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
根据《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分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运营模式、质量控制等方面简述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向,结合科学出版社相关实践和探索,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科技出版机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2018年11月14日,在习总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从而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 该《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举旗定向。
在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的科技评价和学风建设方面,近来也有相关政策出台。科技部于2020年2月17日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3] 教育部、科技部于2020年2月18日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4] 其中强调要“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国科技期刊获取优质稿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从布局期刊定位、筹划发展目标、更加系统地发表和交流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给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当前,中国已日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正加速从世界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布需要,导致大量本土优秀科学论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
我国目前年出版科技期刊约5000种,[5]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总体上呈现出期刊规模普遍较小、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特点。
我国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有1345家,其中拥有10种以上期刊的只有72家,平均每家主管单位拥有期刊3.76种;主办单位3238家,拥有10种以上期刊的只有31家,平均每家主办单位拥有期刊1.56种;出版单位共计4391家,只有8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超过10种,平均每家主办单位只拥有期刊1.15种。从数据看来,期刊管理、出版集约化程度亟须提升和加强。
从出版周期来看,我国科技期刊多为较长出版周期的双月刊(1963种,占总数的38.86%)、月刊(1847种,占总数的36.56%)、季刊(724种,占总数的14.33%)。多数期刊年载文量均不高且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从2014—2018年度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及中国SCI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情况来看,SCI每年收录的期刊从2014年的8618种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9156种,平均载文量从2014年的154篇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172篇;而其中SCI收录的我国期刊数量虽然从2014年的173种上升到2018年的213种,但平均载文量却从158篇持续下降到132篇。[6]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国际间学术交流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根据SCI的相关统计数据,2000—2018年,中国第一作者的SCI论文由2.26万篇上升至37.63万篇,其中在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由0.92万篇上升至2.79万篇,但我国本土期刊对我国SCI论文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8年的7.41%。[7]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中在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传统学科,以大学学报为主的综合类期刊也占相当数量(约1500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数量相对较少。2017年我国被SCI收录的192种期刊分布在109个研究领域中,只占SCI全部182个研究领域的59.89%;被文献摘要与科研信息引用数据库(Scopus)收录的655种期刊(中文430种,英文225种),涉及334个研究领域中的194个,占比58.1%,这说明我们在很多研究领域还缺少优秀的期刊。
目前我国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约330种,仅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6.5%;2018年度被SC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只有213种,仅占SCI收录9156种期刊总数的2.3%,位于Q1区(期刊的影响因子位列国际同类学科的前25%)的科技期刊则更少,只有48种。与此形成显著对照的是,2018年度SC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有39.77万篇,占总数162.70万篇的24.4%,我国213种期刊总计发文量仅为2.80万篇,仅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1.7%。[8] 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规模和学术影响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科学研究。
综上可见,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但在学科、语种等方面还较不平衡,单刊的论文出版量普遍较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不强。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现行研究评价体系引导下,我们国内大部分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外的科技期刊上,形成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较低和缺乏高质量稿源互为因果的非良性循环。这种状态亟待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加以转变。
随着科技出版与传播媒介和学术交流需要的发展,学术期刊出版也在不断演化,已经从印本时代向数字传播时代,进而向平台及知识传播时代发展。目前,国际性科技期刊出版的整体发展模式、趋向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集群化发展不断加速,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及开放获取(OA)出版日臻完善。
学术资源的聚集意味着市场价值的增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数字出版与传播时代知识整合及文献二次开发的需要,国际性主要出版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集群化发展,形成了巨型出版商与中小出版机构联盟竞相发展的局面。
据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者协会基于数字对象标识符(DOI)注册机构(CrossRef)汇集的数据统计,[9] 目前全球约有10500个出版机构,出版的期刊约为6万种,其中前四大出版商拥有的期刊分别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约3000种,爱思唯尔(Elsevier)2500余种,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约2500种,威利(Wiley)约1700种,共计占总数6万种的16.2%。在SCI、Scopus等高质量期刊收录与检索数据库中,期刊更趋向集中于大型出版机构。例如:截至2019年10月底,Scopus收录各类同行评议期刊25180种,[10] 其中上述四大出版商拥有的期刊分别为:Springer Nature:1691种,Elsevier:2179种,Taylor & Francis:1325种,Wiley:479种,共计5674种,占总数的22.5%。
为获取市场份额,中小出版机构通常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获取资源聚集的优势。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欧洲科学编辑学会(EASE)等同业协会对于中小出版机构在行业规范、发展战略、出版伦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的学术文献出版商(High Wire Press)、为全球期刊发展服务的软件系统公司(Atypon)等分别建立有专门的出版与传播平台,接受中小出版机构的委托服务,各自平台上有数千种甚至近万种期刊全文,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订购和获取。
学术质量和品牌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为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国际一流期刊社通常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流程,编辑、出版(生产)、营销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即:编辑人员主要从事选题组稿、组织同行评议等与学术质量控制相关的工作;生产人员主要负责文字加工、排版印刷、数字化等出版方面的事务;营销人员主要承担期刊、数据库等各类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
稿件的学术质量控制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各期刊社或编辑部的重点工作。根据科学编辑的身份定位,国际性期刊的科学编辑大致可划分为专职编辑模式(In-house Professional Editors)和兼职编辑模式(Academic Editors)两种。专职编辑模式是指期刊社或编辑部聘用全职编辑负责稿件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其优点是有利于快速、公平地处理稿件,《科学》(Science)杂志社、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以及很多学、协会出版的期刊主要是采用这种模式。兼职编辑模式是指稿件的组织、评审、录用与否等主要由作为编委或兼职编辑的一线科学家来完成。该模式的优点是编辑的专业背景较强,期刊的人力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多数大型商业性出版社(Springer,Elsevier)等采用的主要是此类模式。
数字出版与传播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运营的主流形态。随着网络形式编辑出版与传播交流的快速发展,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无一例外地都特别注重发展功能完善的稿件处理和发布平台,为作者、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周到的在线服务。
为不断适应科学界对知识需求的多样化,科技期刊的功能及出版与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演进。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总体表现为由单一的出版者不断过渡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提供者。因此,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尤其重视开发在线全文数据库功能,不仅十分重视提高论文的在线传播范围和影响,而且信息的文本表述和版式结构更加规范,以适应传播过程中的机器阅读与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
OA出版正在不断推动期刊出版的流程再造和业务模式创新。随着OA出版模式的快速发展和演进,期刊的传播媒介、商业运营模式等多方面都不断转型创新。SCI的统计表明,OA期刊数量和占比近年来不断增长,从2001年的86种 (占比1.51%)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254种(占比17.70%)。而且,OA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影响因子越高,收取的稿件处理费用也就越高(单篇文章收费变化在99美元至5200美元之间),这些喻示无论是读者付费还是作者付费,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始终都是核心价值。
此外,某些国家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OA出版模式的重视,也必将给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例如,2018年9月由法国、英国、荷兰等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的S计划(Plan S),要求所有由欧洲研究委员会(ERC)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将来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OA期刊或出版平台上;[11] 加州大学也于2019年2月28日宣布,为提倡公共资助科研成果的免费公开化,不再与Elsevier续签期刊订阅合同,[12] 这些政策或举措都要求期刊出版机构高度重视OA出版。
一方面,在我国创办高水平科技英文期刊有着较多的复杂因素,这客观上导致了新刊创办难以适应学科交流快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把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为创刊第一目标的办刊理念还需要在整个期刊出版行业乃至学者之中加以强化;没有高远的立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兴优势学科领域快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要素资源整合亟待提升。就先进的办刊理念、高水平的编委会、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的可持续投入和运营体制这四个基本要素而言,国内创办科技期刊的机构并不都已具备,这客观上也制约了我们和国际出版机构在高水平学术资源争夺上的竞争力。
中国科技期刊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学术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期刊数量少,高水平专业化期刊少,存在同质化情况,尤其是英文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比过低。因此,应加快对科技期刊学科布局的调整,根据“十三五”重点发展学科,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创办新刊。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远未形成集约化、集群化运营,基本上仍旧延续“小作坊”式办刊模式,产品形态还比较单一,服务意识不够强,文化传播能力较差,未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运营方式粗放,营销能力不足,与市场接轨能力差。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纸版出版流程,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仍显薄弱,一些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不高,难以融入现代数字出版大趋势中,形成有相当竞争力的平台。国际科技期刊出版产业已颇具规模,国际垄断性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已然形成。我国缺乏类似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出版平台。
现有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强调SCI影响因子论,导致我国优质稿源大量外流,造成国内期刊“稿荒”,形成“低学术影响力与缺乏优质稿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下降。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体现;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内容资源的重要载体,不仅关乎国家科技信息安全,而且是国家争取全球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因此,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具备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良好基础:第一,中央高度重视,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出台;第二,各类资金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第三,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科研成果爆发式增长;第四,科技期刊办刊队伍和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打造国际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大好机遇期。
作为综合性的科技出版机构,科技期刊一直是科学出版社的重点和特色所在。目前科学出版社出版期刊347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152种,约占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总数(约450种,含仅有国际刊号期刊)的1/3;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英文期刊73种。SCI收录期刊61种,超过中国SCI期刊的1/4,其中Q1区期刊16种,占中国Q1区期刊48种的1/3;工程索引数据库(EI)收录期刊50种,占中国EI期刊总数223的近1/4。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命题,笔者认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满足“三高”的标准,即要有高水平的期刊数量,要有高容量的载文规模,要有高效益的市场运营。只有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的科技期刊才能真正算得上“世界一流”。这既是我们对标研究后的分析结果,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所在。
科学出版社发展科技期刊的核心策略是“精品化、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精品化就是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国家科学评论》为代表,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品牌。集群化就是以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为基础,为科技期刊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搭建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平台。国际化就是以国际合作和海外并购为手段,面向国际创办优质英文期刊,并整合国际上的优质科技期刊资源。数字化就是以科技期刊服务平台(SciEngine)等技术平台为支撑,打造代表我国一流水平的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与国际传播平台。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立足国际化视野、聘请国际高水平的编委,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英文科技期刊,塑造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品牌”。《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两刊”)共有中英文期刊17种,是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交流平台。目前“两刊”拥有8种中文版期刊,9种英文版期刊,被SCI收录的期刊有9种,被EI收录的期刊有8种,年出版量达到3500余篇。其中有7种期刊位列国际同学科排名前25%(Q1区)。科学出版社2014年创办的《国家科学评论》是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类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担任主编、蒲慕明院士担任常务副主编,2018年影响因子为13.222,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重要创新成果在《国家科学评论》上首发,在向全球科学界展示“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向全球科学界展示了中国期刊。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应在政策引导下,并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充分利用平台的技术优势和现有出版管理优势,在优势学科领域,集成国内科技期刊资源,构建一批国内领先的期刊集群,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科学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是“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的运营主体,利用市场化的运营、平台化的管理,集聚国内优质期刊,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方阵,目前出版期刊270多种,其中英文刊61种,SCI刊40种。科学出版社与Elsevier合资创办的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编委会,创办国际化的OA期刊,5年来已创办新刊25个,合作出版期刊44个。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鼓励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出版社或期刊社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资本运作,跨境并购国际一流科技出版机构,集聚相当规模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快速进入全球科技期刊出版的第一方阵,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的跨越发展。
2019年11月13日,科学出版社与法国物理学会等4家学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了收购法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出版机构(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 SA)(以下简称“EDP Sciences”)100%股权的交割仪式。EDP Sciences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玛丽·居里夫人、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路易斯·德布罗意等世界杰出科学家共同创立。前身为1920年发行的《物理杂志》(La Société du Journal de Physique)和《镭》(Le Radium)物理学专业期刊。2018年,EDP Sciences出版期刊数量75种,根据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MDPI)的统计数据,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球出版商中位列第17位,发表的OA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11位。[13] 未来,EDP Sciences将成为科学出版社加快国际化步伐的重要桥头堡,为实现其英文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队伍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基础。出版机构要加强制定期刊出版学科编辑人才战略规划,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学科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和培养技术编辑人才,加强其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的创新和使用能力。以《中国科学》杂志社为例,目前,该社共有专业编辑50多人,其中拥有博士以上学位的编辑占比为88%,有海外经历的编辑占比59%,有科研背景的编辑占比48%。毫无疑问,编辑队伍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集国际化投审稿、全球同步发布传播、科学大数据服务、跨国学术评价功能于一体的期刊知识服务平台,通过技术创新或融合发展,实现科技期刊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助推科技期刊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运营管理。科学出版社研发的SciEngine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可以帮助中国科技期刊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出版管理的智能化、传播发布的国际化、内容资源的知识化。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展示和优质期刊资源积聚方面,我们先后打造了中国科技期刊网(收录期刊747种,论文数量139万篇)、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收录期刊660种,可检索论文期刊340种,论文数量142万篇)、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集聚了该学科领域内177种优质期刊)、材料期刊网(集聚了该领域89种优质期刊、26万篇论文)等期刊平台。
科技期刊发展对于出版机构和出版人而言,任重道远。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政府、行业、学界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我们期望政策层面给予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兼并重组、刊号审批等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专项支持国内领军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积极开展海外并购,打造可以进入世界第一阵列的期刊出版集团。在办刊环境方面,我们期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逐步引导改变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学者将更多优秀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加快促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总之,作为出版人,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而不懈努力。
[1]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8-11-15
[3]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EB/OL].
[4]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5]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世界一流期刊发展路径专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6]参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1—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7]任胜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科学通报,2019(33)
[12]加州大学研究人员纷纷辞去Elsevier期刊编辑职务,反抗其高额订阅费[EB/OL].
林鹏,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董事长,长期从事科技出版工作,荣获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出版协会“2017中国出版十大人物”;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
- 标签:科学杂志购买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林鹏: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
根据《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分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运营模式、质量控制等…
-
自然杂志
《自然》杂志于1869年在英国创立,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常与美国《科学》杂志并称为世界两大学术刊物…
-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乌鲁木齐科技学院)
-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几本)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sci分区)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
- 科学计算器在线使用(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