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洗牌已成定局未来5到10年的5大发展趋势
全球建筑业界已普通认同BlM是未来趋势,还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性的。BIM技术的普及成熟,其对建筑业变革产生的影响将超越计算机当前对建筑业的影响。
目前BIM软件之间数据信息交互还不够畅通,无形中给应用的企业增加了重复劳动,提高了使用成本。当前设计施工两大极端BIM数据对接已有较好的成果。要推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数据的打通,更多的需要寄希望于BIM软件厂商之间的合作以及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随着应用的广泛,市场会自然根据主流BIM软件厂商应用的数据标准来形成社会的事实标准。最后通过国家层面以事实标准为基础,通盘考虑,在此基础上深化和完善,最后形成国家标准,类似于国外IFC标准。
大土木工程专业类别众多,从房建、厂房、市政到钢结构、精装、地铁、铁路、码头、化工等,十分庞杂,专业区别十分巨大,建模技术要求不同。不同的工程专业的工艺流程,管理体系也十分庞大,各专业要真正用好BIM技术,需要自己的专业BIM系统。各专业都拥有专业化非常强的BIM技术系统将是一个发展方向,与专业需求、规范,甚至是本地化深度结合,做出用户体验最好、投入产生最高的专业BIM技术体系。
对于BlM来说,与物联网的结合,可以为建筑物内部各类智能机电设备提供空间定位,建筑物内部各类智能机电设备在BlM模型中的空间定位,有助于为各类检修、维护活动提供更直观的分析手段。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利用“BIM+GIS+物联网”建设数字化城市越来越需要拥抱BlM来获得海星的城市建筑设施模型数据。从BIM到CIM,将成为BIM技术升级面临的更大市场。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领域的碳达峰是实现整体碳达峰的关键一环。而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之一,既能加快建造速度又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已经在我国逐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逐渐改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我国正迎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m²,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2018年增长45%,近4年年均增长率为55%。
总的来看,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引领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构件运输、装配安装、构配件生产等新型专业化公司发展。
据统计,2019年我国拥有预制混凝土构配件生产线亿m³;钢结构构件生产线万吨。新开工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由2018年的699万m²增长为2019年的4529万m²。
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构件生产、装配化装修成为新的亮点。其中,构件生产产能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年装配化装修面积较2019年增长58.7%。
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2020年的工作目标。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中国华东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在政策支持推动之下,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市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多,占全国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比重均为15%;其次是上海和江苏、浙江地区,项目占比分别是14%、13%和7%;湖北省装配式建筑项目占比为8%。
综合来看,华东地区仍是中国装配式建筑项目最多的地区,仅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市项目占比就已经达到49%。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4.6%,重点推进地区所占比重较2019年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装配式建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根据住建部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计划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以上。
由此,装配式建筑在2019年伊始,变成为了整个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装配式建筑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仅防火、防虫、防潮、保温,而且环保节能,未来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超1.4万亿元。
到2025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16.51亿平方米,市场规模将达3.6万亿元。在抗疫大战中,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先后拔地而起,让市场充分认识到装配式建筑的效率与优势。随着中国国内疫情形势逐步向好、市场信心回暖,装配式建筑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契机。
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补贴制度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亮起绿灯。
智能建造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解决建筑行业面临的用工荒、行业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但在实现智能建造的道路上,需不断完善已有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应用新技术,开发全新的智能化系统,投入大量有效的资源,保证多专业人才。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工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对行业转型升级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把握全局、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发展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意味着在设计、制造、施工在内的工程建设各阶段,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新兴应用技术,通过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智能建造在建筑行业引起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建筑行业相应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造很多世界级的高楼、铁路、桥梁、隧洞,被誉为基建狂魔。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很多工程建设工作需要去做,建筑行业仍大有可为;另外建筑行业经历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必然需要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智能建造的提出恰逢其时,必将给我国建筑行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正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政策,如今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适龄劳动人口的迅速减少,以及新生代的劳动观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冠状病毒疫情的多重叠加,给建设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对建设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逆的作用。以至于在2021年7月9日,国内房地产开发和建设领域头部企业碧桂园集团管理会议上董事局主席、创始人杨国强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从明年开始,我们全部用机器人建房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绝非偶然,建设领域智能化建造是必不可挡的大势所趋。
智能建造虽然美好,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智能建造理念的提出,到完全实现的过程中,智能建造需运用一系列智能化系统实施,而智能化系统需要人们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应用技术实现。目前已出现部分智能化建造系统,如基于BIM的设计系统、造楼机、焊接机器人、3D打印机、砌墙机器人等,通过利用这些系统,可帮助用户实现建造过程中某些局部的智能化,但为实现整个过程的智能化,仍存在一些主要挑战。
建筑机器人是指自动或半自动执行建筑工作的机器装置,其可通过运行预先编制的程序或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进行运动,替代或协助建筑人员完成如焊接、砌墙、搬运、天花板安装、喷漆等建筑施工工序,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保障工作人员安全及降低工程建筑成本。
建筑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游为建筑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主要包括系统集成商、工程施工与装修、建筑工程管理等应用领域。
我国的建筑机器人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很多,不过目前有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该领域中来。以固建机器人为例,研发生产的各种工厂端、工地端建筑机器人能对应不同的工地需求。比如,钢结构智能生产线能大幅度提升钢结构的生产效率,还有3d打印建筑机器人,建筑机器人能迅速完成建造一栋建筑。
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推广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等智能化工程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1-2026年中国建筑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建筑机器人在产品研发迭代过程中,建筑机器人巨头企业蔚建科技已与中建八局、中建三局、中建一局、浙江建工、龙湖地产、金茂地产、金地地产等主要总包商与开发商展开不同程度地沟通合作,未来这些总包商与开发商转换为客户的潜力巨大。
虽然建筑行业很大,但机器人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却处于初期阶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建筑工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建筑机器人以当下5400万人为基数,每年建筑工人数量以100万递减,未来机器替换人力在建筑机器人建筑业是大势所趋。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建筑行业总产值达到26万亿元,预计2024年建筑行业总产值将进一步达到34万亿元。随着建筑机器人在其他行业越来越普及,机器人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也逐步被验证,建筑机器人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却处于初期阶段。
当前,建筑工业化正不断发展,从工厂到工地,提高建造智能化水平,正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如今,随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或将推动智能建造进一步落地。
机器人渗透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大批机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异军突起。
根据统计,2021中国就有316个机器人项目获得融资,总金额超330.5亿元,平均每笔融资超过1亿元。毫无疑问,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赛道。
预测2022-2026年,行业整体复合增长率稳定在22%左右,预计到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02.5亿美元。
建筑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建筑机器人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建筑机器人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想要更好地发挥竞争优势,建筑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5G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工业4.0和物联网(IoT)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生产力、效率和安全性,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使用协作技术来连接站点和办公室团队,从质量审计到智能建筑软件,流程正朝着数字化工地发展。
目前,整个建筑行业的数字化程度非常落后。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数字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 0.10%,低于1.00%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0.30%的国际平均水平。
国内范围来看,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在所有的行业中倒数第一。不仅仅是中国如此,麦肯锡曾发布一个统计数据,全球范围来看,建筑业总体的数字化程度仅比农业高,在统计的行业中排在倒数第二。
建筑企业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工作技术相结合,比如建筑信息管理、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和其他监控工具,便于实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通过改进预测和施工管理降低施工成本。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工作现场的食品并识别工人行为的危险情况或高风险趋势,发出预警以此提高安全性。
目前建筑工程行业也已经有不少企业使用了智能项目管理软件,完成了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随着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迭代,无论是功能种类、实用性还是灵活性都越来越高,能够满足不同细分行业、不同企业的业务需求,同时助力建筑工程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未来建筑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将安全质量管理作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切入点,成为企业“智能建造”数字赋能的有力抓手。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行数字化建造方式,促进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
以试点工程项目为抓手,以工程生产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管理数字化为支撑,在生产管理、施工装配等全场景数字化融合的环节上共同发力,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突破,逐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未来,建筑企业必将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从根本上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而助力完成数字化转型。
目前,建筑业处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大环境之下,建筑企业正面临着发展格局之变、生产方式之变、商业模式之变、管理模式之变、产业生态之变。
在这不确定的当下,毫无疑问,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机器人施工及数字化转型,就是建筑业可以确定的未来。来源:小虾米阿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行业新闻
发展可信AI正在成为行业共识,作为AI产业的重要一员,云天励飞一直积极响应号召,为可信AI实践贡献力量…
-
李晓红:感悟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走好科技事业新长征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
- 宏微科技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我国科技百年发展史”主题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
- 米内资讯-健康产业资讯门户医药市场动态广场
-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与宝贵经验
- 中国最具潜力企业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