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经观社论 | 畅通内循环离不开外资 进博会上的三点启示

社论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举行期间,组织了一场全球商业领袖论坛。这是三年以来的第三次。参加论坛的多半是全球500强企业的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管,还有若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中的翘楚——这些企业没有大到上榜500强,但在各自领域相当活跃。论坛规模不大,因而可以比较充分地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以此为窗口观察外资与中国,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首先,我们看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参加论坛的企业大多在进博会有自己的展位,多数企业连续三年参展。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可争议。有些公司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有些则在近些年抓住了中国机会。特别是今年,一些公司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中国市场的占比持续提升。对于外资来说,这是一种正效应。有一家公司第一届进博会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摊位,这一届展位面积扩展到了450平米。会场外的消息是,他们已经宣布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目标是以“中国智造服务全球。”

一些公司也不讳言,跨国公司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调整,实际上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加强本土化是疫情之前就在讨论的问题。对跨国公司来说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不应该过度解读。

其次,外资在“双循环”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参加讨论的外资企业,好几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期间不乏并购与拆分,有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也经历多次调整和变更。即使如此,它们今天仍然是各自领域最优秀的公司之一,无论是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值得中国公司学习的东西很多。一些外资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实践,对于正努力实现制造升级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不过也有与会者观察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也有“去外资化”的现象。这具有正向的价值——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团队正在加速本地化,他们熟悉本地市场,在洞察消费者需求继而做出市场响应方面更为高效。与此同时,增强本土创新能力也被更多的讨论。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外资对此格外关注。我们以为,外资本土化就是和中国市场、中国企业良性互动的进程。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足以说明,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当然不是自循环,绝非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畅通内循环并提升内循环的水平离不开外循环。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推动国内各项改革议题仍是必然之选。

第三,竞争中性有利于增强外资的信心。这些年外资感受到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不过不同区域和部门之间,政府官员的认知和行政能力也有不小的差别,以管理和被管理定位与企业关系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还是以我为主,比如各种优惠与补贴,要么并非企业痛点所在,要么因各种原因政策对象实际上无法成为受益者。一位跨国公司总裁说:“我们其实不需要优惠政策,要的是公平竞争。”外资企业是连接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重要市场主体,中国正在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竞争中性。因而我们认为,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稳外资,竞争中性都可以作为有力的抓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