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围观”中国科学报

“围观”中国科学报

  和往常一样,2012年元旦上午,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坐在电脑前浏览当天的科学新闻,很快,令他惊讶的内容出现了。

  “版面增加了好多!”欧阳自远发现,此前每日8个版的报纸,在元旦当天竟然一口气出了100个版的特刊!

  2012年元月1日,《中国科学报》出版了整整100个版,以全新面貌登上中国科教界、新闻界的舞台。

  “时报用的时间稍长,13年。”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教授赵斌之所以对《中国科学报》的更名“耿耿于怀”,源于他对图书管理员的一场盛怒。在科学网的博客上,赵斌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大学时期,《中国科学报》是赵斌必读的报纸。他记得最后一次读,是在1998年暑假的某日,那天,他们实验室停电。2000年后他出国了。

  回国后的一天,赵斌突然心血来潮,想起了久违的《中国科学报》。但在学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室里来回找了几圈,没找到。学校怎么可能不订《中国科学报》?

  心有不甘的赵斌请图书管理员“转告你们的馆长,如果连《中国科学报》这样的报纸都不订的话,你们图书馆干脆也别办了!”盛怒之余,赵斌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他愤愤走开。

  赵斌上网查询才得知1999年《中国科学报》更名为《科学时报》。他再偷偷溜进图书馆,一看,《科学时报》,果然在。赵斌“躲得远远的,生怕被管理员认出”。

  险些擦身而过,赵斌希望复名后的这份报纸办得越来越好。他建议,《中国科学报》要突出科学性,不宜娱乐化。在报道手法上,要科普一些,让非同行的科学家也能看懂其他领域的进展。另外,要继续发扬对科技政策的报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在电话中和记者津津有味地谈起了“渤海粮仓”的进展。此前,本报对这项旨在构筑环渤海生态高值农业带的计划,进行了持续的跟踪报道。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喜欢阅读物理、工程、核能之类的报道。尽管还没看到元旦当天的报纸,看到电子版后,他觉得“版面编排得挺好”,并向本报提出希望:要把国内外有前景的科技内容及时报道出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表示,这份报纸“能及时报道国内科研进展,而且报道得蛮专业,能找到领域内权威性的专家来讲话”。他建议,《中国科学报》在权威、真实的基础上,多做一些排行榜、十大进展、发展趋势预测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很能吸引眼球。

  作为同行,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王宣民在微博上如此点评:复名后,《中国科学报》第一期出版百版,堪称送给读者的新年见面礼!而1月2日二、三版盘点与科学生活有关的《2011那些人,那些事儿》,精心制作精心点评,有深度,有特色,特别推荐。

  一位报人得知《中国科学报》在这么短的时间推出100个版,向报社表示:“你们很有底气。”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本报表示:《中国科学报》很给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科学报在线阅读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