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抓手以自然为资源探索教育真正的含义 圆桌对话
原标题:以知识为抓手,以自然为资源,探索教育真正的含义 圆桌对线年,中国的教育行业迎来了巨大变革,“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让万亿的学科教育行业瞬间蒸发,但却为素质教育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在实际具有的教育需求下,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还能不能做,怎么做?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孩子如何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之中获得新的知识与能量?什么样的教育能成为文旅的新路线海南国际文创周自然博物&未来教育圆桌论坛上的对话,内容有删减和调整。
自然博物论坛,让我们共同探讨“双减”政策背后导向,探寻消费市场的真正诉求,把握项目的核心优势,以知识为抓手,以自然为资源,去更好地完成文旅行业的新方向。未来教育论坛,致力于搭建一场关注教育生态和本质,激发跨界赋能、产业联动的思想交流平台。探索教育的真正含义,承担助力中国教育产业与城市、乡村、文创和其他产业的更好发展的责任。
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充满变数,是社会一贯的常态,社会就是多变、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这就是真正的社会。生活多样性、问题多样性一直存在,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所谓的不变是指态度、方向、价值观的稳定,可以应对任何改变。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孩子以意志力面对人生与多样性、尊重多元文化,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而艺术教育的根源是身体因劳动和接触带来的感官经验变成文学和艺术。青少年不应只是接受书本知识,更应该接近大自然,发现更多文化和体验的可能性。
教育是探索孩子的天赋,让天赋自由,而考试只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旅行、工坊各种方式发现孩子的天赋,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走自己的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我认为如今的乡村振兴、田园、营地、环境改造的各种计划都在补充当今教育的不足,因为当今教育过渡强调考试成绩,缺乏身体真实的体验,孩子们更需要用双手双脚丈量世界。
教育到底是什么?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将来会有更多的能力需要掌握,而很多在今天重要的技能可能会消失。人类对社会的感知是不会被机器期待的,人类对祖先的回应、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这些东西是最基本的,恰恰也是不能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的。这也是双减政策的由来,减掉的是那些可以被定义的东西。教育也应该设计不同风格的课程满足不同的阶层的需求。
教育本身也是活动行为,虽然我不会之乎者也,我们做战略就是要打动用户,当我们定义教育属性的时候,希望把学科的价值属性也放在其中。有没有去过这个目的地,并不是以科普为重点,今天来过了就不来了。我们很喜欢做坐标,核心是项目构成,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有策略,这是市场的基本功。
景德镇是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有一个非常唯一的东西——陶瓷,所以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围绕陶瓷文化而展开。景德镇先把陶瓷文化作为研学主题,也是综合考虑城市的原因,因为这个城市足够小,小到目的地到达的路线分钟,就可以体验陶瓷文化。过去这么多年,陶瓷文化都太唯一了。我们站在教育的角度,将所有和陶瓷相关的工艺拆解,把自然教育、陶艺教育结合。瓷器产品其实来自自然,从自然中的植物一把火烧成灰,产生的草木灰成为陶泥的原料,但是这个过程一直以来被商业忽略掉了。但是好奇心让孩子们想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就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理解。
,博物探索学校创始人、博物文旅创始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深博物导师、鸟类和海洋生物研究者
自然博物教育,有成本也是没成本,没成本也是有成本。应该去发现那些身边的自然、在地的活动。我去年出了一本书,《南京动植物识别手册》,没有花钱就能够达到与自然的连接,这个连接一定是有趣的。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参与进去以后就会有成果,会有成本也可以没有成本,老师很重要,老师的团队也非常重要。
贫困、粮食安全等等问题,这样的挑战本身也是我们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看到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是怎样的。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们会看到各个国家的历史,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贫困人口。当我们理解了大的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心里会有一些答案,这样的贫困现象的发生或许和贸易规则不平等有关,贸易规则不平等又和每个国家原始资本积累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他们会一直往下问,到问不出问题为止。
博鳌文创院为目的地IP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升级、产学研一体化、投融资、招商运营和人才培训提供国际化专业一站式服务与赋能。
- 标签:探索自然的意义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135早资讯】百度网盘加大力度打击第三方网盘搜索网站用户:只要你不挂就好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被誉为“终极榜单”,由《财富》杂志每年发布一次…
-
个人网盘行业的相关搜索-零壹财经
来了
- 不破不立 国美全零售平台的探索和思考
- 从地下原真到平台化联结:中国朋克研究
- 建设生态共享平台零售行业探索新机遇
- 分享你懂的云盘搜索助手多个支持引擎提取码可查询
- 浙江绍兴供电公司:建设青工技能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