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时期知识分子的科学传播

时期知识分子的科学传播

  我国近代的科学传播,从晚清严复等通过译介方式向国人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以及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和杜亚泉创办《亚泉杂志》的科学传播开始,其主要特征是自由知识分子个体通过有限的书刊方式传播科学。

  辛亥前夕到时期,中国进入了由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成立组织并开始系统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同时开始有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阶段。知识分子提出理念和目标,成立科学组织,系统地传播科学是这一时期科学传播活动的主要特征。

  从1914年到1949年,是知识分子自发组织和自由讨论的阶段。最著名的两个组织是: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1932年“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成立,开展了中国科学化运动,该组织于1933年创办《科学的中国》杂志(1933~1937)。

  中国科学社,是以留美科学家为主的学者以“科学救国”为目的组建起来的。中国科学社模仿英国皇家学会的模式,自发成立组织和积极开展关于科学普及的讨论和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科普活动。由政府和个人提供资助。其科普概念和理论呈现多元化现象。

  中国科学化运动,则以国民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为主,同样以“科学救国”为目的开展科学普及概念的讨论。

  但与科学社不同的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人员多来自政府当局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意识到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提出具体的纲领和目标,讨论的范围更为广泛和深入。其中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创造的科学。

  这早期的科学技术科普组织开创了中国科普的先河。在他们早期的讨论中不仅创立了“普及科学”、“科学的实用与普及”的术语,而且对科普的组织形式,运用媒体阐述科普理念和科学文化的观念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4年6月10日,中国科学社诞生于美国纽约市康奈尔大学。最初,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过探先、金邦正、章元善、杨铨九人创意成立科学社(Science Society)。他们认为:“鉴于祖国科学知识之缺乏,决意先从编辑科学杂志入手,以传播科学提倡实业为职志”《科学》杂志于1915年1月正式创刊,内容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以传播世界最新知识为帜志”。在传播的知识中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理论知识和科学发明、科学应用等实用知识。

  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科学》杂志曾经享誉世界。1915年,发明大王生在得知中国的《科学》创刊的信息后,曾发出“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的感慨。20世纪40年代中期,著名科技史家、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曾称许《科学》期刊为中国之主要科学期刊,并把它与美国的《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杂志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America)、B(Britain)、C(China)。

  任鸿隽重视科学的精神。他对科学精神总结了五个特征:一是崇实,二是贵确,三是察微,四是慎断,五是存疑。他还说,如果再加上不怕困难、不为利诱等品德,就更完备了。相比之下,中国学界却有四大弊病:一是材料偏而不全,二是研究虚而不实,三是方法疏而不精,四是结论乱而不秩。这还是就学问而言,“至于那些趋时应世的文字,于学问无关而于人心有害的,(就)更不消说了”。

  任鸿隽认为应该重视科学价值的传播。中国的社会过于追求利益,认为技术比科学更重要,因此,应该将技术放在第一位。任鸿隽把这种认识称为“为利而学”,而不是“为学而学”。这也是中国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如此可悲的状况,是中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的症结之所在。

  任鸿隽说:“一个理想中有教育的人,在智慧方面,至少的限度,必须对事理有正确的了解,对于行事有独立自信的精神。要养成这样的人格,第一的需要,是智识上的好奇心。有了智识上的好奇心,方能对于各种的问题或事务,加以独立的研究。研究所得的结果,才是我们信仰的根据。”因此他最反对以科学的名义向青少年灌输所谓信仰和理想。他认为这样会扼杀他们在智识上的好奇心,与欧洲中世纪宗教思想没有两样。

  竺可桢的科学普及思想在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1919年8月15日的科学社第四次年会上致辞“中国科学社的事业”指出:“20世纪文明为物质文明,欲立国于今之世界,非有科学知识不可”。

  他在1929年12月22日的《中国气象学会会刊》第5期《学会年会不可偏废之三事》一文中提到不可偏废之第三事:“推广专门智识。政府之学术机关,以限于职守,不能罗致多士,惟学会会员,无有限制,始足以济其穷。故尤当多开宣讲会,使专门智识普及于民众”。

  竺可桢还在《论不科学之害》一文中指出:“近世科学,好像一朵花,必得有良好的环境,才能繁殖,所谓良好环境就是民众头脑的科学化”。“民众头脑的科学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一,要养成社会民众科学的态度,第二,要社会民众能应用科学的方法。”“中国社会不科学的空气,实在太浓厚,要移风易俗,不是容易的事。”

  中国科学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学者为主成立“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以《科学的中国》(半月刊)刊物为表达思想观点的平台,有组织、有思想、有纲领、有计划的科学普及。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1932年11月在南京成立。1933年,《科学的中国》创刊,刊物以系统宣传科学化运动为宗旨。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章程的总则是“为研究及介绍世界科学之应用并根据科学原理阐扬中国固有文化以致力于中国社会之科学化。”

  科学化运动协会成立后,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推荐名人学者在中央广播无线电台对重要的科学问题发表演讲,在各地组建分会等方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国防、民俗、百姓生活等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协会组织者曾提出“以500万人受科学知识之直接宣传为最低要求”。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整体科学水平和民众科学素养不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运动发展并不尽如人意,1937年南京沦陷时会员仅约3000人,未能如组织者期望的那样真正推向社会。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其《科学的中国》创刊号的重要文章《中国科学化运动发起旨趣书》中阐明,成立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目的就是要集合起研究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人士,把科学知识“送到民间去,使它成为一般人民的共同智慧,更希冀这种知识撒播到民间之后,能够发生强烈的力量,来延续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关头的民族寿命,复兴我们日渐衰败的中华文化,这样,才大胆地向社会宣告开始我们的中华科学化运动的工作”。

  科学化的目标是:“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邹树文对科学化有一个简约化的解释:“以科学的方法整理我国固有的文化;以科学的知识充实我国现在的社会;以科学的精神创造我国未来的生命。”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将国防科普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的中国》第八期为“国防专号”。蒋介石为这期“国防专号”题词:“国防专号题词/可使知方/蒋中正”。何应钦的题词:“建威消萌/何应钦题”。

  中国科学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带有政府意志介入性质的科学普及运动。但是,科学化运动没有完全由政府思想垄断,组织活动由政府学者和研究单位学者独立进行。

  尽管“中国科学社”以科学研究为主,科学普及为辅,“中国科学社会化协会”以科学普及为主,但是,都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和文化需要科学元素的注入,从而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增加科学的价值观和精神。其中,许多学者的观点至今仍然令人回味和思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