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月12日下午,第289期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做客狮子山讲坛与我校师生畅谈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汪景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英文版)主编。曾先后赴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合作、任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天文学兼职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空间和气候物理系荣誉教授。因在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太阳活动机理研究中的贡献,曾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

  汪景琇院士通过讲解黑子、日珥等太阳的内部结构,解释太阳的物理参数以及长期演化,向观众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太阳。随后,他主要介绍了太阳和人类家园以及太阳活动周的内容,如日冕物质抛射、太阳耀斑、射电暴等。他指出,日冕物质抛射、耀斑等又称为太阳风暴,是由太阳磁场强烈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此外,他还向观众阐释了空间天气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和极光的形成过程。汪景琇院士笑谈,“了解的越多越感觉到太阳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谈及中国学者的贡献和责任,汪景琇院士述说了我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目标,并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天文学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科研成果,如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我国首颗太阳观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大口径与大视场兼备的郭守敬望远镜等观测设备等,都令人称赞不已。汪景琇院士告诉我们,当今科研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类似“如果太阳演变成红巨星,爆炸后形成行星状星云,人类将去哪?”“《流浪地球》如果成真,人类该怎么做?”等也是当今科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4月13日晚,第290期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庆存老师做客狮子山讲坛,为我校师生讲述诗国与诗魂——中华文化与诗歌文明。

  杨庆存,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副主任。曾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逾百篇。出版专著《宋代散文研究》《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12部,合作专著《宋代文学史》等10多部。获教育部、上海市、山东省优秀成果奖多次。

  杨老师告诉我们,诗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形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擅长诗歌的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各族人民挥洒自如地用诗歌抒发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咏唱和记录着生活的实践、情感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劳爱国的精神,充满以情感人、凝聚人心的正能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中国诗歌有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西周时期《诗经》的产生;第二个高峰,是汉朝的汉乐府时期;第三个高峰,是唐朝中期。可以看到,诗歌的三个高峰都是伴随着盛世出现的。

  杨老师对我们说:传统文化是铸魂工程,塑造人的灵魂;是底色工程,为人生打底色;是固本工程,坚固人的根本。诗歌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在诗歌里面得以体现。诗魂的形成,要从作品中去发现,从历史中去看,从文化中去想。重情贵德与家国观念,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魂。

  性情是诗歌的根本,语言是表达的载体,声律节奏体现形式优美,思想内容决定艺术价值,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意,所以情言声意成为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元素。因此,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可以归纳为六点:

  5月17日晚,第291期狮子山讲坛在我校综合楼501报告厅举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老师做客狮子山讲坛,与我校师生一同探讨固态社会想象下关于流动性的治理问题。

  何雪松,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等。

  理解当代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流动,其中最显著的流动是信息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何雪松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城市,想要维持发展活力,就要吸引移民流入。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新增人口,就会走向衰败。”

  以往流动有着地域的界限,但在当今社会,地域已经难以局限人们的流动。人、物品、想法、风险、技术以及社会网络都越过了地理的界限,包括围界,从而产生了新的流动形式和流动关系。何雪松老师认为,流动空间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流动社会的情势具有即时性、可见性、脱域性。由于自媒体等平台的出现,社会中信息的流动变得迅速且难以操控,任何一件具有争议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在社会中的快速扩散而不断发酵,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感染”。

  在这样一个“后社会”中,许多事情发生之后总是会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反转,让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这种现象无疑为中央对社会的管理带来了莫大的阻碍。

  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扩散,“人盯人”的治理方式是“重的”,不足以应对“流动性”之“轻”,社会治理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

  何老师认为,我们应该迈向新的社会想象,把流动视为一种常态,树立新的治理观。社会治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力。在面向一个新的流动新的社会时,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治理方式,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有力的社会。

  5月25日晚,第292期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做客狮子山讲坛,与我校师生畅谈如何科学理解达尔文进化论。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国家科学评论》副主编。曾担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研究领域为鸟类的起源、鸟类飞行的起源和进化、羽毛的演化、鸟类早期演化和辐射等。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原本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演化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化身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和口号。从严复先生开始的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通俗性传播,一方面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对进化论接受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国人对进化论一知半解、以讹传讹。

  由于社会中对进化论的断章取义和不当传播,导致人们对进化论的普遍性误解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与拉马克学说的混淆、误认为进化有方向性和进步性,以及误把“适者生存”理解为“强者生存” 。

  1968年,日本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生,直接挑战了自然选择是主要演化力量的主流观点,首次提出:中性突变的遗传漂变是分子演化的主要原因。周忠和院士认为:中性演化并不是对达尔文理论的颠覆,而是在分子水平上的补充,使进化论更加完善。

  时代发展,科学也在发展。新的时代,我们对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周忠和院士告诉我们:生命的进化本身也不仅仅是假说,甚至不是理论,而是事实。但是有关进化的过程和机理,显然还有许多假说,更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亟待我们去探索。

  以上就是小编为狮粉们带来的第289期、第290期、第291期、第292期狮子山讲坛的回顾啦,想要听取完整讲座音频的狮粉们请在后台留言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探索未知的诗句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