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索写一段中国情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丁肇中跟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在受奖席上就座。能容纳2000余名观众的大厅内,坐满了外国来宾、瑞典社会名流。大厅门口,挤满了头戴白幅、手持彩旗的大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
按照惯例,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获奖者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裔,因此,在授奖典礼上,他必须用美国语言--英语发表演讲。但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是在美国的土地上出生而已。他决心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中华之声响彻诺日尔奖授奖大厅。
于是,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请求:在授奖仪式的即席演讲中,先用中文讲,后用英文复述。当时的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曾竭力阻挠。但丁肇中坚持己见的性格促使他去据理力争,终于获准。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丁肇中精神抖擞地发表演讲,他是在用汉语作激动人心的演讲。这短短200来字的讲演,令人耳目一新,却又言简意赅:它既包含了丁肇中二三十年来对人生、对科学的真知灼见,又包含了他对中华民族、祖国母亲的赤子深情。
自诺贝尔奖1901年问世以来,在500多位获奖人中,继李政道后又一个用中国人民的主要语言--汉语在这里发表演讲。台下2000多位来宾,并没有因为听不懂汉语而不满,恰恰相反,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而且对这位杰出的中年物理学家更增加了敬佩之情。
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白发苍苍的中国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就是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他是专程从赶来瑞典参加儿子受奖仪式的中国老工程学者。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如愿以偿地抒发了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澎湃,永生难忘。
1975年11月7日,丁肇中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上。在这之前,他透过飞机的舷窗,深情地注视着阡陌纵横的中国大地,想到就要见到阔别28年的亲朋好友时,他神情激动。这时,他的姑姑、姑夫们都已成了老人,幼年时一起嬉戏、玩耍的堂姐,也已人到中年了。令在场的人们想不到的是,他竟能一眼认出了每个人。他一面兴奋地和大家握手,一面称呼着每个人:“二姐”“大姑夫”“姑姑”……
- 标签:形容探索的作文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用探索写一段中国情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丁肇中跟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在受奖席上就座…
-
探索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组织模式
李家洋、赫伯特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共同为Uli Schwarz实验室挂牌…
- 科技名家风采录
- 超值套票 来自汪汪队的神秘藏宝图让孩子理解“探险的意义”
-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陕西发布全省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
- 第十八届“希望杯”写作研学实践活动纪实(一)
- 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青年电影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