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动态

科学新知|今日有哪些科技话题?

科学新知|今日有哪些科技话题?

  在小麦驯化过程中,人们曾因过度追求某些性状(如产量、面粉品质等)而“弄丢”了另一些重要基因。同时,育种过程中长期使用骨干亲本,多倍化和进化的“瓶颈”导致其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与A、B亚基因组相比,小麦D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尤其匮乏。为找回小麦D基因组里那些拥有优良性状的“美好记忆”,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纯鹏团队对小麦‘祖先物种’——节节麦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代表性节节麦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构建了节节麦基因组和表型组数据库,结合远缘杂交和快速渐渗方法,实现了节节麦99%以上遗传多样性向普通小麦的转移,创制了节节麦—小麦的人工合成八倍体和渐渗系库,为实现小麦D基因组“从头驯化”奠定了系统的方法学和遗传材料基础。相关研究已在《自然—植物》《遗传学报》等杂志发表。

  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兰州大学教授张旭和陈发虎院士在《自然》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南极海冰变化或是解决“全新世温度谜题”的关键。该评论文章是对2021年1月,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Bova博士等人在《自然》杂志刊发的论文观点提出的质疑。

  12月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期该校张斗国教授研究组研制出一种基于光学薄膜的平面型显微成像元件,用于被测样本的载玻片,可在常规的明场光学显微镜上实现暗场显微成像和全内反射成像,获取高对比度的光学显微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无需改变现有显微镜的主体光路架构,通过设计、制作合适的显微镜载玻片,就可以有效提升其成像对比度,拓展其成像功能。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教授表示,经研究团队鉴定,从海昏侯刘贺主墓粮库中提取的植物遗存种类为稻、粟、麻、甜瓜和梅。这为追溯西汉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反映当时的丧葬制度,以及墓主人的饮食偏好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

  这颗高温高密度行星上一年等于8小时▲ 白天,系外行星GJ 367b(艺术家绘图)非常热,它所含的铁几乎热到开始融化。图片来源:SPP 1992 Patricia Klein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迄今为止最小的、以金属为主的行星—— 一个富含铁的世界,距离地球31光年,每8小时绕其恒星旋转一次。这颗行星被称为GJ 367b,体积是地球的四分之三,但密度要大得多。它更像水星,主要由铁组成,其恒星炽热的辐射使它非常热。GJ 367b白天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几乎热到铁开始融化。

  GJ 367b是太阳系以外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其组成的最小的行星,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天文学家Kristine Lam说,她和同事在12月2日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报道了这一发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