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动态

2023·新青年·新思考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外交10位青年学者新年之际热

2023·新青年·新思考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外交10位青年学者新年之际热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新的一年,我们期盼新的气象,期待新的开始。

  在历史以及当下的大变局中,科技创新都被视为最有可能破局的一种解决方案,因此也被各方寄予厚望。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们邀请研究科技创新的青年学者,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论他们对于新一年科技创新的思考——我们希望新青年的新年新思考,能够为我们可以期待的2023年,增添思想研究的力量、贡献战略咨询的智慧。

  本期“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题,我们特别邀请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贵超主持。期待引发更多思考,也欢迎更多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目标。这要求我们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更高的起点、更全球化的视野,推动和谋划科技创新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形势下,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科技外交工作,不仅对于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而且对于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国内科技创新和国际关系领域著名智库、科研机构中对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外交具有深入研究的青年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全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创新生态”关键在于“开放”。要营造这样的生态环境:在其中,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知识(包括思想)等,能够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尽可能无障碍、低成本地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率、最大可能地产生创新成果。这里的“开放”,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在一国或区域内部,创新资源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既包括企业、高校、院所、中介组织,也包括政府及公众个体)间自由流动配置;

  当前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效能竞争。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关键在于如何尽可能打破各类不利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配置的制度障碍;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最大程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题中之义。如何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打破制度束缚,尽可能扩大创新资源对外开放与自由流动配置的范围和深度,是科技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方兴未艾的“开放科学”有望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值得高度关注。

  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对我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至关重要。但须清醒认识到,科技开放的压力与动力天然不足。

  一方面,与经济开放相比,科技开放缺乏外部压力。一般的经济开放,有庞大的外部受益群体(如外国企业、利益集团)。这些群体由于有巨大经济利益牵涉其中,会积极地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东道国施加开放压力,并不断对具体的政策设计提出反馈意见。而科技开放的外部受益群体规模较小,利益不显著。国外科研人员可能获得一些科研利益,但这种利益高度不确定,难以构建利益群体,无法发挥影响力。因此,科技开放基本不会面临外部压力,也缺乏改进政策的反馈信息。

  另一方面,与科技合作相比,科技开放缺乏内部动力。国际科技合作的对象是明确的、限定的。参与方达成合作的本质是利益互换。例如,共同投入科技资源,或者提供互惠待遇。这种方式较容易获得国内支持,上的可行性较高。而科技开放的对象往往不明确、不限定。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单边政策。不仅没有可以向国内置换的资源,还会为国内主体引入竞争者。因而较不容易获得国内支持,上的可行性低于科技合作。

  应加强顶层推动,对科技开放的关键环节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阶段目标,同时以“增量”开放逐步带动“存量”开放,以过渡的方式争取国内相关主体的支持,弥补科技开放的压力与动力机制缺陷。

  2023年,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外交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致力于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不断扩大和平发展“朋友圈”,携手的有志之士、科技同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造福人类社会。围绕党的二十大制定的目标任务,全力服务保障元首外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维护党中央对外事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夯实自信自立之基,高举开放创新大旗。

  一是创新自信,在科技领域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把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从党情国情出发,联合更多朋友,直面人类未来,研判科技社会风险,攻克全球共性难题。

  二是独立自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赢得更多国际同行赞许和原始创新认可,农业、健康、能源、信息等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可控,知识产权互惠共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开放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不断加强科技群团作用,营造制度宽松、生活轻松、精神放松的创新氛围,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问出身、不唯成败,让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贡献的中外人士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

  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不断加速前行,与之相应的安全困境也随之而来。加强全球国际治理合作,成为决定新兴技术能否克服安全困境,加快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治理工作,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治理体系。如何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参与国际治理合作,贡献中国方案不仅对于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加速新兴技术的全球发展。

  今后,全球新兴技术的国际治理将会进一步开展,无论是以联合国、G20、APEC为代表的多边治理体系,还是以IEEE,ISO为代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都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治理。这需要中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以更加主动积极精神来参与到这些治理进程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参与规则制定。在新兴技术的国际规则、标准、法律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值得期待。相信“中国方案”一定会有助于全球新兴技术治理规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困境,并且极大推动新兴技术在全球层面的发展。

  习总指出“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新时期应注重不断健全国际科技合作评估体系,支撑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一是坚持证据驱动。围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兼具科技创新和国际关系要素的监测评估、统计调查制度,通过持续开展年度监测、专题评估和绩效评估,加快推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所需的制度、规则、规制、标准的落实落地,不断提升科技、经济、产业、人才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研究制约开放创新生态构建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评估结论推动解决国际合作遇到的堵点难题,努力打破制约人才、资金、设备、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障碍,持续营造国际化的科研环境。

  三是坚持全球视野。注重评估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视角。深入研究度、多源化的开放创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国际可比、科学可信、公平客观的“国际开放创新指数(International Open Innovation Index,OPIN)”,向全球彰显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态度和成效的同时,发现差距与不足,倒逼科技创新的制度型开放。

  未来,科技评估必将在拓宽科技创新合作渠道网络、畅通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外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科技人文交流是国家科技外交及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严重影响了国际合作,给科技人文交流带来重重阻碍,但国际科技界对开放、信任、合作的需求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度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路径。

  一是发展与安全相结合,既要广泛加强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也注意维护自身的科技安全;

  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共同挑战领域拓展交流合作渠道;

  三是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完善顶层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协会学会和企业等民间机构的作用,加强科技智库研究互动,全面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必须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和跃升的生产力水平,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重构国际竞争力新基础。国际科技合作并不妨碍自主创新,但如果合作以简单引进为目的、或者依赖对方提供解决方案,便会失去独立性,形成路径依赖。只有在合作中拥有较强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才能掌握应有的自主性。因此,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性的关键,是要改变过去的“拿来主义”路径依赖,构建新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创新主体通过国际合作有效配置全球科技资源。政府作为创新生态的创建者和调控者,贡献最高效的政策和管理,全球大学及科研院所贡献最前沿的知识、科技成果,企业为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发支持、产业化服务,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则通过资本和专业服务提供相应的支撑。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当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从国际环境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大国战略博弈日益激烈,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国家科技联盟”,企图挤压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与交流空间。但创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科技开放合作是人心所向。从国内环境看,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新时期,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总外交思想和和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双轮驱动作用,以质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空间;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强化科技对外传播能力,主动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

  近年来,科技风险成为经济风险的重要来源。部分发达国家实施的长臂管辖,鼓吹科技泛化,已经并将更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各类创新主体“走出去”和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引进来”的渠道将全面收窄。国际科研合作中,“研究安全审查”的绳索势必越捆越紧,战略产业领域所面临的供应链和创新链国际协作的障碍将越来越多。在新一轮国际科技合作中,应筑牢科技安全的底线思维,构建更开放的创新生态,对冲部分逆潮流而动的地区所带来的全球化科技风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大对全球共同科学问题国际联合研究的投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贡献力量。利用广袤市场优势,开辟发展新赛道,为全球一流技术成果来华实现价值提供机会。面向全球推广包容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向善。

  习总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长期以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我国全面谋划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一直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新时期,国际形势发生复杂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限制,我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遭受挑战和不确定性。面向未来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性十年,我国需要继续坚定地与各国和国际社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并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消除合作壁垒和障碍。建议创造必要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持续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与国外机构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积极参与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提升相关项目的影响力,吸引海外科学家使用我国设施开展研究,共同解决世界科学技术难题;组织设立面向国际的科技专项资金,资助国内外优秀人才瞄准全球性挑战和科学前沿进行合作研究,并以此提升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科技组织,宣传和解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和政策,增进各国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解和与我国开展科技合作的信心。

  三思派2023新年的新青年新思考系列近期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欢迎在文末直接点击评论,也欢迎对本系列提出意见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