰炸”,让不少观众知道如何预防;再比如,多地农民在水果成长过程中使用膨大剂,如果刷到科学种植的短视频,他们便会遵循规律。

  长期以来,不少科普工作者,包括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普的理解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进而获得高素质的劳动力,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传统的“普及科学技术”大都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内涵十分狭隘。不少网友吐槽一些科技展览馆,设计低劣、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在科普手段、服务水平上更是难有进步。这种种作为的背后,暴露了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更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内涵。

  而碎片化时代的短视频科普,正好补齐了这个短板。科普视频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着短、平、快的特点,在选题上,既蹭社会热点也抓受众需求,饱含对民众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在内容剪辑上,兼顾科学性和传播性、文本幽默有趣。而且科普类作者关注的科学领域十分宽广,可覆盖大部分受众的知识盲区,结合播放平台根据不同的节点,时常叠加定制推送,再配合线下各种普及渠道,科普效果会更好。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科普类短视频作者,让原创内容的数量如井喷式增加,可能导致视频平台不能对其全方位监管。加上有些团队创作者缺乏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不经过仔细研究考察就发表作品,可能会让诸多歪曲、虚假的内容成为了漏网之鱼。而用户无从分辨真假,观看作品后发现与事实不符,会由此对科学产生怀疑。因此,平台的监管,传播内容的去伪存真尤为重要;视频作者也应在内容创作与传播上严格把关,关注人的存在、尊严和价值,让科普充满人文内涵,使观众感知短视频科普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