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等具体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升,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育机制不完善;科学教师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参与科学教育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将弘扬科学精神置于育人全链条中。科学精神既包括科学探索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求实、创新、质疑和宽容精神等,也包括科学探索者身上所体现的信念、勇气、意志、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要坚持立德树人,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要利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热点,利用身边的知名科学家等榜样力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的强大、科学的魅力,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要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对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加强个性化培养。
而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现代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问和勇于试错。学校要落实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课时,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要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我们还要看到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存在的地域性差异,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要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支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自主开发本土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要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素质,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加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广泛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社会面向青少年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例如,可利用当地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丰富、生动的合作探究式实践活动。此外,还应引导家庭重视科学教育,提升家长科学教育的能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 标签: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到2035年我国公民…
-
多看科学一眼
当今之世,科学已进入万千人的生活
- 【每日一习话】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 每日刷题Day6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人丑就要多读书”学霸的座右铭意外走红老师看后笑到流眼泪!
- 周继来:昆仑山考古探险的意义
- 单机资讯_逗游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