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全市GDP的30%以上、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八成,以及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2022年1月—4月,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技术收入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同比增长10%以上……
习总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宣布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五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市加快在市级层面研究推进《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落地实施。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缴纳、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落实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关村示范区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组织开展中关村“火花”系列等对接路演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对接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提高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发布实施中关村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其中支持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税收优惠等多项内容,旨在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振市场信心。
强化一区多园统筹联动工作,印发《中关村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构建“241X”高精尖产业体系,明确了各分园、各组团的主导产业方向;发布实施《中关村示范区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明确各分园三年提升思路,每年制定实施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指标三个清单,定期开展监测评价;出台特色产业园建设指导意见。
五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坚持“四个面向”,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落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4600.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总收入)达5.5%;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3万件,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3.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8189件;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4件。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发布标准1.5万项,其中国际标准605项。
2022年1—4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1252.6亿元,170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5.2%,近三成企业超20%;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企业的80%,新技术新产品持续取得突破。
在前沿技术领域,中关村示范区涌现出多个“全球首个”: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国际首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全球首款双载体13价肺炎疫苗等。这些重大成果彰显了中关村示范区的深厚创新底蕴。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关村示范区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包括国内首款通用CPU、全球首个FPD—EDA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
“科技抗疫”凸显了中关村力量,在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检测、抗体与疫苗研发、治疗药物研发、无接触诊疗等方面,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力量快速响应,研制生产了一批“科技抗疫”重磅产品……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公品”,呼吸机、CT机、新冠肺炎诊断试剂、测温设备等一大批硬核科技产品不仅支撑国内“抗疫”,而且驰援海外,助力全球科技“战疫”。
五年来,中关村示范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打造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
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首次突破8万亿元,达8.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2.3%;出口总额3893.8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6.9%。面对疫情起伏反复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双重考验,示范区发展保持稳健前行,2021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6.8%,增速领先全国高新区整体水平(12%左右)。2022年1—4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4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超过50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作用凸显,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约4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医药健康产业在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带动下增势强劲,2021年产业规模5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约一倍。
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亮点纷呈,先进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福田康明斯、三一重工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成为世界级行业标杆,树根互联、梅卡曼德等7家企业入选“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50强”。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收入约2.5万亿元,涌现出金融科技、无人驾驶、智慧物流、新零售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型显示屏、超高清云转播平台、机器人、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助力“科技冬奥”,示范应用于场馆建设、赛事保障、观赛体验等冬奥场景。
五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着力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每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连续五年达2.5万家以上,涌现了一批硬核头部企业。
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000余家,合并报表收入超千亿元的上市企业15家以上。
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增多。10家企业入选财富“2021年世界500强”,7家企业入选Brand Finance“2021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32家企业入选福布斯“2021年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
高价值高成长企业持续壮大。截至202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其中47家为2021年新晋独角兽企业,4家为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截至2022年5月30日,中关村示范区上市企业总数达465家(境内外两地上市不重复计算),总市值合计9.2万亿元。2022年以来,示范区新增上市企业9家,首发募集资金合计149.7亿元。
科技新锐企业持续涌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纳米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本助力强的优质初创企业,硬科技属性更加彰显。
作为我国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之一,中关村示范区坚持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服务迭代升级,着力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国际化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拥有200多家创业孵化机构,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8个,集聚了近600家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中关村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等创业生态圈优化升级,市场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稳步推进,聚集外籍从业人员近万人、海归人才5万多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首次超六成,占比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风险投资高度活跃,集聚股权投资机构约1800家,股权投资案例与金额占全国约1/3。
中关村示范区紧抓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机遇,以全球视野谋划中关村国际化发展布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创新合作。
2021年,中关村论坛规格全面升级,成为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在海外设立了17个分会场,吸引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嘉宾参与。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硅谷、伦敦等地设立了19个海外联络处,上市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中关村示范区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联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21年底,示范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32家,有142家科技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27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 标签:全球最新科技动态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科技日报】从“理工男”到创新社区创始人
非凡十年,辽宁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把准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
科技日报:出新招 引人才 江苏宜兴打造创新之城
近日,2022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启动,该市发布了“‘科创宜兴’建设‘331’行动计划”“‘宜荟才·兴未来’幸福车行动计划”“宜…
- 跨年晚会背景素材被指侵权
- 动态背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 双12易拉宝红色背景素材
- 科技日报:“精明”的美芯片法案打错了算盘
- GIF简史:观察互联网的一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