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与古不同”不等于创新

“与古不同”不等于创新

  中国美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美术的冲击以及上世纪90年代对传统与创新的重新认识等过程。如今,创新仍是艺术的生命力,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美术佳作无不有着创新的特质。但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刻、操作起来难度很高的艺术实践,很多艺术创作者刻意避免重复古人、远离传统,这中间存在误区。与古人不同不等于创新,离开了传统,创新更是无本之木。

  大量当代艺术作品是抽象、观念性的,观众反映看不懂,欣赏不了。于是,当代艺术作品故弄玄虚、荒诞、怪异的形容词不断出现。不仅观众看不懂,很多业内人士也看不懂:作品反映了什么观念、抽象提炼出什么精神与哲学,细细观看作品也难以感悟到。与此相反,历史主题创作因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不仅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又产生了新时代的情感共鸣。“看得懂”“看得进去”“画到了心坎上”是读者的反馈。历史主题绘画更需要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不能一味重复,否则一个历史事件只一个画法,体现不出艺术个性、时代性、发展性,这样的创作不是鲜活的。不鲜活就无法打动人心,无法起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重要作用。所以无论是重大历史题材,还是日常生活题材的当代创作,创新都需要有根脉。

  再说回当代艺术的表现。油画家宫立龙的当代油画探索获得了业内外的肯定,他的作品不是一味仿古,摹习西方经典,而是大胆的创新。其风格不乏观念性、夸张、变形、装饰与概括。但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生命的关怀,质朴、浓烈、深情、厚重。他通过长时期的乡村体验,包括到北大荒生活,他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感受到了农民面对时代发展、文明变迁执着的跟随与参与,感受到他们对土地无法改变的依恋和挚爱,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画笔也因为反映大时代下农村的变革与需求,反映广大农民真实的精神状态而生动、深刻、感人。艺术的形式不断创新,艺术的实质初心不变。这样的艺术家和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

  艺术创新与年龄无关、与理念相系。齐白石70岁开始变法,形成新的绘画风貌,雅俗共赏。其传世精品多为晚年所作。齐白石一生追求艺术创新,又是传统中国画的代表画家。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即是以传统精神探索时代表现。与古人不同不等于创新,不同的只是绘画语言,而绘画语言如果是苍白、造作的,再与古人不同也体现不出创新的力量和实质。

  著名山水画家孙文勃也曾说过:“画古人所没有是新,但不等于创新。”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所经历的人生与古人天差地别,画古人不曾有的东西是一种必然,画古人所没有是新,却不意味着是对传统绘画开拓的新。绘画应与时俱进,但艺术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沿着传统的文脉,一脉相承。古人生活环境简单,山水、树、茅屋为主要表现,如今高楼林立,人类可以上天入海,绘画技法必然跟着变,人文意识也在变,但传统的核心不能变。

  中国美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美术的冲击以及上世纪90年代对传统与创新的重新认识等过程。古人生活环境简单,山水、树、茅屋为主要表现,如今高楼林立,人类可以上天入海,绘画技法必然跟着变,人文意识也在变,但传统的核心不能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探索精神的形容词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