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科学

讲好科学故事 我们在路上

讲好科学故事 我们在路上

  陈景润、蒋筑英、南仁东......每个时代都有一群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为攀登科学高峰直至生命“燃尽”。

  时代呼唤英雄精神,时代呼唤英雄辈出。60年来,《中国科学报》在发现和挖掘闪光细节、书写与传承英雄事迹与精神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1996年1月27日星期六,岁末年初的傍晚,《中国科学报》记者徐建辉在家里接到了报社编辑部的电话,“数学家陈景润院士病情恶化,这个事儿你跟一下。”挂掉电话,她放下手中的活儿,拎着包便赶往了中关村医院。到达时,一场紧张的抢救正在进行,8分钟后,陈景润恢复了心跳。

  这位著名数学家的病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作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科”字头媒体的记者,徐建辉亲历并记录了这一切。

  当晚6时许,在场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要抓住眼下病情平稳的宝贵时机,把病人转移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北京医院。徐建辉随着救护车一同前往,路上,她从陈景润夫人由昆那里了解到陈景润突发病症的原因:1月中旬,身患帕金森氏综合征的陈景润不慎着凉,引起肺部炎症,连日发烧。27日清晨,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大量痰阻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那天晚上没有几个记者,中科院的领导,数学所所长和杨乐、王元院士等赶到了现场。”徐建辉回忆道,北京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到现场会诊,经过数小时的奋力抢救,陈景润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

  长期的病痛严重消耗了陈景润的体力,当年3月中旬后,他的病情再次恶化。1996年3月19日,数学家陈景润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党和国家、包括科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哀悼这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徐建辉采访了与陈景润同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杨乐、王元院士,以及时任中科院数学所数论研究室主任贾超华等。

  王元院士转述了国外著名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评价:“他对1+2的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应用筛法理论证明哥德猜想的一个光辉的顶点。”

  贾超华表达了对“科学偶像”的敬佩之情:“陈景润先生的外表和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外表看,他内向、文弱,而当你读起他的文章时,就会被文中逻辑的严谨和文思的深刻所折服。”

  最后,徐建辉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此情温暖人间记陈景润院士的最后时日》一文,当年3月25日于《中国科学报》4版全文刊登,在国内引起了热烈反响。

  采访过程中,徐建辉不断被感动着,“那个时代是有诗和远方的时代,科学家们爱国家、有理想、有情怀,陈景润本身不是特别会炫耀的人,非常质朴,根本没有考虑过物质和享受”。

  那是个知识分子还未完全摘掉“臭老九”帽子的年代,但同时,又是急需科学家们挺身而出建设中国的时代。

  1978年1月,一篇以陈景润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让陈景润家喻户晓。屈居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猜想”中的“1+2”。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

  这部文学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一场思想解放大潮,为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年浩劫中,《中国科学报》也未能免于停刊的灾难。1979年11月2日,《中国科学报》正式复刊,是当时仅有的几家行业报之一。我们幸运地赶上了“科学的春天”的早班车,见证了科学界复苏并渐入正轨的历史。

  那时还没有电脑,记者们一字一句手写着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科学家的故事,挥毫落笔的瞬间,彰显的也是科学记者的力量。

  在徐建辉看来,如今,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最好时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追随着老科学家的足迹和精神,为强国建设奉献自己。对于科学记者来说,这是个科学传播的最好时代,有无数的科学新闻“富矿”等待挖掘,有更多感人平实的科学故事等待讲述。

  一个惊世的数学成就,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和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随着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陈景润及其科学成就传遍了中国大地。

  在那个科学与科学家均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年代,陈景润先生艰难地在科学的路上攀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的成就至今受业内敬重,不会被遗忘,且注定会有其历史位置。

  他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之中,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后辈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每一个已经来到或是即将来到中科院数学院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到陈景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习工作、看到他的名字,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内心自然也会产生自豪感。

  陈景润的精神伴随着我们,告诉我们,珍惜今天的时光,清楚自己的职责,忘却前进路上的各种干扰,做好本职工作。

  如今,我国已做出了很多国际一流、有影响力的数学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我们与国外仍有差距,这个差距在于中国缺乏特别有影响力的数学家。

  要成为一位领袖型的科学家,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力,除了学问以外,还要有非常深厚的学术思想,有深刻的见解,能够影响一批人。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但这是不太容易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学知识小故事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