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院长)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一个承载厚重历史的地方。从明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开始,这里就是明清两朝皇家科举考试的贡院所在,见证着中国士人经世致用的传统。如今,这里又成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成立了。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努力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地位、任务和发展方向的明确指示和殷切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胡乔木、马洪、胡绳、李铁映、陈奎元先后担任院长,现任院长王伟光。从奋发起步到高歌猛进,历届院领导谋篇布局,改革创新;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征程上,留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深深的足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集聚了郭沫若、胡乔木、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一位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问家,一位顶天立地的革命英雄,一位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中华民族的骄傲。周恩来曾将他与鲁迅并称——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抗战期间,郭沫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既强烈地表达出时代的愤怒、民族的呼声,也显示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为全民族抗战鼓舞了斗志,凝聚了人心。这一时期,在历史研究方面,郭沫若又有偏于考证的《青铜时代》和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问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从事繁忙的国务活动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郭沫若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在许多国家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开展民间外交,为中国的外交发展做了许多切实而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胡乔木
胡乔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HDMI是一种高清视频接口,在目前主流笔记本、液晶电视、显卡以及主板中都经常可以见到。
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社会科学亟待复兴的关键时刻,胡乔木临危受命,不仅正确解决了社科院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方针问题,还以最快的速度把业务工作拉回到原来轨道。胡乔木在担任院长期间所提出的办院方针成为中国社科院不灭的灵魂,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多项突出贡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空调、冰箱、电视等家电的运用寿命基本在10年左右。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江苏盐城人。1930年就学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因领导学生运动于1935年初被迫离校,即到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曾任文总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临委委员。1937年5月奉调赴陕北、先后任安吴战时青训班负责人、中央青委委员,主编《中国青年》。1941年2月起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48年4月到西柏坡后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书记处候补书记、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并为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协助邓小平进行整顿。1977年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并任院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重新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五中全会当选为书记处书记。历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并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共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乔木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战线上的重要领导人。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胡绳
胡绳(1918年-2000年)江苏苏州人,原名项志逖,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科院第三任院长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第三任院长。
北京大学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从事党的文化工作。曾任重庆《读书月报》主编、《新华日报》编辑,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建国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第二届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三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三十年代初期学习世界语,曾任《世界》杂志编辑、世界语之友会副会长等职。
1997年,胡绳同志倡议并带头捐款设立青年学术奖励基金,旨在鼓励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出好成果、多出人才。当年举办的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在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几年来,胡绳在病中一直牵挂着青年学术奖的工作。如今,胡绳青年学术奖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层次的青年学术成就奖,是面向全国青年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奖,代表着老一辈学者对青年学者的深深期望,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实践证明,胡绳青年学术奖从全国社会科学前沿的制高点出发,已成了推动全国的社会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全国的社会科学尤其是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对推动社会科学界的科研创新、发现人才、出好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承载厚重的思想底蕴,秉持优良的学术传统,将几代学人的坚守、心血和智慧薪火相传。
【来源】综合整理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洗衣机太靠近障碍物也不能保证在工作时丝毫不动,洗衣机轻微晃动,属于正常现象。衣物放置太多或太少也是会导致洗衣机晃动的。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院长)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一个承载厚重历史的地方。从明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开始,这里就是明清两朝皇家科举考试的贡院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招生简章20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
- “珠江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揭牌探索文学融合创新模式播报文章
- 关于征集“养老与康养产业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典型经验和案例文章的通知
- 百度网盘神器Pandownload已倒 替代者ShengDownload走红
- 这里都是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电子书下载网站赶快收藏一波吧!
- 网盘一网打尽下载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