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经观社论 | 打破梗阻方能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

社论“双循环”可能是近一段时间决策层面提及最多的概念之一。最近的一次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考虑到几个月前这方面的表述还是“逐步形成”,决策层传递的信号已经相当清晰。

市场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过很显然,这绝非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此次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这足可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并非短期战术性的考虑,它建立在对内外环境充分研判的基础上,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如果从对内的视角观察,要问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市场,是否还存在妨碍循环的堵点和梗阻?对于所有地区和行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必答题。我们以为,无论是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还是行业壁垒和企业垄断,形形色色的梗阻依然存在。

梗阻不破,国内大循环就难免磕磕绊绊。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就着力于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市场。2001年、2004年、2013-2014年,曾经三次以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为目的展开全国性清理。2016年,决策部门开始推动全国性的公平竞争审查,将目标指向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竞争,目标同样指向了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持续数轮的清理整肃颇有成效。比如说,我们现今很少听到对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粗暴限制和封堵——多年前这是常事。即使如此,市场依然不乏对隐性壁垒的抱怨。这些看不见的封锁和梗阻体现于建筑等各类招投标中,也体现在投资兴业过程中,民营企业体会尤其深切。

畅通国内大循环因而成为当务之急。对今天的中国市场来说,更要紧的是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比如说人才流动仍然受制于户籍管制和社保羁绊。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以经济增长为锚形成的区域竞争格局下,多年来各地方竞相出台对本地企业的财政奖补政策,而在一个统一大市场中,这样的奖补政策可能有悖于竞争中性的原则,妨碍不同区域间企业的公平竞争。对此不可不察。

我们注意到,截至目前为止,多个省区市晒出了公平竞争审查的最新“成绩单”。这项制度要求各地方全面排查梳理数以万计的现行政策措施,废止或修改有碍公平竞争的文件或规章,从而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扫清障碍。

这是中国为统一大市场进行的最新一战。当然很难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现行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审查机制,即使引入第三方机构,其成效也可能会打折扣。从2016年6月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至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59个涉嫌行政垄断的案例。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由上级机关或因公众举报启动的审查案例有56个,只有3个是自我审查。这足可说明外部监督的重要性。

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应该是一个保证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而非被扭曲被割裂的区域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只有这样,中国市场才能对全球具有吸引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