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

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

  作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院长、扬州大学姚冠新,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即展示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其中,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是指大运河数千年历史中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形成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具体来说,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具有以下五个内涵维度。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在大运河沿线创造出的水工智慧工程中比比皆是。如即将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的大运河扬州三湾段,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由于过去扬州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蓄水,三湾地带又地处下游,水流下泄湍急,致使舟船路过此地风险极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古时的扬州工匠想到了“三湾抵一坝”的办法。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自南门二里桥的河口起,往西开挖新河,再折而南,复转弯向东,从姚家沟接原来的河道,形成曲折的“三湾”,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遇到险阻,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工程。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中国大运河至今已存续2500多年,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使用并不断建设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代代的运河人从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脚步。正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干,才创造了2500多岁的中国大运河至今仍在使用的人间奇迹。这种与运河水共流淌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大运河在联合申遗过程中,前后历经10年左右的时间,运河沿线的数十个城市心手相牵、求同存异、坚持不懈,国家文物局的两任局长、联合申遗办的两任主任也一直靠前指挥、全程参与,克服了重重困难,得以在2014年6月梦圆多哈。

  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在2500多年大运河治理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为运河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杰出人物。他们当中既有道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心系天下的帝王,也有陈瑄、宋礼等爱民如子、为河道治理呕心沥血的官员,还有郭守敬、白英等运河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沿运河居住生活的普通百姓。2005年,郑孝燮(91岁)、罗哲文(82岁)、朱炳仁(61岁)等三位致力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不顾年老体弱,调研考察中国大运河,向沿运河18个城市市长发出“抢救大运河”的联名呼吁,并在2006年初联合5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大运河保护的提案,直接推动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

  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大运河作为古代超大型交通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再到维护管理,无不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新创造精神,也涌现出许多治水名人。例如,明朝初年白英、宋礼设计兴建的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其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相当高,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影响极其深远。在制度创新方面,漕运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国策,共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稳定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19世纪末江南运河沿线的商业城市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求新求变,产生了民族工商业的萌芽。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隋唐大运河贯通了中国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再看今朝,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运河沿线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是与它们长期秉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理念分不开的。例如,改革开放41年来,苏州先后创造出“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三宝。现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设立又为其插上高水平开放腾飞的新翅膀。可以说,苏州正是靠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作指引,才能时刻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走在江苏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不但需要去挖掘,更需要去传承、去弘扬。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让曾经焕发历史辉煌的运河精神文化彰显出新时代的价值和动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不断探索的精神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