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灯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电灯亮了)
今天又是一期大家喜爱的怀旧电视节目特辑~
在那个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还尚不发达的年代,看电视是最大众的消遣方式之一。
尤其对很多70、80、90后来说,经典的电视节目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这些经典就不用说啦,时至今日,依然在情景剧天花板上占有一席之地。
像小北之前写过的《今日说法》、《交换空间》等电视栏目,在扩宽视野的同时,为我们增加了不少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
今天,小北继续带大家梦回童年!这档广受欢迎的科普类栏目,曾伴随很多网友的成长,但也被戏称为童年阴影。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于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于2001年改为在科教频道播出。
2019年,这档节目悄然停播,令许多观众感到不舍。
俗话说得好,没有被《走近科学》吓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作为一档科普类节目,《走近科学》居然做出了悬疑片的感觉。
震撼人心的标题、毛骨悚然的BGM、神秘莫测的解说……各种元素的结合令观众欲罢不能。
不少网友模仿节目解说词,恶搞走近科学体。
文体的特点为故弄玄虚,先吊足读者胃口,然后呈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结果。
比如,打呼噜叫深夜里的恐怖怪音,神经病叫灵魂出窍或僵尸附体。
另外,还要大量使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这样的转折句。
有人网友说,这种故弄玄虚,揭示的并不是科学道理,而是伪科学。
节目主持人张腾岳之前上《吐槽大会》时,自己也调侃起来。
其实,《走近科学》在1998年开播的时候,是比较传统的严肃科教片。
节目主要为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跟踪国内外科学大事,回顾古今中外科技人物。
但因为收视率过低,节目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003年,《走近科学》改版,开始了这种为大众熟知的推理手法,吊足了观众胃口,收视率迅速飙升。
有人对这种做法并不买账,认为这并不是在讲科学,而只是在博眼球,糊弄观众。
也有人认为,科学普及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只有激发了观众自身渴望探索与发现的求知欲,才能推动科普。
而在那个国民科学素养还亟待提高的年代,《走近科学》为破除民众迷信思想立下了功劳。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最后一期播出,宣告该节目正式停播。
没有煽情,没有回忆杀,没有寄语。
这片阳光普照下的树林,定格了这档做了21年的节目的最后一帧▼
网上掀起了一波缅怀潮。
你看过《走近科学》吗?里面那些令人惊悚的案例,你还记得吗?今天,小北就带大家盘一盘那些童年阴影。
有人戏称《走近科学》其实是走进玄学,要说什么最玄学,那一定离不开飞这个主题。
有一期节目的主题就叫谁在背我飞行,讲述的是1977年的一桩离奇事件:
河北一位叫黄延秋的农民,遭遇了三次被人背着飞行的诡异经历,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累计飞行了1万多公里。
第一次失踪是一夜之后发现已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中间仅仅只隔了9个小时。
他为什么去那里,又是如何去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有调查者认为,他是被外星人劫持了。
第二次又被劫持到了上海。第三次出去的时间最长,去的地方也最多,抵达了八个城市,而且每个城市之间几乎都只花了一两个小时就到了。
你敢信吗?以从沈阳到福州的那次飞行为例,他平均每分钟得至少飞行20公里,差不多每秒300米左右,这是接近音速的飞行速度啊!
黄延秋说自己是被两个人背着飞行的。根据他的描述,专家画出了这俩人的画像。
真的是这俩人在背着他飞行吗?如果不是,难道地球之外真的有外星人吗?
正在观众为这些问题困惑和好奇时,节目给出了解释——
黄大叔在梦游!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这个故事足足用了上、中、下三期节目来讲述,吊足了胃口,但结论却让人觉得,这不是两三分钟就能讲完的事么……
说到飞行,还有一期节目也与此相关,叫飞棍疑云。
有个地方的摄像头连续多次捕捉到了一条发光的不明飞行物。
这种飞行物的飞行速度相当之快,像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为了弄清真相,调查员拉起了沾网,试图捕捉飞棍。但飞棍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令人捉摸不透,甚至看起来还能任意改变身体大小。
正当人们担心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有一个飞棍落网了!
人们迫不及待地取下沾网,小心翼翼地拿起飞棍,却发现是一只飞蛾。
有观众看完后表示,这标题干嘛叫飞棍疑云呐,直接改叫飞蛾疑云得了,观众看一眼标题就可以关电视了。
除了与飞行外星人有关的主题外,《走近科学》还经常讲与鬼有关的故事。
半夜鬼拉灯、鬼楼午夜怪声、夜半鬼剃头……这些标题看着都让人瘆得慌。
不过,既然这是档科普栏目,你肯定也知道最后的真相必然与鬼没有关系。
那这些奇奇怪怪的灵异事件,背后的原因都是什么呢?
先来说半夜鬼拉灯。
在江苏一户新建的二层小洋楼内,每到夜半三更,其中一间房屋的灯都会频频亮起。
住在里面的两位老人,再三检查认为电灯没有问题,也没有发现有人为的痕迹,可是电灯为什么就会亮呢?
难道是因为侵占了死去大伯的宅基地,大伯冥冥中的报复?还是因为这栋房子建在了坟墓上?
为了求得心中的安稳,把这所谓的鬼魂驱赶走,老人赶紧来到大伯的坟前祭拜。这不仅没有奏效,电灯还变本加厉地在白天也偶尔亮起。
正在两位老人心神不宁,村里谣言四起时,电力部门进行一年一度的冬季大检查。
专业的维修人员到了老人家中,检查后得出结论是:
螺丝松了。
没错,就是螺丝松了,接触不好,所以电灯老是半夜自己亮了。
再来说说鬼楼午夜怪声。
广西有一栋传言中的鬼楼,入住楼房的人,半夜总能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声。阴森、怪异、厄运是大家对这栋楼房的评价。
这栋楼房已经换了5个房主,每个房主都在半夜能听到诡异的怪声。
会不会是房子本身构造的问题呢?建筑专家现场勘测后认为,房子发出怪声并不是建筑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这栋楼房所在地,很久以前是一个码头,不知翻了多少竹排和小船。
人们把尸首打捞上来后就晾在岸边让死者家属前来认领,一些未被及时领走和没人认领的尸首就被老鼠和野狗啃咬掉,一到阴雨天常常听见哭声。
就在大家为这莫名其妙的午夜怪声感到惊恐时,有人在一楼的厕所发现了真相:
化粪池里有几条鲶鱼,半夜会发出声音。
滚筒洗衣机磨损率低,比较省水,适合洗涤高档衣物。但耗电量大,多数不能中途拿出或加入衣服。
看多了,你是不是都知道套路了。那你来猜猜夜半鬼剃头是怎么回事?
事件说的是有个被称作鬼剃头村的地方,村民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头发就像头套一样整齐地掉在自己的枕头上,或者起床一梳头,头发整体脱落下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
这个村子里的人常年都吃莲花白(一种长得很像包菜的蔬菜),里面含有超级多的铊,会导致脱发。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每次看到结尾,都有种被骗了,甚至有点好笑的感觉。
但又不得不说,这些不怎么科学的解释,也确实让人无法反驳。
有网友评价说,这档节目开头是悬疑片,中间是恐怖片,结尾是喜剧片,想想还真有道理。
很多人认为《走近科学》是玄学,是伪科学。
但其实,当出现了现实逻辑解释不通的、看上去超自然的离奇现象时,不胡思乱想,不直接归因于怪力乱神后陷入恐慌不安,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态度。
而节目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通过排除法、分析法等科学的手段探寻真相。
在生活中先不要被恐惧吓倒,因为不理解就望而却步,有时候,真相其实很简单。
实际上,如果问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好像又没法三言两语说清楚。
探索浩瀚的宇宙、深邃的海洋,挖掘亿万年前的化石,研究声、光、电的奥秘,探究人类大脑的构造,这些是科学。
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后,取暖设备是每一个家庭都不可缺少的,虽然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取暖器材种类非常的多,但是销量最好的还是碳纤维电暖器,很多家庭都在使用。
地球的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为什么人的相貌都完全不同?为什么睡觉时会做梦?这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错综复杂,令人琢磨不透;有时候又以简洁、直白的形式出现。
所以我们总是对科学误解重重。
不过别说我们,有时候,就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们,也在科学的坑里摔过跤。
我们印象中的科学家身上总笼罩着超高智商的完美光环,但其实他们也犯过错误,有过失败。
即使是爱因斯坦、霍金、伽利略、欧拉这样的科学大师,也干过不少蠢事。
科学家是需要有首创精神的,而首创精神与错误、失败又是紧密相连的。
谨小慎微、害怕担风险、人云亦云的科学家,固然不会犯什么错误,但也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只有探索别人从来没有或不敢探索的问题,提出别人从来没有或不敢提出的新见解,才能称得上具有首创精神。
在进行这样的探索活动时,没有先例可循,有时甚至要打破旧框架,为后人提供一个崭新的框架。
试想,在这种情形下怎么可能完全避免错误和失败呢?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曾说:
我坚持奋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创立者,有学者尊称他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
他创立的比较解剖学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生物进化的信息,他还研究过化石,发现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这些都能证明生物是经历了进化的历程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居维叶应该积极创立进化论?
恰恰相反,在历史上,他坚决反对进化论。
他坚持物种不变论,而且还用灾变说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灾变说认为,每次灾变过后,上帝又重新创造地球上的生物,而且由于遗忘,上帝每次创造的生物各不相同。
这几乎是将神学引入了科学。可笑的是,居维叶居然把这种灾变称之为革命。
科学史学家科尔曼评价说:
居维叶本质上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虽然他学识渊博、勤奋异常、头脑清醒、判断明确,但他不是知识上的革命者。
他虽然有条件倡导进化论,但他宁愿避开它。其实,这种保守的情况并非居维叶一人如此,在科学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是现代化学原子论的缔造者,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他提出的原子论,在19世纪引起很多争议。从道尔顿个人来看,他的原子论本身确实有许多缺陷。一个新的理论有缺陷这并不奇怪,甚至是必然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道尔顿本人的保守态度和故步自封,满足于自己的实验而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原子论的进展,也使原子论自身的缺陷在运用中造成的混乱,长期得不到解决。
对于其他学者提出的一些假说,道尔顿有时宁肯一口否定,也不愿审视自己假说中的不足。
他总想用实验确证自己偏爱的假说,而不能持开放的态度改进自己的假说。
难怪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说:道尔顿犯下了任何有能力的化学家本可以避免的荒唐错误。
可见,科学家并不是完美无瑕的,科学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理解科学,任重而道远。
像《走近科学》这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为最普通的人民群众,做最通俗的科普教育。
它或许没有让你离科学更近,但起码让你离迷信更远。
有人说,当大众终于能够普遍地走进科学,并以科学、而非迷信惶恐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故弄玄虚的事件时,《走近科学》也恰恰完成了自己的科教使命,该退出历史舞台。
破除固有的偏见和封建的认知,这是走近科学的第一步,也是具有跨越性的一大步。
-End-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科学大师的失误》,杨建邺 著
图片来源:pixabay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20211223
本期活动
你喜欢看《走近科学》吗?你认为什么是科学呢?评论区留言和小北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科学大师的失误》。
《科学大师的失误》
本书讲述数十位科学大师或败走麦城、或错失良机、或留下道德污点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科学家并非完美无缺的真实形象。作者还从多个维度对科学大师产生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揭示了科学认识和科学发展过程的高度复杂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相信科学的力量
二层交换机因为工作于osi模型的第2层,也就是数据链路程,所以被称之为二层交换机,目前这种交换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的成熟。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关于电灯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电灯亮了)
今天又是一期大家喜爱的怀旧电视节目特辑~ 在那个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还尚不发达的年代,看电视是最大众的消遣方式之一。 …
-
创刊150年这本世界闻名的科普杂志让孩子们知天、知地、知人、知道!
熟悉科普杂志的读者肯定都知道《Popular Science》这本杂志
- 首登世界期刊《Cell》恩泽科研刷出新高度!
- 世界科学出版社收购国际知名期刊 助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走出去”
- 南川“三个转变”探索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 四川合江:传承非遗技艺古法酿造酱油
- 轮播图 -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