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界出品】新书源流漫谈
建国后国家号召演员说新唱新,在几十年间说书艺人演出了大量新书新作,除一些经典小说深入人心之外,有一些新书来源现在已不为人知,本文就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说新书的发展,是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解放初期,文艺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停演了一些传统书目曲目,并号召演员们起来说新书,到1956年前后,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提出,大批传统书目陆续上演,这一时期舞台上呈现出一种新老并举的状态,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演出的节目就基本以新曲目为主。1961年前后,国家号召挖掘整理,大批传统书目再一次露演。直到1964年现代戏汇演之后,就完全是说新书了,直到1979年,刘兰芳的《岳飞传》播出,传统书目才再一次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之中。新旧书目变迁的大致脉络如此。
另外一点是,除了演员独有的作品之外,多数新书都是很多演员同时演出,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特长进行改编和加工处理的,以《红岩》为例,袁阔成、李鑫荃都有这部书的录音,各有特色,天津河西区的刘立福也说《红岩》,上世纪80年代还留下了实况的选回录音。多数新书,都有这个过程,单一演员演出的红色经典,还是不多见的。
这是新书很大的一个来源,早在建国前夕,1949年5月至7月,《人民日报》即连载了袁静、孔厥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所谓《新儿女英雄传》是相对于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所言),这部小说出现的时间很早,一经问世,很快便被说书演员改编成书,搬上曲艺舞台,如竹板书演员潘学勤1950年就在唐山说过此书(当时说过《新儿女英雄传》的演员很多,非只一人),与《新儿女英雄传》同时期出现的小说,被改编成说书脚本的还有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天津的评书演员姜存瑞就演过这部书。
由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在写作风格上受民间文学影响很大,因此这些小说在写作和改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一种作者和改编者(往往是说书人)相互补充,不断丰富的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和梁斌的《红旗谱》,在出版之后,被大批曲艺演员搬演,作者本人根据说书人的二度加工,又进一步丰富了原著,传为文坛佳话(其中《铁道游击队》在曲艺舞台上风行一时,天津的顾存德、张立川、邵增涛在汇演中还以三人评书的方式演过其中的片段《夜探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胆的创新了),根据小说改编说书脚本的形式在当时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那一时期出版的题材的小说,绝大多数都被搬上了曲艺舞台(以王田霞为例,她就说过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雪克《战斗的青春》、陈登科的《风雷》、周骥良的《我们在地下作战》这几部新书)。有的经过演员的不断加工,成为经典书目,如袁阔成的《烈火金刚》、李鑫荃《红岩》等,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在从前,也有曲艺艺人根据电影、戏剧改编成书的案例,如流传至今的《飞贼海棠红》就是民间说书艺人根据当时上演的电影改编而成的书目。说新书之后,这一形式成为一个常态现象,如艳桂荣的《闪闪的红星》即改编自同名的电影,李庆良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移植自吕剧《半边天》,这都是从电影,戏剧改编而来的代表节目。另外,说书艺人从电影,戏剧中借鉴了很多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吸收进说书艺术之中,这对于说书艺术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像袁阔成在这方面就树立了一个范例,他对新书的处理,在当时确实令同行和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得内外行的好评。
传统评书,一般都是中长篇书目,篇幅较长,在说新书过程中,随着形势的需要,出现了许多短篇的评书,这些书目的内容多为反特故事,经过说书艺人加工之后搬上舞台,那么当时的连环画和故事,成为这些短片评书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李庆良演出的反特故事《两块罗马牌手表》即改编自同名的连环画。
1963年,上海出现故事会这一形式,很快得到推广和普及,同年7月,《故事会》杂志创刊,从1963年到1966年,《故事会》上面的很多内容被曲艺演员们改编成曲艺节目搬上舞台,如王田霞的《母女会》、《海上擒敌》、《两个圆圈圈》均来自于此。天津红桥区曲艺团举行过雷锋专场,王杰专场、焦裕禄专场等等专场演出,其内容多来源于《故事会》上的先进人物故事改编而成。从1964年之后,故事会活动蔚然成风,是当时舞台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故事会》中的《插旗》一段,不但被改编成评书,还被改编成现代京剧《越海插旗》,可见当时流行的程度(1965年,袁阔成来天津演出《插旗》、《过客》,《插旗》来源于《故事会》杂志,而《过客》改编自张天民的短篇小说)
同时期,也有一些演员深入当地民间采访,结合材料编纂了一些新书目,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顾存德1958年上演的新书《梨园头》,内容即根据天津梨园头武工队的故事改编而成。再如陈凤云上演的《智取城防图》是她和作者王文玉根据解放天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曲艺作品,这类作品也很多,仅举二例。
改革开放后,由于娱乐方式的日益增多,说新书较之先前有所减少,但姜存瑞、刘立福、郝艳霞、艳桂荣、陈凤云等人都留下了新书的录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张孟良的小说《血溅津门》出版发行,由于是天津当地的实事,乡土气息浓郁,因此很受天津人的推崇,风靡一时,当时的实验曲艺团郝艳霞和陈凤云都改编过这部小说,其中的《智炸》、《大闹玉清池》等片段流传至今,仍常演不衰,这也是改革开放后说新书一个颇为成功的案例,其中经验,值得借鉴。
- 标签:曲艺杂谈小说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曲艺界出品】新书源流漫谈
建国后国家号召演员说新唱新,在几十年间说书艺人演出了大量新书新作,除一些经典小说深入人心之外,有一些新书来源现在已不为人知…
-
为什么很多老年男性朋友聚在一起都喜欢争论“天下大事”
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当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常常都是“天下大事”…
- 《新科学家》杂志公布年度12张最佳科学新闻图片
- 李治邦做客公益沙龙 主讲《天津曲艺杂谈》(图)
- 《新科学家》杂志预测2011年重大科学事件
- 激活曲艺生态 唱响中国故事
- 《新科学家》杂志:十件送入太空最特殊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