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访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要有探索的大无畏精神

访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要有探索的大无畏精神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陈二厚、黄全权、李杰)受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强烈牵引,世界无数的目光将再次仰望遥远的月球。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绕月探测?绕月探测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中国的探月工程是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不是追潮流。在探月问题上,我们不会与任何国家和组织展开竞赛,我国是2000年宣布探月计划的,那时新一轮的月球探测热还没有兴起。

  从最初的“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现在的绕月探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认知和祖国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个特点反映得非常强烈。

  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中国的运载能力、卫星基础能力,已经具备了向月亮发射一个探测器的能力,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向外太空的能力。

  当我们的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已经具备的时候,中国人去不去外太空探索?要不要参与国际的外太空活动?要不要在国际外太空探索的领域里有我们的声音?

  从未来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探月可能只是个微小的起步,但对现在而言,它是个新的领域,新的里程碑,也是航天人交给人民的一个答卷。

  并非所有的重复都没有意义,科学发展的重复尤其如此。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走向月球。走了这一步,才能接着走向深空,不管前面是不是有别人走过的脚印,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只有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

  更何况探月有着太大的意义。它就是火车头,拉动作用太强了。首先,对运载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呼唤运载提高能力,这个任务一下就变得迫切了。

  探月拉动的不仅是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还将带动科学的发展。有了这次探月,空间化学,空间生物科学,空间环境学,空间天文学等,都会相应地起步。它就是一个集合哨,搞地质的,搞矿物的,气象的,天文的,地球起源的……大家全走到一起来了。

  事实上,经过这三年多的工作,当研制工作完成,我们在遥感、微波探测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绕月探测工程从研制到建设,花费了14亿元,不是“天价”。

  14亿元,大概是14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如果按照修地铁的话,可能也只能修两三公里。可我们修了38万公里从中国到月球的路,是一条真正的“天路”。

  整个工程的研制、建设,六千多人的队伍,两百多家单位,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真正体现了“少花钱、办大事”的鲜明特色。

  工程花费不多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装备和设施来开展。火箭、地面的设施、卫星平台和技术等,都是适应嫦娥一号卫星的要求做一部分修改。

  重要的是,整个队伍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在做,没有任何怨言。没有这种不讲价钱、努力拼搏的精神,工程是不可能在3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的。

  航天,每一次失败都是惨痛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探索才是大无畏和可贵的。美国的航天飞机出事,宇航员遇难,我给他们航天局长去函表示敬意,因为他们的探索是为了人类的太空活动。

  无论哪个国家,他们进行的科学探索都是全人类的,中国的探索也是。人类探索的大无畏精神,还有责任,我们民族要有。

  人类的探索勇气需要鼓励。随着科学活动越来越多,人们探索的意志也会更加坚定,有迎接成功的豪放,又有在不利的时候继续努力的勇气,包括承受失败的能力。

  绕月探测工程从提出开始到现在,我们不是在任何国家或组织的“扶持”下做的。设计过程、研制过程、实施过程都没有。星上所有关键的设备、仪器,也都是我们自己造的。

  研制完成后要做大量的实验,从模拟到仿真,半实物的到实物的,也都是利用中国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没有拿到外国去做实验。

  我们鼓励国际合作,航天活动也需要国际合作,在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测控等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合作。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必须立足自力更生,永远都不应改变。

  从地球摇篮,到月球,再到更遥远的深空,航天这个领域越来越大,我们国家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50年了,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得很快,但越快越得清醒:和美国、俄罗斯、欧洲这些世界航天第一梯队相比,我们前面的差距还很大。

  探月,代表着中国人开始走向深空了,中国人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但从进入外太空的能力,外太空活动的能力,到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还是欠缺的,不是拔尖的。

  这个差距不是那么容易赶上去的,中国人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探月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但不要由于绕月探测工程带动盲目的深空探测热,冷静地思考和科学的态度太重要了。

  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要根据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外联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来做,那才是中国航天去不去外太空的最大前提!

  月球也好,火星也好,只有中国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了需求,我们的航天脚步才会迈向那里。这就是科学的效益,科学的任务。

  航天、探索,永远是严谨、务实的,是要为人类服务的。

  探月是什么呢?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大国能力的象征。开拓航天活动的意义,不光局限在航天活动本身。

  这是凝聚力。作为一个民族,是要靠一些东西来带动民族之气的。

  这次任务是不是成功还要十多天后才能见分晓。如果成功了,我要说的话就是:祖国交代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中国人能够走到月球了!

  栾恩杰说,作为工程的总指挥,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的远瞩,没有英明果断的决策,就没有今天的探月;还要衷心感谢这支队伍的辛勤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他们,中国的探月工程走不到今天!

  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记者 孙彦新、李宣良)“中国不与任何国家搞任何形式的月球竞赛,”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本着和平开发利用的原则,将与全世界共享探月成果。”

  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许多有能力的国家纷纷制定和公布了自己的探月计划。“中国探月的决策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的,并没有攀比别人。”参与了绕月探测工程决策立项全过程的栾恩杰说,“当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作出了迈向深空的决策,而选择从探月起步,则是根据科学探测由近及远的基本规律。”

  中国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月球科学领域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20世纪90年始进行探月相关方案的论证,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首次公开了中国人要探月的消息。栾恩杰说,在我们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人类月球探测活动正处于低潮期,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公布新的月球探测计划,因此,我们的决策并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

  尽管美国和前苏联冷战期间的月球竞赛取得了一系列月球科学成果,但目前人类对月球还所知甚少,需要探索的领域还很多。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定为四项,对此,从事30多年月球科学研究的欧阳自远说,“每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科学目标,这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取得成果,改变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对月球的认识。”

  为了实现能量最优的原则,嫦娥一号卫星采用一种非常独特的飞行方案,卫星需要经过多次轨道控制花费大约两周时间建立月球工作轨道。

  “只要成功到达月球,满足科学探测需要,这个飞行方案就是好的。”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各个国家根据自己航天器的特点,制订不同的飞行方案,大家各有所长。”

  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相关研制生产,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从技术方案到科学目标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栾恩杰说,这丰富了人类的月球探测活动。中国的探月成果与世界共享,也推动了人类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

  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记者李宣良、白瑞雪、孙彦新)“实现绕月探测,是中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航天事业将揭开新的篇章。”

  “月球是不是深空?尽管天文学上对此多有争论,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月球是深空。”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指出,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

  “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叶培建说。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当前,深空探测已成为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国际上的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寻找地外生命3个方面。

  “深空探测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历史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绕月探测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飞出地球,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欧阳自远说,纵观世界航天活动的发展态势,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热点。

  近年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在完成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之后,开展深空探测就成了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欧阳自远说,“飞向月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尖端技术起步,具备一定能力后开始搞航天,航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要搞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栾恩杰说。

  综观月球探测的历程,人类对月球探索认识可分为三大步——“探、登、驻”。我国为探月活动确定的三小步是:“绕、落、回”,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其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

  科学目标,是科学理想和技术能力的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基础能力的状况,决定了我们所有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范围。我们的基础有多大,能量有多大,活动范围就有多大。”欧阳自远说。

  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4大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是国外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欧阳自远说,例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布过全月球的三维影像图,也没有测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征与厚度;美国已探测和公布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布,而嫦娥一号卫星则要探测14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

  “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在完成了对月球的200公里轨道上的绕月探测后,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从“看”到“摸”,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最为核心的是两个关键性的产品,降落器和月球车。”孙家栋说,这两个产品完全要新研制,要保证安全可靠地准确落到预定地点,落的过程中不仅要减速,还要在一定高度悬停,侦察月面情况,侦察以后自主决策选定落点。月球表面地形复杂,月球车必须具备很高的自主能力。

  从探月二期工程开始,我国将展开深空探测的大规模地面建设。深空探测网建设将逐步提速,而且测控网要考虑到未来火星探测等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为更为长远的深空探测预留接口。

  “探月工程是中国在深空这一重大领域科学探索的开始。它不仅仅局限于月球,而是将不可逆转地向火星、金星、土星,向着太阳系所有行星,甚至太阳系外发展。”孙家栋说。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作为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何时实现载人登月?

  “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单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一号卫星送上月球,反正她不回来了,但送我们的航天员不行。”他这样开玩笑地回答。

  实现载人登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同时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测能力。

  “从载人航天到载人登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孙家栋说,我国如果要派航天员登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包括航天员的出舱、飞船的对接、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月面返回、月球生存等,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除了将继续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还将包括空间科学任务、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等。”欧阳自远认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新领域的开拓与实施,不仅会进一步推动与提高绕月探测工程的能力与水平,也将加速深空探测新领域的开拓与实施,并构成一个统一领导、相互促进、持续与协调发展的深空探测新体系。

  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国内多家相关单位提出了一个“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的设想,将通过运载火箭一次发射一个由火星探测器和小天体探测器组成的组合飞行器,直接进入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小天体探测器择机与火星探测器分离,两个独立的探测器分别完成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任务。

  “深空探测将带动与提升我国航天科技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推动我国一系列基础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一系列新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栾恩杰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人需要探索精神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