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混合与分离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植物的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
能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目前电脑的硬盘可以分为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华为终端云服务是由华为公司为各位终端用户提供围绕数据、应用、出行等场景数字生活体验功能和服务的总称。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挂图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件出示:小朋友浇树的图片
师: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
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根(板书)
(二)新授
1.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让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
(3)交流总结:
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构成的。
2.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
(1)课件出示:
苹果树、桃树、向日葵等,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交流并总结。
3.观察植物的根,找一找它们的特点
(1)观察几种不同植物的根
(2)分组活动
(3)直根系、须根系和变态根。
4.根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
(1)动画播放狂风吹大树的画面。
(2)小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1.植物的根
植物的身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根:直根、须根、变态根
教学反思:教学时采用复习导入的,让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根部,了解根的种类和作用,从教学情况看,教学效果较好。
2.植物的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做茎的运输水分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三、教学难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准备
课件、枝条(柳树)、红墨水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课件展示人们向庄稼概况浇水的画面,师:根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二)新授:
1.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有什么发现?
(1)观察常见植物的茎
(2)思考:它们哪部分是茎?(提示:茎上长什么)
2.认识变态茎
(1)出示洋葱,马铃薯,姜,藕等。
(2)认识变态茎的特点。
3.茎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1)茎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与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
(4)记录、观察、结论。
4.拓展活动
5.查阅资料,了解树上的瘤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3.植物的茎
变态茎:洋葱、莲藕
作用:运输水分,支撑植物的身体。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根吸收水分是通过植物的哪个部分到达身体各处的,来导入新课,其目的是延伸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生成新的问题,增加知识的连贯性。从教学效果看,教学效果良好。
3.叶的蒸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会做叶蒸腾作用的实验。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会做叶蒸腾作用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课件、塑料袋、盆花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走进树林时,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此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二)新授
1.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的?
(1)学生猜想
(2)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3)认识地的气孔。
(4)小结:植物叶的表面有气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是叶的蒸腾作用。
2.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小组内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叶的蒸腾作用不仅能降低自身的温度,还能促进植物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还能使空气变得凉爽、湿润。
3.拓展活动
思考: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
板书设计:
3.叶的蒸腾作用
叶的表面有气孔
叶的蒸腾作用:降低植物自身温度,促进自身吸收水分养分
教后反思:
教学时,从生活现象提出问题:炎炎夏日,走进树林会感觉空气清新湿润,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此实验做得比较成功,教学效果较好。
4.植物的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样。
2.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不乱采摘植物的花朵。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三、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四、教学准备
桃花模型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展示:多种植物的花,师: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植物的花。
(二)新授
1.认识花的构造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花的名称,试着说说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
(2)出示桃花的模型,指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结构特点。
(3)指导学生解剖桃花
(4)学生交流汇报。
(5)师总结:桃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在一朵花中,这四部分齐全的叫完全花,缺少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
2.花的各部分作用
(1)出示百合花、桃花等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3)学生交流、汇报。
(4)课件出示蜜蜂、蜂鸟给花传粉,玉米花随风飘摇的图片。
(5)小结:有些植物依靠昆虫传播花粉,有些植物依靠风传播花粉。
3.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三)板书设计
3.植物的花
花萼、花冠
完全花
雄蕊、雌蕊
教学反思:
教学中展示多种植物的花,意在提示学生在欣赏美丽花朵的同时,多提出一些科学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参与度较高,而且实验效果较好,如果让学生试着制作解剖花的标本就好了,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植物的果实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由种子和果皮组成,植物果实的特征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2.逐渐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细致认真地观察果实并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能主动探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果实,师:同学们知道这些果实的名称吗?这节课这们来认识植物的果实。
(二)新授
1.观察果实,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己交流自己知道的各种果实的名称,试着说出它们的组成。
(2)课件出示甜瓜、桃子等,指导学生观察。
(3)指导学生观察解剖的桃、西红柿等。
(4)学生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植物的果实大多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果实的哪些特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1)课件出示:苍耳、蒲公英等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并思考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
(2)学生交流、汇报。
(3)总结:果实的特征有利于自身种子的传播。
(三)拓展活动
观察某一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植物的果实
果实:果皮和种子组成。
教学反思:让学生认识多种果实,意在引领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花和果实建立联系,思考果实的特点,并试着分析、归纳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从教学情况看,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6.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能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四、教学准备
课件、木块、水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会画简笔画吗?能不能试着把木块、石块、水画出来?
(二)新授:
1.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出示木块、石块、牛奶、墨水、水、空气(空瓶)
(2)观察这些物体,找出它们的特点,再把它们分类。
(3)分组探究
(4)学生交流
(5)师生共同总结:像水、牛奶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像石头、木块这样的属于固体;像空气这样的属于气体。
2.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状
(1)木块、牛奶、空气,它们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观察
(3)学生交流汇报。
(4)师共同总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但水、空气的形状容易发生变化,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3.拓展活动
了解生活中人们是如何确定墙上的两个点,是在一个水平面的?
(三)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气体
教学反思:教学时,通过实物对比,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
2.能对液体、固体占据窨大小是否是固定的,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固体、液体都占据空间,都有确定的质量。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水、木块、石子、天平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个烧杯:装满水,向水中放入小石子。师:如果不断放入,会发生什么现象?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板书)
(二)新授:
1.液体占据空间
(1)向杯子中倒水,装满了还能装吗?
(2)布置实验:两个相同的杯子,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向另一个空着的杯子中,另一个杯子能装满吗?
(3)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液体会占据空间。
2.固体占据空间
(1)出示两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水,另一个放进一个小石块。
(2)把满杯水倒向另一个有石块的杯子中,有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固体、液体都会占据空间。
3.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液体有确定的质量。
(1)引导学生测量小石头、橡皮、木块等物体的质量,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2)分组活动
(3)交流测量结果
(4)总结: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
(5)测量牛奶、果汁等液体的质量。
(6)研讨测量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
液体有确定的质量。
4.拓展活动
取一块冰,比较融化前后质量是否有变化。
(三)板书设计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固体
都占据空间,都有确定的质量。
液体
教后反思:
以实验活动导课,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到水和螺丝都占据空间,从而让学生明白液体和固体都占据空间,固体和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教学效果较好。
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确定的质量等探究实验。
三、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天平、气球、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固体、液体都有体积和质量,那么气体是不是也有体积和质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空气占据空间
(1)向锥形瓶内倒水,有什么发现?水容易进去吗?
(2)学生讨论。
(3)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引导学生思考,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下,怎样使水能很快进去?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
(8)师总结:瓶内有空气存在,如果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这说明了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2.空气的体积可以改变吗?
(1)给注射器装上空气,研究空气的体积是否可以改变。
(2)学生探究。
(3)总结:
空气没有确定的体积。
3.空气有确定的质量吗?
(1)空气有质量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结果
(4)师小结: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4.拓展活动。
了解空气炮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空气炮。
(三)板书设计
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
9.影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能被物体阻挡。
2.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影子的认识,让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
(二)新授:
1.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提问:同学们观察过哪些生活中出现的影子?
(2)学生自由发言
(3)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影子的原理?
(4)总结:影子无处不在。
2.物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影子
师: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出影子?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师: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呢?
演示实验:打开手电,移开橡皮。师:能观察到影子吗?
小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3.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思考使影子发生改变的方法。
学生交流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对比实验。
4.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的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三)板书设计
9.影子
有光
影子产生的条件
有不透明的物体
教学反思:
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影子,唤醒已有生活经验,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出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
10.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了解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共同玩手影游戏,引出观察活动。
(二)新授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思考户外观察活动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带领学生去户外观察活动、测量、记录。
(3)学生交流、汇报。
(4)引学生总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提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观察物体影子的规律。
(3)小结。
3.拓展活动
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
(三)板书设计
10.太阳和影子
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
中午影子比较短。
教学反思:
通过户外观察实验,引导探究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会分析、比较数据,得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较好。
11.日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
2.了解到日晷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三、教学难点
在教师指导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主动探究。
四、教学准备
日晷模型、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有关太阳计时的工具资料。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利用太阳确定时间的实例。
(二)新授
1.认识日晷
(1)带领学生观察日晷
(2)了解日晷的构造
(3)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日晷。
2.做日晷模型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日晷。
(2)小组合作制作。
(3)在校园中摆放日晷,调整好角度
3.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11.日晷
计时工具
日晷
底座、晷面、晷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各部分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晷的相关知识,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很好。
12.怎样加快溶解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2.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几种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热水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往汤里加盐后,人们往往用勺子搅拌一下,为什么呢?生:……,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板书)
(二)新授:
1.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猜想
(2)让小组设计方案
(3)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师小结:
2.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制订比赛规则
(3)分组活动
(4)师总结:
3.拓展活动
找一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12.怎样加快溶解
热水常温水
搅拌快 慢 不搅拌
研碎不研碎
教学反思:
教学时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了解到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教学效果较好。
13.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量,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三、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教学准备
烧杯、小苏打、食盐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溶解了师: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新授
1.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起溶解吗?
(1)引导学生猜测是否一直溶解。
(2)讨论实验步骤。
(3)方法指导。
(4)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5)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在50ml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称取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
(2)讨论实验方案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
(4)猜测结果并说出理由。
(5)学生设计方案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8)总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3.拓展活动:
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
(三)板书设计
13.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教学反思: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食盐在水中能溶解这一常见生活现象入手,然后经历一个完整的对实验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学生积极性较高,从教学效果看,教学效果较好。
14.把它们分离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植被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的物体,如分离沙子和白糖、铁屑和木屑。
2.在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探究兴趣。
滚筒洗衣机的门具有安全锁功能,如果通电,不能打开洗衣机盖,所以当滚筒洗衣机门不能打开时,最好关闭总电源,然后尝试打开。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使用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沙子、白糖、木屑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米中混进了沙子,怎样将它们分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1.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1)师生共同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2)交流方法。
(3)设计方案
(4)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因此可以用磁铁把铁屑分离出来。
2.分离沙子和白糖。
(1)出示沙子和白糖,提问:如果不小心把它们混在一起,如何进行分离?
(2)小组讨论
(3)学生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6)师总结:白糖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沙子不溶于水,可以把它们倒入水中,先静置一段时间,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给糖水加热,把水蒸发掉,就得到了白糖。
教后反思:利用问题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找出分离它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结果也很理想,教学效果较好。
15.浮和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2.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教学准备
木块、水槽、水、铁块、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展示小船浮在水面上的画面,人套上救生圈浮在水面上的图片。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浮与沉(板书)
(二)新授:
1.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猜测气球、乒乓球、木块、螺丝钉等物体在水中浮沉情况,并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汇报交流
(4)让学生反复用手轻轻按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感受水的力量。
(5)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
(1)学生猜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结果
(5)师生总结:在水中的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综上所述在无论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3.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实例。
4.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
(三)板书设计
15.浮和沉
浮力:在水中竖直向上托起的力。
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反思:
利用问题导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猜测,学生实验较成功,而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16.弹簧里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有弹力,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
2.让学生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而这个力就是弹力。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弹力,结合生活经验,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制作与弹力有关的物体。
四、教学准备
弹簧、竹片、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展示弹簧玩具图片,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有弹簧,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簧里的学问(板书)
(二)新授
1.玩一玩有什么发现?
(1)展示拉力器
(2)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探究这几种弹性物体。
用手拉拉力器,其长度有什么变化?
手有什么感觉?
松手后,拉力器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感觉得出结论。
(4)总结:什么是弹力
2.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弹力。
(1)出示图片:运动员撑杆跳,橡皮筋头绳等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弹簧称,让学生观察它是如何利用弹力的。
(4)学生汇报交流。
3.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
(1)出示棉花、海绵、塑料泡沫、鸡蛋。
(2)分组活动
(3)评价总结
4.拓展活动
制作一个弹力玩具。
(三)板书设计
14.弹簧里的学问
弹力: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
教学反思: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导课,直接点明本课探究的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玩带弹性的物体时发生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15.鞋底花纹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找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师:你观察过鞋底的花纹吗?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鞋底花纹的启示。(板书设计)
(二)新授
1.玩一玩推拉游戏,有什么发现?
(1)感受摩擦力
(2)选一名学生同学蹲在地上,不用很费力就能拉动他。
(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选择伙伴,并说明选择原因。
小结: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在物体和地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像这样的力就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学生汇报。
(4)设计实验方案。
(5)师演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7)师巡视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
在水平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师:不同的鞋底为什么有不同的花纹?冬天的汽车轮胎为什么有时会打滑?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摩擦力有积极的一面,如防滑时会加大摩擦力,鞋底之所以设计成不同的花纹,操场设计成塑胶跑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为了增加摩擦力;摩擦力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机器运转时会增加机器的磨损。假如没有摩擦力,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拓展活动
了解雪天路面结冰时,人们是怎样防滑的?
(三)板书设计
17.鞋底花纹的启示
摩擦力:物体和接触面之间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重
教学反思:
摩擦力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陌生,本课从学生所熟知的鞋底花纹入手,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猜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18.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3.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三、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科学的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四、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水的图片,地球上的水有很多,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的水(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说一说家乡的河流和湖泊。
(1)讨论、交流家乡的河流和湖泊的资料。
(2)出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促进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认知。
2.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1)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对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
(2)出示定义: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体。湖泊是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聚起来的水。
(3)河流、湖泊属于水体。
3.陆地上有哪些水体。
(1)你们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水体?
(2)学生交流。
(3)学生汇报。
师总结: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
4.认识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及海陆分布情况。
(1)认识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
(2)让学生观察地球仪。
(3)学生讨论
(4)学生汇报
师总结: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等。海洋是地球表面一体的海和洋的统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
5.了解水是生命之源。
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识。
6.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让学生观察图片,明白地球上可供人使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7.如何节约用水。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可以节约的好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
8.拓展活动
做份电子报,当个节约用水的宣传员。
(三)板书设计
18.地球上的水
江、河、湖
水的集合体→水体冰川、积雪
水库、池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应该分为两个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改进。教学时从认识家乡的小河开始,给本课设置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由于展示的图片很多,准备的很充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教学效果看很好。
19.水蒸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流动等。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中的水蒸发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水蒸气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在老师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加快蒸发速度的方法有很多。
四、教学准备烧杯、水、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大雨过后马路上的情境,图片中的马路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太阳一晒水就没有了,水到哪儿去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蒸发(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水到哪里去了?
(1)出示图片,思考:图中的衣服为什么会变干?图的海水为什么会变成盐,这里面的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总结: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夏天,刚从游泳池出来,为什么会感觉到凉?
(1)提问:我们从游泳池中出来时往往会感觉到凉,这是为什么?
(2)学生提出假设。
(3)小组内讨论。
(4)提出实验方案。
(5)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
(7)师生总结: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3.怎样让水蒸发得更快?
(1)学生分组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小结: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等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一些。
4.拓展活动。
了解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三)板书设计
19.水蒸发
水蒸气:无色、无味、透明。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提出猜想,再通过直观,感受和实验探究得出数据,认识到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教学安排较为合理,教学效果较好。
20.水沸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达到100℃时会沸腾。
2.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沸腾。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瓶、水、铁架台、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烧过开水吗?你们认为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
(二)新授
1.给水加热,有什么现象?
(1)引导学生猜想
同学们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还会升高吗?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强调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2.指导绘制折线图。
出示63页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小结:沸腾: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3.拓展活动
在高山的山顶和山底烧水,水沸腾时所需的温度一样吗?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三)板书设计
20.沸腾
沸腾→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
教学反思:烧开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但对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温度多高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21.水蒸气 凝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凝结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三、教学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水、试管、玻璃片、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展示情景:叶子上的小水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平均主义从哪里来。
(二)新授
1.小水平均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1)展示图片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小水珠。
(3)对着镜子哈气,猜想小气珠的成因。
(4)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测:找出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上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小水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是一种凝结现象。
2.找一找生活中凝结现象。
(1)馒头出锅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碗里倒入热水,看到了什么?
(3)水壶里的水烧开时,看到了什么?
(4)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3.拓展活动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的视线。怎样防止小水珠出现?查阅资料,说说你的办法。
(三)板书设计
21.水蒸气 凝结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22.水的三种状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冰、水、小蒸气在形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2.能从具体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三、教学准备
水、烧杯、图片、课件等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展示:冰山、水、下雨、下雪等场景,同学们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现象?这节课我继续研究有关水的问题→水的三种状态(板书)
(二)新授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成冰?
(1)指导学生制作冰并观察、记录水结冰时的温度。
(2)了解水结冰时体积怎样?
(3)学生设计实验
(4)教师总结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2.水在自然界中有几种状态?它们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1)举例说出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几种状态。
(2)出示水、冰实物,让学生观察。
(3)加热一杯水,观察水蒸气。
(4)师生共同总结: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3.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交流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交流水的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学生讨论
(4)师总结。
4.拓展活动
找一找自然状态下有哪些固态的水。
(三)板书设计
22.水的三种状态
固态
水液态
气态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了解了水蒸发、水沸腾、水凝结现象的基础上,对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研究,教学效果较好。
23.量筒
一、教学目标
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
二、教学重点
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三、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里有几杯水,如何知道哪种水杯里的水多,哪杯水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量筒
(1)引导学生观察量筒
(2)介绍量筒的功能及包含的信息。
(3)介绍液体体积单位。
2.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1)引导学生学会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2)学生分组操作。
(3)师总结:选用合适量程的量筒,将量筒微微倾斜,瓶口紧挨量筒口,让水缓缓流入量筒内;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让学生用上述方法,量取70ml的液体。
(5)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6)师生评价。
3.拓展与创新
(1)制作简易的量筒:学生讨论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2)认识更多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三)板书设计
23.量筒
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单位:毫升,用ml表示。
教学反思:教学时先让学生认识量筒的重要标识,目的是让学生对量筒的整体构造及部分功能进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教学学生制作简易量筒的环节,让放手大胆让学生进行尝试,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4.天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
2.让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
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的仪器。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天平,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枚鸡蛋,如何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仪器——天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天平
(1)出示一架天平,让学生观察一下,
(2)学生自主了解天平各部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4)师总结: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质量的常用单位有克、千克、吨等。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
2.怎样使用天平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师讲授:
(1)水平放置天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左盘放要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砝码用镊子夹取,夹取时先大后小。再拨动游码,使指针再次指向分度盘中央。
(3)先读取砝码质量,再读取游码的刻度值,两者相加就是物体的质量。
3.指导学生用上述方法称一枚鸡蛋的质量。
(1)学生讨论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师总结。
4.拓展与创新
认识更多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三)板书设计
24天平
天平:托盘、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平衡螺母、砝码
单位:一般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天平图片,根据标注将天平各部分的特征认识清楚。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天平,所以对天平各部分的名称不熟悉,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一定的难度,应多多训练。
25.沙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
2.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的工具。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了解沙漏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沙漏。
四、教学准备
果冻盒、细沙、锥子、胶水、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对沙漏有直观的感受,师:今天我就来认识一种仪器——沙漏。(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沙漏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沙漏的各个部分。
(2)上面的沙流到下面,需要多长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
(4)总结 :沙漏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
2.制作沙漏
(1)将两个果冻盒的底部粘在一起。
(2)在果冻盒底部打孔。
(3)将下面果冻盒的口封住,将细沙倒入。
(4)封住上面果冻盒的口,将沙漏正立。
3.测试沙漏。
(1)如果沙子流得太快了,要调整。
(2)试一试自己制作的沙漏,当沙子流完时,用时多少?
师总结。
3.改进沙漏,让自己的沙漏计时1分钟。
(1)如果不到1分钟,说明沙子流得太快,应该怎么办?
(2)如果超过了1分钟,说明沙子流得太慢了,应该怎么办?
(3)用沙漏当计时器,测量谁跳绳的速度快。
4.拓展与创新
做个创意沙漏。进行丰富的想象,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沙漏。
(三)板书设计
沙漏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
教学反思:教学时,通过认识、制作测试改进这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沙漏和秒表之间建立起思维联系,学生对制作沙漏兴趣比较高,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准备的材料有些过少,今后在教学时,应注意改进。
26面团长大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馒头是一种发酵食品。
2.能从发面的过程中,了解酵母的作用及发酵产品。
3.感受到发酵对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点
知道馒头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是一种发酵食品。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会制作馒头,能从发面的过程中,了解酵母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馒头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研究面团长大了(板书设计)
(二)新授
1.认识馒头
(1)引导学生对馒头的制作过程进行观察。
(2)观察馒头的外部和内部构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长的制作馒头的过程。
(4)师总结:馒头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制作馒头时,需要发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馒头的制作过程。
2.我们也来做馒头。
(1)首先选用小麦粉适量,放入面盆中。
(2)加入少量酵母粉,把面与酵母粉拌匀。
(3)加入适量的水,把面和成面团。
(4)放置一段时间,观察面团的大小及其内部的变化。
(5)等面团长大了,我们可以揉馒头了。
(6)放在蒸笼上蒸,蒸熟后就成馒头了。
师解释酵母的作用:当面团加入酵母后,酵母就会吸收面团中的养分生长繁殖,并产生气体,使面团膨大、松软,呈现蜂窝状。因此说馒头是一种发酵食品。
3.拓展与创新
了解更多的发酵产品,如面包、酸奶、豆腐乳、食醋、红茶等。
(三)板书设计
26.面团长大了
馒头是一种发酵食品。
教学反思:教学时先展示将酵母倒入面粉、和面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做馒头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对做馒头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教学效果较好。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制作过程,应大胆放开让学生自主去做,这样效果会更好。
洗衣机出现e11故障的提示,一般是指洗衣机进水出现了异常。洗衣机进水超时解决方法有哪些,检查进水口处的过滤网是否被活塞物堵塞,导致通电后无法正常复位,此时要更换进水阀才可以,保证水流畅通。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混合与分离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科学新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教案 8.石头上的植物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偷电贼就是超龄电器。就像食品有安全保质期一样,家用电…
- 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杂志官网)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
- 走访12家前沿科技公司他们透露了关于技术、商业模式、人性和管理的秘密
- 中国七大科技前沿领域十四五发展全景前瞻
- 还在用静态壁纸的话就OUT啦!MIUI 12同款3D动态壁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