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依然“重论文轻转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尽管科研人员奖酬比例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成果转化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可见,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奖酬比例,而是在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的科研管理人员与技术经理人队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线%,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当年专利申请数合计229458件,专利出售合同数为4803件,转让比例仅为2.1%《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表明,50.8%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由此可见,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局面尚未形成。

  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管理考核体系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缺乏成果转化考核二是重视研发成果的科研人员,奖酬较高,忽视成果转化的其他主体,没有激励如科研管理人员和技术经理人,影响其作用发挥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渠道与平台机制,合作效率较低。

  目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依然“重论文轻转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大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考核仍以专利授权为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大批产生,但真正转化落地却极少,大量成果束之高阁。

  尽管科研人员奖酬比例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成果转化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可见,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奖酬比例,而是在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以及打造专业化的科研管理人员与技术经理人队伍。

  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评价科研人员学术地位,不仅会考察其发表文章数量及刊物质量,还会考察其社会贡献、科研成果转化等情况。而在国内,产生的科技成果也仅仅是满足评职称的个人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的作用微乎其微。此外,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对接企业的过程尚处于管理层面,远远未达到运营层面。技术作价入股的审批流程动辄就是半年一年。现实情况是,优秀技术错过了市场窗口期,经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成果转化耽搁不起。

  同时,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做得比较好的高校、科研院所除了拥有技术转移办公室(TTO)以外,还拥有一大批非常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在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专业第三方即技术经理人的作用,将是中国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陆续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也涵盖了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多个方面。

  然而,上述国家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群体和环节关注仍然较少。科技成果转化不能只靠科研人员,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科研人员是凤毛麟角。以往的政策主要是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出现了个人奖酬比例超过成果转化收益90%以上的情况,一定程度导致科研人员“话语权”过大,其他主体的作用没能得到发挥。比如,科研管理人员、技术经理人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

  另一方面,过去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一般给予个人和团队技术入股奖励。可是,该奖励并不涉及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成本,造成其对后期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并产生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关心。科研人员的主要目的还是完成科研项目,自然缺乏对转化的积极性。

  201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新一批促进创新的23项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措施包括: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2019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其中包括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方面4项改革举措。

  这些政策明确将激励范围扩大到转制院所、对象扩展到管理人员、股权方式扩充到“现金股”。同时,“现金股”的持股方式,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收入与成果转化的利益,充分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而明确技术经理人的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的科技现状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