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科技期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发展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期刊同仁的工作,也是科技共同体尤其是高端战略科学家的工作,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未来我国科技期刊会不断跟随国家科技实力前进的步伐,站在世界前列。”在8月25日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光学学报》副主编邵建达表示。
在高端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从一流科技期刊助力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话。
上海光机所是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面向国家在聚变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最早开展激光惯性聚变研究,依托该方向创办的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PL)期刊迅速得到国际认可和关注。
邵建达介绍,近年来,上海光机所共创办9种光学期刊,期刊特色定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术质量快速提升。其中,4种英文期刊全部被SCI收录,3种中文半月刊全部被ESCI收录,2022年创办2本英文新刊,共5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多次荣获“中国百强报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
邵建达还倡导多种办刊模式共存,鼓励有实力的期刊集群化办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我希望科技期刊基业常青。新刊要办,内涵更加重要。相比中国的科研实力,中国的科技期刊实力远远不够,客观上造成了优秀研究成果外流。要改变这种局面,做大做强中国期刊是唯一的选择,需要更多英文期刊支撑中国科技发展。”
邵建达表示,科技期刊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只要期刊论文经过同行严格评审,就能抑制学术不端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氛围。从光学界学术角度看,某个领域出稿率突然增长,在这个领域的期刊就需审核更加严格、要求更加规范。
在谈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向集群化、国际化、精品化发展的举措时,他指出,只有举国体制、大项目牵引,才能让我们的科技期刊真正变成“航母”,和国外竞争“打擂台”。
“学术生态建设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事关学术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急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推进科技工作走向包容性发展。”如何重视营造学术创新生态,这是安徽大学党委、副校长王守国重点探讨和着力攻克的问题。
王守国详细列举了学术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异化、学术等不良学术生态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各自的危害。
在王守国看来,学术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包括学者发表论文,也包括研究机构、学术共同体共同和谐发展,才能共同促进良好学术生态的建成。”
他提出,除了在政策层面重视营造学术创新生态,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建设,不能唯“影响因子”论;要坚持办刊特色,采取“互联网+论文”的形式传播高质量学术成果等。“白纸黑字发出去会跟随一辈子,所以任何时候对学生论文都应该更严格地检查。”王守国说道。
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晓东表示,学术界、企业界和科技期刊可以合作建设科研生态,最终促进行业创新。
对于技术、产业、期刊能够共同发挥什么作用,陶晓东认为,“传统认知上,科技期刊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发布科技成果,二是促进科研人员交流。从科技产业的角度来讲,从科技期刊到科技产业,最直接的是成果转化。科技期刊发布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应用,在产业实践过程中,再提出相关科研问题,激发科研进展从而解决问题,促进科技期刊和科研产业的联动循环及行业发展。”
新技术是如何促进科技期刊和科技产业之间合作的?陶晓东介绍,人工智能有3个发展阶段,从运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阶段,而认知智能技术的进步是架设科技期刊和科技产业桥梁重要的技术手段。
- 标签:科技杂志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一流科技期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发展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期刊同仁的工作,也是科技共同体尤其是高端战略科学家的工作,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
献礼中国航天日 数字冰雹的航天情缘
今天,4月24日——“中国航天日”,是我国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节日…
- 【谈科论普】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
- 新增30本!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 一流科技期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献礼中国航天日 数字冰雹的航天情缘
- 【谈科论普】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