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从时代趋势看科普产业化发展

从时代趋势看科普产业化发展

  做科普,我可能算是一个“老兵”了。从2007年开始,作为一个科普写作者到今天的创业者,我走过了10年“以科普为业”的道路。早年的科学写作和果壳网初创,使我初窥科学传播规律在媒体中的体现,而如何不断推进科普产业化,则是我近些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

  创立之初,果壳网秉持科学的价值观,致力于推动科学在大众中的普及工作,并发挥特长,力求将科学变得更为有趣和容易被理解。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当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技术产品不断改变,有哪些新的形式可以让科普工作更有效率、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如何结合时代的趋势,让科普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科普何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何以能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科普传播事业中来?

  果壳网成立不久后,就发生了日本东海大地震和福岛核危机。在由此引爆的国内“风波”中,果壳编辑部团队通过缜密的计算和详细的产业分析,在网站上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响我国沿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本没有必要为此囤积食盐,为社会迅速平息此风波作出了贡献。2015年8月,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当地一度传出氰化物将随着大风进入北京造成极大危害的谣言。果壳网随即安排团队,组织化工、气象、医学等多方面的专家资源进行分析,及时进行了辟谣。

  在屡次组织这种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科学辟谣在当前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抓手,强化果壳网甫一上线就开始经营的“谣言粉碎机”子品牌,建立了“流言陈述-线索分析-专家论证-给出结论-提供文献”的谣言破解流程,并为科普同行所借鉴,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科学辟谣范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学辟谣的效果,搜集科学谣言集中有效破除,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创建了中文世界最大的科学谣言库“流言百科”。目前,这个谣言库已经收集有科学谣言近3000条。基于这个谣言库,我们和许多同行展开合作,积极参与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的辟谣工作,并为微信、微博官方的辟谣产品提供专家支持。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兴起,果壳网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如今均拥有近千万粉丝,覆盖了广泛的人群,将科学传播和社交互动有机结合。

  如今,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短视频来获取信息。我们也开始尝试通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方式,用最直观易懂的视角,向大众呈现科学的道理,为用户提供更有阅读价值、更有趣味的内容。可以说,在信息表达方式上,语音、动图、视频让科学传播变得灵活,更容易被理解。

  在传播途径与呈现形式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用户的交互体验也在不断提升。在网站成立初期,我们更多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但到了“问答的时代”,用户成为了提问者,我们不必再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长篇赘述,而可以针对大众的疑惑点,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回答;视频、直播时代的兴起,更是让用户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就参与到其中,做到了真正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

  科普需要把科学界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介绍给公众,尤其是把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成绩介绍给公众,增强公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每逢国内重大科学事件发生的时候,果壳网的编辑团队总是在第一时间跟进准备,筹划报道,同时也强调以互联网思维为立足点,利用多种渠道,探索科普各种新的可能性。

  2016年2月11日,国际联合研究项目LIGO确认引力波的重大发现。如何将这一项凝结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900多位科学家和4.4万名志愿者的重大发现,介绍给普通读者,我们的工作团队陷入了思索。当时,参与LIGO项目的科学家们已经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总结、介绍自己的工作。我看到这些文章之后,觉得生涩难读,无法直接面对一般公众,于是和编辑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决定,由果壳编辑对科学家的稿件进行改造,增加开头电影桥段的引入过程,以及结尾抒情性的展望式阐述,构成凤头豹尾的结构。

  果然,这样的结构极大地缓解了科学内容让读者产生的疏离感,为一般公众深入理解引力波出现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提供了可能性。相关文章在社交平台上实现了总阅读近5000万次,转发近12万次的极好成绩,成为科普领域的一篇标杆性文章。

  近年来,在诺贝尔奖颁发的第一时间,果壳网多次积极跟踪报道。这其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解读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早期的文章分析到图文直播,再到如今的原创漫画与视频直播。在201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期间,果壳网携手科学家进行视频直播,第一时间为公众解读,视频累计播放达900万次;微信端文章曝光量达6400万;微博推广内容总曝光量为3.12亿;微线亿。

  科普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播科学,更重要的是将其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在探索过程之中,果壳网从趣味和富有活力的传播方式入手,不断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入活力。

  果壳网开发了许多蕴含着“科学”价值的周边产品,打造科技范儿电商平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周边产品当属知识含量丰富、设计精美的《物种日历》。2015年春节前,果壳网首次推出《城市物种日历》,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画面精美、有格调的生活日用品;以日期为线索,每天对应推送一篇物种的科普文章。此后,《物种日历》成为了每年春节最畅销的日历之一。除此之外,果壳网也陆续推出了量子积木、果壳Tee等周边产品,用有趣、有料、有知识的方式,把科学带进了千家万户。

  在探索知识付费的过程中,果壳网从单纯做科普走向“改变人与知识的关系”,从最早期MOOC学院到在行,到分答、小讲、饭团,果壳网一直在这个航道上进行各种积极的尝试。2015年,果壳网推出了领先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开拓了知识付费的疆土。2016年,果壳网推出了现象级的移动产品“分答”,覆盖全领域,拥有数十万专家答主,为用户提供付费语言问答服务,并据此延伸出“小讲”和分答社区等一系列功能。依托碎片化的问答,分答可有效选择出小讲和付费社区人选。分答上线天创造了商业奇迹:拥有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复购率达到43%。

  果壳的科普能够在大众层面建立一定认知,和我们所获得的学界专业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果壳网的原创编辑团队中,专业编辑20余位、科学顾问80多位,以及1500多名科学作者, 覆盖自然科学几乎所有学科,同时涉猎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的部分研究领域。在搭建科学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的同时,果壳网也在不断努力降低科学家们参与科普的门槛。

  帮助科学抵达公众,科学家是源头,果壳网持续在帮助科学家做科普方面做出很多工作。首先是科学家的专访。在过去5年,果壳网持续采访了近百位科学家。同时,果壳网不断为善于做科普的科学家提供平台和机会,创办于2012年的“未来光锥”,开创了国内科学家为主的剧场式演讲,包装了包括魏坤琳、李淼、姜振宇、吕植等一大批“科学家明星”。

  上线年的“科学人”公众账号,以科学家专栏、科学家专访、线上沙龙、线下沙龙等,全方位的运营科学家社群。通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科学人沙龙”等线下活动的方式,“科学人”打通和扩大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如今已聚集了近20万社群用户,并和一大批科研院校和专业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针对科学家做科普的意愿和能力较弱的状况,科学人团队为科学家开展如何做科普的培训,通过中国科协、各地方科协、各个学会、学术出版机构的论坛、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中科院高能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不断把果壳做科普的能力释放到科学家的群体中去。

  科学不仅需要有理想,还需要有担当。我们这一代科普人,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受过优秀的科普作品熏陶,走上科学之路,而今,让科普影响更广泛的人群,成为了我们一生的事业使命。未来,我们将致力于让科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为繁荣中国的科普产业化发展不断增添动力。

  京ICP备11000850号京公网安备8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如何结合时代的趋势,让科普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科普何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普行业发现趋势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