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这些场景!你的个人信用报告可能”被查询“
黄蕾 8月11日,融360维度发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下称“《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在不知情或被诱导情况下,被动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有些机构出于业务开展的需要,利用一些优惠手段诱导或欺诈用户同意授权查询征信。
融360维度研究院研究员孙丹阳表示,很多人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发现有未经自己许可的机构查询征信的记录,这就是违规查询个人信息的证明。
提防这些场景“被查询”
有哪些场景会造成被动查询?《调查》指出,关注到有消费者投诉某外卖平台,将同意查询个人征信授权书与领取外卖优惠券捆绑在一起,消费者以为自己是在领取优惠券,没有注意到下方用小号字体标注着“同意查询用户《个人征信授权书》”等字眼,导致用户征信信息“被查询”。
有受访者表示曾想查询个人征信,没有通过央行官方渠道查询,而是在应用商店里随机下载了一个查征信的APP,后期经常接到推销贷款电话。
《调查》指出,这种授权第三方机构对个人征信进行查询,只是APP通过获取用户多项信息去央行征信系统查询,APP仅仅充当中介的作用。一般来说,央行征信报告记载了个人通讯方式、住址、婚姻状况、职业信息、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透支记录等详细信息。这些个人隐私可能被APP轻而易举地留存使用。
孙丹阳表示,用户在申请贷款时,不要盲目申请一些来路不明的信贷产品,一定要警惕商家优惠条款、细则、协议等条文,谨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查询征信许可。更重要的是,不要随意使用第三方手机APP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这存在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非法采集的风险。
《调查》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段时间内,个人征信报告因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原因被不同机构多次查询,但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记录又表明这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新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可能说明信息主体向很多银行申请过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但均未成功,这样的信息对后续相关申请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征信查询用在哪
在国内个人征信查询使用上,目前仍以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为主。对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的用途,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查询1.3亿次,占比35.5%;民营银行查询9788.5万次,占比27.2%;小额贷款公司查询7162.8万次,占比19.9%;其他7类机构查询6251.7万次,占比17.4%。按照查询原因分类统计,42.6%的查询用于贷前审批,52.6%用于贷后管理,4.8%用于担保资格审查等其他目的。
事实上,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已超出信贷领域。《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情况下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超两成受访者表示,在出境签证、工作入职情况下查询过;还有5.68%的受访者表示,在相亲或结婚情况下,查询过对方的个人信用报告。
不过,数据也显示,有25.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调查》指出,实际上,央行征信中心每年提供两次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服务,定期查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避免一些意外事件导致自身信用受损而不自知。
公众对个人征信了解情况如何?《调查》发现,将近九成的受访者在采访中表示,平时关注个人征信信息,但仅10.73%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
具体来看,低龄、低学历人群对个人征信的了解更少。从年龄来看,25.93%的00后受访者表示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远超其他人群;80后对个人征信的关注度最高,仅有5.41%的受访者在调查中表示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
不同学历人群之间,对个人征信的关注了解程度相差甚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中,有42.86%的受访者表示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这一比例是大学本科学历人群的9倍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的比例低于10%。
《调查》数据还显示,乡村地区仍然是个人征信知识普及的薄弱之处,28%的乡村地区受访者表示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是城镇地区的三倍多。
互联网“信用分”使用主力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是由“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政府方面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市场驱动的征信服务,包括市场上的一百余家企业征信机构和几十家信用评级机构。
截至2019年底,央行征信系统已经收录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和1.1亿次,日均查询量分别为657万次和29.6万次。
《调查》指出,在服务覆盖范围上,还有4亿自然人和大量小微企业未收录到央行征信系统内。
2018年,由央行牵头组建、八家市场化机构参股成立的百行征信是目前国内唯一持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截至2020年6月30日,百行征信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已拓展金融机构达1768家,接入数据共享协议签约机构近千家,信贷记录超24亿条,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1.3亿人。
在征信体系外,由各大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信用分体系,也在近几年逐渐兴起。这些“信用分”大多基于互联网企业业务场景开发,为互联网巨头金融、生活类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帮助推进消费金融项目。
由于“信用分”大多是基于互联网服务场景推出,因此在具体用途上比央行个人信用报告来得广泛。在对受访者的调查中《调查》发现,“信用分”场景应用频次居前的是共享经济类服务、旅游住宿和购物消费,然后才是保险理财和信贷申请。无论是共享经济类服务,还是旅游住宿服务,“信用分”的卖点都是免押金,在提升前两者服务品质的同时,也借此让“信用分”获得更多认同。
从年龄层面来看,80后和90后是互联网“信用分”的主力,在各个场景中的使用比例大多高于其他群体。
关注度高、应用广泛,并不意味着大众对互联网“信用分”完全放心。《调查》发现,高达80.13%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信用分”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完善;68.14%的受访者关注“信用分”的信用评定是否严谨;还有53.31%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信用分”的个人数据采集范围。
- 标签:周立波秀壹周秀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46家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报告:近八成处于起步阶段 数字化核心人才短缺
6月10日,毕马威与腾讯云共同发布《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对46家区域性银行…
-
宝酝集团获超六亿A轮融资 成立一年已融近十亿元
郑淯心 6月9日,在宝酝集团首届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宝酝集团宣布完成超6亿元的A轮融资,该融资由碧…
- 硅料半年涨近150%,光伏行业协会呼吁自觉抵制过度囤货、哄抬物价
- 汽车缺芯反思:如何让国产芯加速进入供应链
- 特斯拉将交付高端车型Model S Plaid 在豪华车市场抗衡奔驰和保时捷 | 悦读全球
- 我国自主研发ADC新药获批!荣昌生物强势领跑,半年获批两款世界领先新药
- 数据安全法将于9月1日起实施 金融数据管理迎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