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司马懿为何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四朝元老两次托孤,三马同槽以晋代魏。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时,以“阴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说服郭太后,进而控制京城,诛灭曹爽及其党羽何晏、邓飏、丁谧等人三族。此后,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为首的司马家族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司马懿病逝,将大权交给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下面根据《三国演义》、《晋书》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马师是曹魏宗室有姻亲,能有效缓和与曹魏宗室的紧张关系。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与正妻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兄。他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曾经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儿,是曹操的夏侯本家,也是曹魏宗室。他与魏文帝曹丕关系密切,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曾夺取蜀汉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击败吴国诸葛瑾,因功封昌陵乡侯。

司马师与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婚后两人关系应该还不错,要不怎么会有五个孩子,只不过都是女儿。至于《晋书》记载的,夏侯徽知道司马师不是曹魏的忠臣,被司马师毒杀。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当时才公元234年,正是正当壮年的曹叡当政,司马懿在前线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征战,司马家族怎么可能生出不臣之心。距公元239年曹叡病逝有五年,距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还有15年,当时司马家族是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的,现实情况也不允许,谁也想不到正值壮年的曹叡会一命呜呼。《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后无男,生五女。

因此,司马懿选择司马师继承自己的爵位,是因为司马师不但是司马家的掌权人,还是曹魏宗亲,可以调和司马家族与曹魏宗室的紧张关系。事实正是如此,在诛灭曹爽后,司马懿利用司马昭与夏侯玄的私人及姻亲关系,将其征召回朝,兵不血刃杰出其军权。

其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不同于司马懿和司马师,他是真的有狼子野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初衷只是为了自保,为了除掉已有反叛之心的曹爽,并不是为了取而代之。事实可以证明,司马懿在诛灭曹爽集团后,并没有废立皇帝之心,仍然奉其为主。而司马师掌权后,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欲望,即使在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密谋反叛事件后,他只是想到废黜曹芳。司马师本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坚持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他便放弃自己的想法,迎立曹髦到洛阳登基。

反观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曹髦和自己摊牌,率军杀向司马府时,默许自己的手下中护军贾充和太子舍人成济杀害了皇帝曹髦。这在古代是十恶不赦的弑君大罪,他却明目张胆地干了,还脸不红心不跳。事后,他仅仅杀了小小的成济来善后弑君这样的大罪,安抚天下人之口。这样的权臣,已经到了可以随意弑杀皇帝的地步,还有什么事是不敢干的吗?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最后,司马师与司马昭才能不分上下,遇大事比司马昭沉着冷静。

在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率领“阴养的三千死士”,占据京城各门,稳定局势,是这次政变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在政变前一天,司马师从容安排各项事宜,安然入睡,而刚刚得知即将政变的司马昭由于过度紧张,彻夜未眠。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受到司马懿的器重,然而从政变前两个儿子的表现中,他看到司马师遇大事沉着冷静,将大权交给司马师更加合适,更加放心。

至于司马师是嫡长子,司马昭是嫡次子,古代立长不立幼,司马懿才将大权交给司马师。并不是没有这种考虑,可是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三国时期,像司马家族、钟家等门阀世家,为了家族的长盛不衰,继承者并非必须是嫡子,像袁绍、钟会等都是庶出,依然有很大的权势。因此,司马师只是恰巧是嫡长子而已,主要还是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人中谁的能力强,谁才能继承权势。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师与司马昭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