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连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简介
国畜牧兽医学会是由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科普性、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在农口学会中有较大影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支撑单位为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于1936年7月在南京成立,当时由畜牧兽医界著名学者刘行骥、蔡无忌、程绍迥、罗清生、王兆麟、沈九成、陈瞬耘等9人组成第一届理事会、推选蔡无忌为会长。1937年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火延及华东,学会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42年,部分畜牧兽医界人士在成都重新组织活动,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推选陈之长为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畜牧兽医界人士熊大仕教授等于1950年发起恢复学会活动,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陈凌风当选为理事长,学会作为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归口农业部管理。1959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陈凌风再次担任理事长。1963年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程绍迥当选为理事长。1966年“文化大”开始,学会经历“十年浩劫”的动荡岁月,活动停止。1978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喜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随即在太原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程绍迥再次当选为理事长。1982年10月,在贵阳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陈凌风当选为理事长。1985年3月5日,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再次被确认为全国学会。1986年11月在成都召开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陈凌风继续当选为理事长。1991年11月在上海召开第9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陈耀春当选为理事长。1996年10月在南京召开学会成立六十周年暨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陈耀春再次当选为理事长。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吴常信当选为理事长。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理事会,陈焕春当选为理事长。2011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三届理事会,陈焕春再次当选为理事长。2016年11月在浙江绍兴召开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四届理事会,黄路生当选为理事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和组织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国际科技合作;编辑出版畜牧兽医书刊;对国家畜牧兽医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接受委托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估、论证,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职务及资格评定、科技文献和标准的编审等,为繁荣发展我国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促进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培养科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成立至今已走过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和挂靠单位的关爱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服务、科普活动、继续教育培训、办刊等大量富有影响、卓有成效的活动,逐步发展壮大。成长为拥有38个学科分会、个人会员近6万名(其中高级会员1500名)、团体会员400多个,并与全国32个省级畜牧兽医学会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和指导关系,成为跨行业、跨部门、知识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全国科技社团。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兽医杂志》、《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畜牧与生物技术杂志)、《Animal Nutrition》(动物营养)六个全国性科技期刊和《会讯》,以及与农民日报社合办的《猪业观察》、与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合办的《北方牧业》,深受会员和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喜爱,在学界、业界具有较大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根据工作需要,现设有办公室、学术部、国际交流部、科普部、科技咨询部、信息与市场研究部等职能部门。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于1993年作为国家会员加入了世界畜牧学会,原理事长陈耀春教授于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届当选为该学会的理事,原理事长吴常信院士于2003年当选为该学会的理事,原副理事长李德发院士于2008年当选为该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及所属38个学科分会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紧密结合畜牧兽医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生产实际,每年举办的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科技论坛等专题交流活动达60余场(次)。自2003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学术年会、四年一次的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备受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关注。成功承办的2007世界禽病大会、201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国际研讨会、2013第十一届世界畜产大会、第十一届世界家兔科学大会、第25届世界家禽大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学会设立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论文提名奖),已连续颁发14届;每年资助150余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免费参加学术年会交流,受到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欢迎。
亚洲与欧洲接壤,疫情互传,口蹄疫在亚洲地区流行已有百余年之久,但早期正式记载资料较少,仅印度尼西亚确认1887年最早发生口蹄疫。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表的《家畜卫生年鉴》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70年代末,亚洲有34个国家或地区发生口蹄疫,其中29个国家发生O型占85.3%,有22个国家发生A型占64.7%,有16个国家发生过Asia1型占47%,有9个国家发生过C型占26.5%,有5个国家发生过SAT1型占14.7%。
亚洲口蹄疫流行形势仅次于非洲。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岛国在控制口蹄疫方面成效显著,印度、泰国、越南和一些中东国家口蹄疫流行形势十分严峻。1960—2000年,所有中东国家都有数次疫情发生,主要流行O型。 SAT1型由非洲羊的贸易引发,1960年扩散到西北部的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和叙利亚,1962年到达伊朗和土耳其,1962年9月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欧洲的希腊边境。中东的疫情主要是通过反刍动物从东向西扩散。2005年,土耳其发生了口蹄疫。以色列于2008年暴发了口蹄疫。2009年,联合国综合区域信息网证实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也有疫情发生。
1996—2000年,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有疫情,分离到三株O型口蹄疫病毒,分别是东南亚拓扑型、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拓扑型。2005年,缅甸发生了Asia1型口蹄疫。越南2007年出现口蹄疫省市多达13个,2008年增至14个,2009年年初又有两省暴发口蹄疫。1997—2000年,亚洲发生大规模的O型口蹄疫,打破了中国地区68年、日本92年、韩国66年无口蹄疫疫情的形势。1997年分离到中国地区的猪源病毒属于CATHAY拓扑型,1999年从中国黄牛中分离到的毒株属于PanAsia谱系。2001年,蒙古、菲律宾、老挝、缅甸相继暴发口蹄疫。2005、2006年蒙古再次暴发口蹄疫。据2009年2月新华网报道,中国云林县与彰化县两家养猪场发现了感染口蹄疫的病猪,这是中国时隔12年以来再度发生猪口蹄疫疫情。泰国口蹄疫流行近60年,1953年首次暴发,病毒为A15,1954年暴发Asia1型口蹄疫,1957年暴发O型,目前在泰国主要流行A、O、Asia1型口蹄疫。越南口蹄疫发生的重点疫区在越南南部,主要流行A、O、Asia1型3个型。
中东地区主要流行A、O两型口蹄疫,尤其是O型,在大部分中东国家呈地方性流行。该区的以色列严格实行疫苗免疫政策,但还是在2005年12月和2007年1月发生了O型口蹄疫。200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内的希布伦、加沙和耶路撒冷发生了O型口蹄疫。对中东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是SAT1、SAT2型口蹄疫的出现和伊朗的A型口蹄疫,另外,O型泛亚毒株在2006年冬季入侵,造成土耳其、约旦、伊朗、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口蹄疫。SAT1型口蹄疫曾于1962年1月在巴林王国出现,然后在近东、中东地区迅速蔓延,北至土耳其,此次暴发在1963年达到,疫情蔓延至希腊和保加利亚边境,严重威胁到欧洲其他国家,欧洲口蹄疫防控委员会不得不在希腊、保加利亚、土耳其欧洲部分边境进行紧急免疫。SAT2型曾在中东地区多次出现,最近一次为2006年11月苏丹发生的口蹄疫,样品经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检测,分离出了A型和SAT2型口蹄疫病毒。伊朗A型口蹄疫(A/Iran-05)发生于2005年中期,并迅速蔓延,而且当地的疫苗免疫动物都不能获得保护。疫情于当年秋季传入土耳其,导致了12月的口蹄疫暴发,紧急免疫效果收效甚微,至2006年2月,疫情蔓延至全国各地,包括与欧洲非免疫地区接壤的Thrace地区,严重威胁到希腊和保加利亚,此外还导致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约旦发生口蹄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从欧洲疫苗库紧急调集250万头份疫苗进行紧急免疫,使该地疫情得到缓解,但是疫情还是蔓延至安纳托利亚,导致了该区在2006年前10个月内至少发生了800起疫情,是15年来最严重的口蹄疫疫情。不仅如此,随后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约旦也发生了A型口蹄疫,证实了该毒株传播能力之强,其成因为该毒株的抗原变异突破了常规免疫动物的免疫屏障,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出现的间隔大概为10年。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在高加索山南部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边境建立免疫缓冲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的分析表明,土耳其、伊朗的口蹄疫病毒分离株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揭示了口蹄疫可能由中亚、南亚向西传至中东这一流行线路。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地区主要从亚洲的巴基斯坦、伊朗进口反刍动物从而带入O、A和Asia1型口蹄疫,目前中东地区主要流行A/Iran-05毒株、O/PanAsia-2毒株和Asia1型巴基斯坦2010等毒株。该区还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吉布提进口反刍动物,从而引入SAT1、SAT2型口蹄疫。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国家都严格实行疫苗免疫政策,但是其疫苗毒株的选择不能实时适应口蹄疫疫情的变化,而且该区还从西亚、非洲进口家畜,因而受到口蹄疫的威胁较大。因此,欧洲口蹄疫防控委员会制定了在伊朗,进而在西亚、中东进行口蹄疫流行监测的计划。
口蹄疫在东南亚地区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呈地方性流行,以O型为优势血清型,A型和Asia1型次之,另外,1976—1994年,菲律宾报道发生C型口蹄疫。该区的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已获得 “非免疫无口蹄疫”地位。菲律宾的部分地区(棉乡老岛、未狮耶、巴拉望、玛斯贝特)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沙巴州、沙劳越)也已获得“非免疫无口蹄疫”地位。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获得了“免疫无口蹄疫”地位。自1934年以来的66年里,韩国保持着无口蹄疫状态,然而2000年、2002年发生了O型口蹄疫,病毒与日本、泰国、新加坡、老挝、英国、法国、南美等地的分离株相近。2010年,韩国发生A型口蹄疫,病毒与老挝分离株密切相关。2000—2009年,东南亚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主要为3个拓扑型,即东南亚拓扑型、中东-南亚拓扑型和CATHAY拓扑型。东南亚谱系之一的Mya-98毒株在马来西亚及周边国家一直存在,而另一谱系Cam-94存在时间较短(1989—2003)。A型口蹄疫病毒在马来西亚也偶见报道(2002,2009)。
2005—2006年,越南至少发生800起口蹄疫疫情,主要由O型东南亚拓扑型引起,但同时分离出中东-南亚拓扑型病毒。2006年,柬埔寨由于从越南进口猪而导致O型口蹄疫的发生,拓扑型与越南口蹄疫相同。越南北部和南部的部分省份发生Asia1型口蹄疫,越南南部向柬埔寨出口猪用于育肥,口蹄疫可能随之传播并最终传至泰国。2007和2008年越南口蹄疫病毒的主导血清型分别为O型、Asia1和O型、A型。2008年,越南共发生153起口蹄疫,波及14个省的128个公社。2009年1—2月,越南共发生38起口蹄疫,感染动物遍及5省11区36个公社。老挝在2006年末发生A型口蹄疫,可能由泰国传入。2004—2006年间,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的口蹄疫主要为A型和O型,主要集中于湄公河流域地区,这一地区的动物交易在口蹄疫流行病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高密度的动物聚集,在口蹄疫的传播中不容忽视。在老挝,还存在交易口蹄疫发病牛的现象。
2010年,缅甸、泰国、越南同时流行A型和O型口蹄疫,而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流行O型口蹄疫,毒株主要是Mya-98。A型主要流行ASIA拓扑型,泰国2009—2010年报告的A型口蹄疫疫情,其毒株与中国、韩国毒株高度同源;缅甸2010年10月发生的A型口蹄疫,毒株与印度2000年毒株同源性高;马来西亚(2003年)、越南(2004年)首次报告A型疫情,越南2010年仍然有A型疫情发生;柬埔寨、老挝(2003—2006年)散发A 型,但非主要流行毒株。2009年以后未见Asia1型口蹄疫发生的报告。
东南亚地区的口蹄疫可能起源于南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在该区的口蹄疫流行中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孟加拉国西部的印度牛时常进入马来西亚市场,马来西亚主要从印度进口水牛肉,C型口蹄疫可能随之引入。尼泊尔的牛肉大部分出口到中东、远东地区,1996年间的A型口蹄疫,起始于阿尔巴尼亚,传播至马其顿、保加利亚、土耳其,可能与南亚地区的牛肉出口有关。巴基斯坦的牛、水牛存栏量约为450万头,羊为1亿只,巴基斯坦国内的奶牛群每年都有口蹄疫发生,根据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口蹄疫情况,其流行血清型为A、O、Asia1型,奶牛群中持续存在的口蹄疫病毒为感染的主要来源。2005—2009年,巴基斯坦的口蹄疫病毒流行情况为:O型占62.3%,A型占19.9%,Asia1型占13.8%。巴基斯坦的水牛大部分在阿富汗屠宰,在运输过程中,疫情在巴基斯坦境内迅速蔓延。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存在着季节性放牧、动物交易、动物育肥机构等多方面的生态学上的联系,口蹄疫在两国之间的传播时常发生。在阿富汗,口蹄疫呈地方性流行,血清型同样为A、O、Asia1型。
南亚地区也是口蹄疫流行严重区域,常年流行O型、A型和Asia1型。2013年在印度等国家流行的O型中东-南亚拓扑型Ind-2001毒株已传播至北非利比亚等国。Asia1型口蹄疫主要存在于南亚地区,主要为东西方向传播,在亚欧西部远至希腊(2000年),其传播时间比较短暂,但引起疫情的严重程度却不容忽视,如1999—2002年土耳其暴发的口蹄疫。2005—2006年,越南、缅甸、蒙古、俄罗斯、中国、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都报道发生了Asia1型口蹄疫。近几年分离的Asia1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分布于印度、西/中亚、南亚、东亚这几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已不属于同一拓扑型。2004年,巴基斯坦的Asia1型口蹄疫扩散至塔吉克斯坦,随后中国香港、俄罗斯、蒙古也发生该型口蹄疫。遗传分析发现,越南两株Asia1型分离株(Asia1/VIT/15、Asia1/VIT/16)与泰国1998年分离株及缅甸2005年分离株密切相关,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的Asia1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这一拓扑型口蹄疫病毒可能只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历史上以流行A型和O型口蹄疫为主,在Asia1流行期间也未能停歇。
西亚和中亚是口蹄疫流行严重地区,主要流行毒株有O型PanAsia-2、A型Iran-05、Asia1型Sindh-08等。中亚地区的5个独联体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前由于苏联的口蹄疫控制措施而无口蹄疫,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兽医机构无法应对日益增多的动物交易,O型、Asia1型口蹄疫也因此在该区发生。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自1991、2001、2004年以来不再报道口蹄疫发生情况,因此相关信息比较少。阿富汗无官方兽医机构,主要流行O型、A型口蹄疫,阿富汗的小反刍动物时常由于价格因素在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进行交易,疫病时常由于动物交易传入这两个国家。
东北亚地区主要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原为无口蹄疫区,2010年后相继发生口蹄疫疫情,损失惨重。蒙古、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一直为口蹄疫的流行区域,但疫情报道较少,2010年,Mya-98毒株大面积在亚洲流行以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发生多起疫情,从公布的数量来看,疫情十分严重。
朝鲜:口蹄疫防控力量薄弱,经费有限,对中国的威胁较大。朝鲜官方分别于2011年2月7日和2月14日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O型疫情135(46+89)起,发病动物包括猪、牛、羊,发病地区覆盖平壤市、黄海道、江原道、永安道、慈江道等地区,疫情流行传播速度极快。流行毒株对猪表现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朝鲜毒株对猪的“三高”特点,对于中国的威胁是毋庸置疑的。朝鲜第一次报告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死率分别为45.98%、43.04%和93.61%,第二次报告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死率分别为67.54%、51.48%和76.22%,引发疫情的毒株为O型Mya-98毒株。
韩国:2010年1月2日,京畿道一农场发生牛A型口蹄疫,毒株与中国2009年以来发生的A型毒株高度同源。A型疫情结束后,4月8日又在仁川江华郡韩牛农场发生O型口蹄疫,其后疫情登陆,在京畿道金浦市奶牛场发生口蹄疫,4月22日,病毒圈,在距始发点136公里的韩国交通中心区域忠清北道忠州市的一个千头猪场发生疫情,并呈蔓延全国之势。至5月10日,共计报告11起疫情,扑杀5701头动物(牛和猪),其中发病病例31例。据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分子流行病学报告,韩国O型口蹄疫病毒株为Mya-98,与中国香港2010年年初流行的Mya-98毒株同源性在99%左右。经过扑灭计划,2010年9月27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恢复了韩国无口蹄疫地区资格。但重获无口蹄疫地区资格后不久,2010年11月29日,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报道,位于韩国东南部的庆尚北道安东市于11月26日又发生了口蹄疫疫情。韩国2014年7月23日再次发生口蹄疫,毒株为O型Mya-98。
日本:2010年4月7日,日本宫崎县一奶牛场突然发生口蹄疫(4月20日确诊),截至5月19日,日本共报告131起O型口蹄疫疫情,口蹄疫感染和疑似病例合计为116030头,发病动物284例,发病动物包括猪、牛、羊、水牛,共扑杀动物116030头。据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分子流行病学报告,日本宫崎县暴发的猪、牛口蹄疫病毒株为O型Mya-98株,与中国香港2010年毒株同源性为99.22%,与韩国O型毒株同源性为98.59%。其后日本政府启动扑杀和紧急免疫政策,共计免疫1066个农场的125668头动物,6月5日以后再未出现新的疫情。
蒙古:2010年4月21日,蒙古东方省哈勒赫高勒县发生牛口蹄疫,4月26日确诊为O型,毒株为Mya-98株,牛感染率为31.68%,同群易感畜还包括3000多只羊、骆驼等,514头牛被销毁。随后该省分别于5月14日、6月14日、9月2日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了O型疫情。8月26日,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苏赫巴托尔省苏赫巴托尔县羊发生O型口蹄疫,易感动物数量达8893头,发病病例592头。至9月14日,苏赫巴托尔省疫区的8万多头牲畜中已有5000多头确诊感染口蹄疫。至10月1,蒙古东部地区的东方省和苏赫巴托尔省口蹄疫疫情日益加重,14个县已出现口蹄疫疫情,共有606户牧民的近25万头牲畜染病。2013年7月,蒙古巴彦乌勒盖省的2家农场,2014年2月蒙古苏赫巴托尔省的3家农场发生A型口蹄疫。
俄罗斯:2010年7月5日,俄罗斯Abagaytuy,ZABAJKAL`SKIJ KRAY地区发生牛、猪O型口蹄疫,其中牛112/2256头发病,猪4/50发病,羊0/821发病。疫点距离中国东北边境12公里,病毒株为Mya-98株,与中国香港、日本流行毒株同源性达99%,2011-2014年报道了多次疫情,病毒株为O型和A型。
巴拿马、中美和北美国家是世界上较早消灭口蹄疫的地区。美国1932年以前发生过9次口蹄疫,其中3次发生在19世纪,1900—1926年发生6次。加拿大西部1951—1952年发生口蹄疫。墨西哥1946年和1954年发生口蹄疫,并引起美国的关注,为此启动了北美联防计划,此后北美再没有口蹄疫发生。
历史上南美的口蹄疫流行与西欧是同步的,从1871年开始,先后在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等国出现口蹄疫。1964年,南美国家开始组成联合力量防治口蹄疫。为此,包括在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整个领地及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有组织接种70%以上的牛,并进行专业培训、扩大口蹄疫疫苗生产(如1975年生产5亿头份)、争取中美发展银行(IDB)支持等措施,1975年,整个南美口蹄疫呈降低趋势,至1975年9月,智利已经2年无口蹄疫发生。1980年后,南美开始使用油佐剂疫苗,使免疫持续期提高到8个月左右,大大降低了疫病的发生率。
自1997年南美国家签订消灭口蹄疫的区域计划后,临床病例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免疫学会承认阿根廷、智利、圭亚那、乌拉圭为非免疫国家。到2001年春季,口蹄疫疫情又在南美出现。先是阿根廷暴发口蹄疫,后波及乌拉圭,使乌拉圭畜牧业受到严重打击,损失近8亿美元。2004年巴西、哥伦比亚、秘鲁相继发生了口蹄疫。2005年口蹄疫又让巴西牛肉出口损失5亿美元。2006年巴西再次暴发口蹄疫,阿根廷随后也出现了口蹄疫。2007年玻利维亚3个地区暴发疫情。
南美洲口蹄疫大约在1870年首先发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由从欧洲引进家畜所致。疫情随后传播至智利中部、乌拉圭、巴西南部。20世纪上叶,口蹄疫进一步传播至秘鲁(1910年)、玻利维亚(1910年)、巴拉圭、牙买加(1922年),并于20世纪50年代传播至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于1961年传播至厄瓜多尔。20世纪60—70年代、1998—2009年的南美口蹄疫根除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南美实施了2011—2020年根除计划,其目标为至2020年在南美地区根除口蹄疫。
南美洲流行的口蹄疫只有O、A、C型。在安第斯山脉国家地区,C型口蹄疫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即1967、1970年哥伦比亚发生的口蹄疫和1980年秘鲁发生的口蹄疫,与疫苗未充分灭活有关。该地区O、A型口蹄疫比较常见,如2003年厄瓜多尔发生O型口蹄疫,委内瑞拉时常发生O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在其与哥伦比亚毗邻的边境更为普遍。近几年,南美洲的口蹄疫疫情有所缓和,但口蹄疫病毒可能持续感染某些地区的家畜,尤其是巴西亚马逊河地区,该区可能是其他无口蹄疫地区的疫源地。如2005年10月,巴西马托格罗索地区的O型口蹄疫发生可能与亚马逊河地区的口蹄疫有关。2005年,巴西共发生O型口蹄疫43起、A型口蹄疫2起。目前,智利、圭亚那、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秘鲁南部和中部地区、哥伦比亚乌拉瓦地区已获得“非免疫无口蹄疫”地位。另外,大部分其他南美家畜生产地区也获得了“免疫无口蹄疫”地位。(郭建宏)
- 标签:中国兽医科学杂志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口蹄疫》连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简介
国畜牧兽医学会是由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科普性、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
-
网贷杂谈它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最近,网贷行业确实遇到点挫折,但这是合规的必经之路,没啥好担忧的,做好自己,选对平台才是关键…
- 吴迪杂谈:俗语文化的内涵因通俗易懂才得以广为流传
- 先容抉择适合的机房空调的方式
- 超声波流量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 英伟达处理器怎么样?性能好吗?
- 企业加大数据科学家招聘力度 增强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