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
近日,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Biotech booms in China》长文,向全世界介绍了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生物技术行业。这篇长文指出,随着投资和创新的不断积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从未如此富有潜力。今天,我们也将为读者送上这篇文章的编译整理。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道路上的选择。是继续待在舒适区,从事一份熟悉的工作?还是看准时代的潮流,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时机是成败的关键
近日,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Biotech booms in China》长文,向全世界介绍了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生物技术行业。这篇长文指出,随着投资和创新的不断积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从未如此富有潜力。今天,我们也将为读者送上这篇文章的编译整理。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道路上的选择。是继续待在舒适区,从事一份熟悉的工作?还是看准时代的潮流,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最美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仅仅是在10多年前,当第一批海归科学家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敏锐地发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背后,医药行业没有跟上飞驰的步伐。当时的中国医药行业,仿制药占了主导地位。这诚然反映了落后的事实,却又何尝不是创新的机遇?这些海归精英们在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在繁荣的经济推动中,沉下心来,建立起了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筋骨,让我们有了新药发现与开发的能力。
今天,来到中国的生物技术专家,会清楚地看到,这个国家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正处于腾飞前的拐点——大学体系带动了优秀的基础科研,带来了大量博士;公共或是私有的部门正在持续不断地提供经济支持;监管政策积极改革,与全球接轨;商业精英充满活力,放眼全球,志向远大。
他们也知道,中国有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随着人口不断老化,我们急需癌症、神经学、以及糖尿病领域的更多创新医药产品。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中国老百姓能用上的好药新药则显得相当不足——在过去5年,全球一共批准了42款抗癌新药,只有4款顺利进入了中国。幸好,这一严重的滞后问题,有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缓解。一方面,来自政府与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改革新政能让更多海外新药更快进入中国;另一方面,本土的生物技术新锐们正在加速研发中国“智”造的新药,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正如万春医药首席执行官黄岚博士所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现在是立足于过去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取得成果的最好时节。
Greg Scott先生仅仅造访了两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决定在这片新药研发的沃土之中开设一家生命科学咨询公司。2007年,他建立了ChinaBio,并不断鼓励身边人前往中国。“去试试吧!这是段很棒的经历!”Scott先生说道:“如果我替别人设计职业道路,里头一定会有中国的部分。这是美国之外,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
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并不仅仅对企业家和跨国医药公司有吸引力。事实上,中国的环境也吸引了许多科学家迈出职业道路上的下一步。知名结构化学家Raymond Stevens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学术界,Stevens教授解析了诸多受体蛋白的晶体结构,有助于鉴定潜在的新药靶点。2009年,在一次关于膜蛋白的演讲过后,中国学子的学术热情让他决定离开加州,前往上海。
“中国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就是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Stevens教授说道。在他的演讲后,一群学生围绕在讲台边,向他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他们对科学充满了饥渴,” Stevens教授补充说:“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在中国进行我的学术休假(sabbatical)。”
不久后,Stevens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了中国,如今,Stevens教授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执行所长,也是中国“**计划”成员之一。2017年,他荣获“白玉兰纪念奖”,以表彰他对于上海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Stevens教授体验到的科学热情,绝非偶然。随着过去10多年来政府对于生物技术的持续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中国所吸引。据估计,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有超过200万名海外资深人士回到中国,有25万人来自生命科学领域,其中不乏Scott先生与Stevens教授这样并非出生在中国的精英。
对创新的推动,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3个“五年规划纲要”均强调了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GDP比重将超4%,打造10-20个产值过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
在吸引海外学者方面,**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2008年以来,**计划在各个领域招募了7000多名精英,其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招募了超过1400人,囊括公司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或是一流的学者。这些精英与与诸多海归一道,对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获批新药,还是医药新锐,或是一流研究,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
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的生物技术投资受到了一定影响。而在中国,对于生物技术的投资却蒸蒸日上。考虑到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巨大的医疗需求,中国投资者们期望能扩充投资管线,涵盖更多的领域。根据ChinaBio的数据,从2015年到2017年中的这2年半时间里,中国的风投与私募机构一共募集到了45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只有120亿美元已经得到了投资。可以想象,投资人正在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百济神州、再鼎医药、药明生物等中国公司,也于近年顺利上市。这些流入创新生物技术公司的资金,将扩充生物技术的人才团队,形成积极的正向循环。
但资金并不是生物技术公司的专利。在学术界,生命科学研究的经费也在增长。“获得科学经费相对比较容易,”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王晓东博士说道:“中国的青年学者可以从政府获得启动资金,这能让科研之路的最初几步走得更顺一些。”
Stevens教授则指出,尽管中国并没有比美国更容易申请经费,但与美国“低风险”的拨款思路不同,中国资助“高风险”科研项目的愿望更强烈。他称赞说,这些决定是真正为长远投资,而并非将压力集中在短期内产生大量数据,确保下一轮的资助。此外,中国的学者也越发重视“产学结合”。从实验室里诞生的新研究,可以用来创立新公司。这能帮助更多创新发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来到患者身边。
在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生物技术新锐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我们不断寻找新的员工,”信达生物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博士说道:“每年,我们都在以20%的幅度扩大。”信达生物是中国生物技术新锐的一个代表。这些公司不断寻找在海外有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他们对于创新药开发的经验,将成为宝贵财富。
“我们团队的十分之一是海归。对于新药开发与监管,他们有第一手的经验。” 俞德超博士补充说。随着CFDA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未来这样的海外人才需求,只会越来越高。
对于许多海归来说,决定加入中国生物技术新锐,有着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责任感与影响力。“在海外大型机构中,一个人很难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决定某件事的发生。在中国,你能真正对行业以及社会造成影响力,” 康希诺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宇学峰博士说道:“我想要回到中国,开发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健康行业。现在的时机很好。”为此,宇学峰博士离开了赛诺菲的管理层,回到中国开始创业。目前康希诺的一款Ebola病毒疫苗已经得到了CFDA的批准。
对于海外科学家来说,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国是否真的适合他们。要回答这个问题,许多人总结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职业道路。譬如,这些可以科学家们可以作为跨国药企的外派人员,来到中国,或是先加入一家在海外有职位的公司。接下来的几年工作经历,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要和员工与监管部门打好交道,或是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这些经历必不可少。“我在管理中国人才时,不断学到新的知识,”Scott先生说。
在《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诸多生物技术之星中,很多精英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对于公司的发展尤为可贵。我们也很高兴在其中看到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首席商务官,首席战略官杨青博士、以及其他诸多药明康德集团合作伙伴的名字。去年,《彭博商业周刊》指出,这些海归精英对行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刚回国的人,我的一个建议是,不要因为我们会说中文,就认为我们对中国很了解,”**计划专家张丹博士说:“人们往往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药明康德集团合作伙伴菲吉乐科(Phagelux)的首席执行官Mark Engel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环境的意愿也很重要。
在学术界,中国也同样欢迎来自海外的人才。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王明伟博士期望能将海外教职员工的比例从3%提高到15%。Stevens教授也期望,能将其团队比例提高到25%。正如《自然》所言,优秀的科学没有国界。我们期待政策、资金、人才的有机结合,能让中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早日结出硕果,造福全球患者!(生物谷
- 标签:自然杂志中文版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湖南醴陵:村小里的科学课
湖南省醴陵市沈潭镇鳌仙小学只有59名学生,是典型的“麻雀学校”
-
尚俊杰 石祝:用优秀的科学教师赋能未来
【编者按】针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等诸多问题,教育部在今年五月印…
-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新华社评论员:牢记中国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读鲁迅《春末闲谈》有感
- 专职讲授科学课31年 办研究院让6000学子受益 “韩马力”在孩子心田播撒创新火
- 《自然》发布本世纪前十年5个“科学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