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2020年,银行、保险与证券机构的累计技术资金投入达2691.9亿元,中国FinTech已经迈向可信科技驱动的智能化进阶时期。2021年是“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其良好的实践成效为中国FinTech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洞察报告》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深度洞察。报告结合“FinTech–技术战略矩阵、数字实践力洞察雷达、技术效能象限”三种研究工具对FinTech的技术能力及应用实 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1)技术建设要点: 2021年是“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其良好的实践成效为中国FinTech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中国版“监管沙盒”)的参与者类型与数量、实践场景都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2)技术应用要点: 2021年,开展普惠金融、推进绿色金融是政策鼓励下的重要科技应用实践方向。 2021年,在普惠金融的细分方向上,农村金融普惠、助老普惠等是政策重点鼓励的FinTech创新方向。
1)FinTech 公司: 基于业务模式创新的公司需要强化合规能力,并加强合规科技投入。 部分FinTech公司开始践行“技术输出赋能”战略。
2)FinTech技术服务商: 技术服务商作为“赋能者”拥有巨大市场机会。 金融机构追求技术自主可控建设,国有厂商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部分银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将逐渐开始技术输出。
3)金融机构: 大部分FinTech技术服务商将“金融机构的技术投入方向”作为战略规划导向。 如联盟链等技术的价值空间巨大,但落地效果不理想。 头部金融机构应承担起技术实践推动者的角色。
1)基础设施建设及关键科技战略(2021年要点发现): 以数字人民币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逐渐落地,金融业持续推进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 金融机构正在推进分布式核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基础技术建设以及数据治理、全域数字化、开放金融等关键科技战略。
2)金 融机构 业务创新实践( 2021 年要点发现): 2021年,围绕数据治理与数据可信流转所展开的数据中台、隐私计算等技术实践在银行及保险机构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诸多银行开启了以实时音视频技术为核心的远程视频银行建设。 “SalesTech”让保险渠道与营销业务看到了新的增长点。
艾瑞咨询将金融科技的技术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全栈安全及性能成熟、全栈全域可信、深度智能。这三个能力层次的发展进程表现是融合协同、而非割裂的。下述我们将从技术建设与技术价值期望角度来阐述FinTech的技术发展情况。
智能科技:智能科技可提升金融机构的生产力,成为各金融机构的主要技术投入方向,同时智能科技也拥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如AI与分析技术每年为全球银行带来的潜在价值可高达1万亿美元。
可信科技:1)可信科技可以强化甚至重构金融信任机制,确定数据权责利,重塑生产关系。2)基于可信数据共享计算网络还能推动智能科技的落地,这也是左图“可信科技”与“智能科技”两个用例发生一定重叠的主要原因。3)可信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虽然晚于智能科技,但其拥有巨大的价值期望空间。仅以供应链金融这一个场景为例:预计至2025年,区块链(可信科技范畴中的关键技术)可以为其带来约5.4万亿的市场规模增量。
目前智能科技与可信科技都在FinTech实践中发挥各自的技术价值,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探索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科技的落地。可见目前可信科技与智能科技处于协同融合的发展阶段,同时可信科技也在助力智能科技的进阶发展。
2020年,银行、保险与证券机构的累计技术资金投入达2691.9亿元,预计至2024年将达到5754.5亿元。2021年作为“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FinTech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这也将推动未来几年金融机构的持续创新和技术投入的增加。未来几年,金融机构的技术投入与数字创新实践将主要集中于三大方向:1)基础技术建设与升级:分布式核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基础技术及工具的投入和升级建设;2)业务需求导向的数字化实践:满足机构对自身业务的数字实践需求,解决所面临的“生产力瓶颈、可信关系难以构建”等问题;3)基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实践:如在数字人民币基础上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加载智能合约应用、在数字监管体系中进行合规科技的实践探索等。
艾瑞在上一年度发布的《曙光 - 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的趋势分析中有提出:FinTech在未来将实现“全栈安全及性能成熟→全栈全域可信→深度智能”的三层能力构建。此处将在该技术能力体系基础上,对“矩阵”进行解读。
安全性、功能与性能是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隐私计算能力指标;2022年应用隐私计算技术的金融机构将实现大幅度增加
研究积累概述:在艾瑞上一年度(2020年)发布的《曙光 - 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就已经对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金融数字化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将成为金融机构建立全栈全域可信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金融+隐私计算落地概述:2021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的相继发布加深了金融机构对隐私计算的重视程度。艾瑞调研发现,隐私计算目前在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处于初期阶段,主要以头部金融机构的探索与实践为主。
风控、营销、定价、评级等是隐私计算+金融的主要落地场景,雷达图用例均分布在“敏捷探索”象限,排布状态相对聚集,分散性较低。说明隐私计算在金融业中的落地处于初期阶段,各业务的实践效能与实践深度目前暂未拉开较大差距。
重点说明:隐私计算处于应用初期,而且较多实践处于POC阶段。这样的情况下,雷达图只用于反映隐私计算+金融的整体落地状态,而不建议用作具体业务的落地判断,因现阶段行业高价值的案例实证与数理实证有限,且实践中的变量因素较多,雷达图用例分布状态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未来发展分析:90%+实践者认为隐私计算是数据治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让数据治理由机构内部向机构外部实现有效延展。75%+实践者认为在隐私计算的应用中应该融入区块链技术。
用例变化预估:根据报告前文调研,2022年计划开启隐私计算实践的机构数量约是2021年已经进行隐私计算应用实践机构数量的2倍。加之2022年大部分机构会完成POC而正式投入应用,因此,在下一个研究周期(2022年底),预计在联合营销、联合风控大类场景中会有少数(3个左右)细分场景进入“实践扩展”象限。
隐私计算是构建可信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以及FinTech全域全栈可信技术能力的关键技术。对于“信任场景”依赖性较强的金融行业来说,隐私计算对每一个金融机构都不可或缺。
隐私计算为数据可信计算、可信数据流转等问题给出了卓越的解决方案,在实现全栈全域可信基础上,隐私计算将驱动金融业务向深度智能发展。
技术落地情况及机构投入态度:联盟链是区块链落地金融行业的核心方式,其主要价值在于构建链接金融机构、企业、监管等多方主体的可信协作网络。从技术落地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区块链落地成效最优的领域之一,而从金融机构的技术实践与投入角度来看,并非所有金融机构都对区块链寄予了较高的价值期望。部分具备卓越战略眼光的头部金融机构会重点开启区块链的建设与应用实践,而中尾部的金融机构虽有尝试区块链应用探索或已开启部分应用实践,但并未将区块链纳入机构数字战略的核心范畴。
上述问题的成因:1)联盟链实践需要多方参与,协同成本高:联盟链应用者寻找多方组织共同开启实践,相比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联盟链产生了较高的协同成本,对于部分话语权较弱的金融机构,无疑增加了实践难度;2)部分应用者缺乏长远价值愿景,过于追求短期内的回报:相比于可信科技实现的生产关系创新,机构更愿意追求智能科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机构实践者往往因过于追求短期内的技术ROI而忽视了联盟链为可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长远价值。
通过联盟链构建多方可信协作网络可有效解决企业机构间的信任难题。以“雷达图”用例可见,落地场景主要分为:融资类场景(解决企业授信难题)、资产管理类场景(授信+穿透式监管)、支付与清结算场景等。联盟链的实践已在供应链金融等部分场景中看到了卓越成效,但整体实践深度与实践效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机构实践情况:部分金融机构或是出于政策导向,或是基于真实战略愿景,已经开始重点布局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建设,多以头部金融机构为主,中尾部金融机构的实践热度相对略低。银行实践热度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未来发展分析:单纯的“技术输入”策略无法高效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开放联盟链战略、基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应用创新(如基于数字人民币加载智能合约)等形式将对区块链的技术落地起到高效推动作用。
用例变化预估:下一个研究周期(2022年底)具备“体系化能力”特征的用例(如数字监管、数字人民币)位置会实现一定的提升,原因在于这些用例具备良好的实践协同力,避免了因上链协同难而无法落地的问题。此外,结合技术应用者的实践规划,融资类场景用例的位置会实现相对明显的进步。
联盟链是构建可信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业务中的信任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可信协作网络可以高效提升企业机构间业务协作效率。
联盟链是构建FinTech全域全栈可信技术能力的关键技术,在FinTech的三层技术能力构建中不可或缺。
开放联盟链将成为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创新方式,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等多方主体的上链门槛。开放联盟链可视为一种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产业数字化创新的典型实践。目前蚂蚁链、趣链科技等区块链厂商都已经开始践行该战略。对于蚂蚁链这类依托集团大量小微企业资源的厂商在开放联盟链生态的构建中将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对于趣链这类垂直技术厂商同样可以通过战略合作、收并购等方式推进开放联盟链生态建设。除了技术厂商外,具备强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行业三方主体等都是开放联盟链战略的潜力实践者。开放联盟链不仅对区块链金融落地产生高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让成功的实践者获得巨大价值回报。
RPA让流程化、重复性强的业务实现流程自动化处理,以“数字员工”的方式有效打破了金融机构的生产力瓶颈。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金融机构RPA应用者认为:流程挖掘与流程执行分析对RPA的实践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希望在RPA产品中能够融入流程管理相关技术能力。此外,运维能力以及可视化运营效果分析能力对金融机构应用者同样关键。
具备良好的技术ROI是RPA的一大优势,从“雷达图”我们可以看出,各场景用例整体的实践效能表现优越,且多集中于精益实践范畴,通用类业务整体表现略优于金融类业务。从机构类型角度来看,银行落地成效最优,顺次分别为证券、保险。
机构认可度:金融机构的调研显示,90%+的应用者肯定RPA技术价值并计划扩展应用,且多数应用者认为构建CoE不但可以提升RPA的实践效能,还有助于实现体系化的数字能力建设。
构建卓越中心(CoE):通常机器人的数量在50~55之间,便需要开始着手构建CoE,以便保证业务实践的高效性。
用例变化预估:金融机构调研显示,约85%的机构应用者计划增加RPA的技术投入;此外,处于POC阶段的金融机构将逐步进入正式应用阶段。可见,RPA在金融机构中的实践将会逐渐加深,多数用例的“实践深度”预计在下一个研究周期(2022年底)呈现明显的进步。随着实践的逐渐深入,应用成熟性较高用例(如报表类场景、账户管理、财务与账款管理等)的“实践成效”预计将在下一个研究周期(2022年底)呈现明显的进步。
当下可见价值:通过打造数字劳动力提升金融机构生产力,优化成本结构、降低业务错误率,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潜在价值:RPA可以有效弥补数字化战略实践的最后一公里鸿沟,解决智能化应用落地难的问题。RPA、流程挖掘等技术还可以帮助机构组织打造数字孪生体(建立DTO战略)。
RTC(实时通讯技术)在金融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金融机构的业务办理不再受限于物理网点,从渠道与服务触达方面进一步加深“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实践。实时音视频技术目前在性能、全场景融合能力、全球通信能力、加密传输等方面具备成熟可用性,音视频内容审核能力也能够满足业务合规审查需求。可见实时音视频在底层技术能力、应用性能、安全合规三个方面达到金融级应用需求。面对日益复杂的实践场景与高性能传输等应用要求,实时音视频在金融业务的实践中仍需在复杂网络适应、编解码性能、质评标准、标准化产品能力等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
从行业整体来看,银行的落地成效领先其他金融机构,数字实践力雷达中的用例主要分布于“敏捷探索”象限,可见基于实时音视频所构建的远程金融服务处于落地初期阶段。
机构认可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研显示:80%+的数字战略制定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主)认同实时音视频技术的价值,并计划或者已经将该技术投入业务实践之中。
构建精益实践中心:85%+的实践者计划扩展实时音视频在业务中应用范围。从“雷达图”的用例可以发现,落地场景的类别较多。因此在金融机构内部有必要建立“精益化实践中心”来高效地协调来自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与技术部门的执行能力,构建体系化运营机制。
用例变化预估:根据机构的实践规划以及应用趋势预估,预计在下一个研究周期(2022年底)会有1~3个用例由“敏捷探索”进入“实践扩展”或“精益实践”象限。
金融服务渠道与方式的变革:实时音视频通过构建虚拟营业厅打破了物理网点的局限性(银行应用空间最大),通过线上实现金融业务的高效办理,还可以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的网点分布稀少以及用户不便外出办理业务的难题。
构建泛化物理网点,让金融服务深入各类场景:车载、健身、购物等多类线下场景,可以通过实时音视频为用户提供即时金融服务(泛化物理网点),让金融服务与线下场景实现深度融合。
科技音视频厂商的能力优势:实时音视频在金融业务实践中需要通过链路加速通道链接客户端与服务端。科技音视频厂商所提供的基于云基础的双向推拉流加速模型有效避免了延迟、卡顿、丢包等性能问题,为卓越用户体验提供保障。
音视频中台的战略意义:音视频中台封装部分标准化能力的功能模块,通过参数调整等方式进行部分功能的差异化实现。相比于其他产品类型,音视频中台具备敏捷部署、卓越实践、精益迭代等优势。如腾讯等底层音视频厂商以及部分解决方案厂商都在对音视频中台进行产品研究与实践探索。
流量运营的商业潜力巨大:除了底层技术平台、音视频中台的产品与技术输出,以及解决方案与服务能力的输出外,流量运营这一商业模式具备较大市场潜力,该部分的市场规模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具备更大的商业空间。
云计算在“矩阵”中被列为“核心性战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敏捷实践、高效响应、大规模数据计算等各类需求的驱动下,云计算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设施。在银行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前沿科技采购中,云计算占据较重。
目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云计算不仅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低成本的存储和计算等服务,还可以通过将各类金融服务汇聚于金融云平台,更好地践行开放金融战略。云原生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重视。
分布式数据库在“矩阵”中被列为“核心性战略”,是金融机构数字战略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投入。
随着金融机构业务数据的不断增加以及业务复杂性的不断提升,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所能提供的最高数据容量和并发支持能力都越来越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且无法实现高效数据治理,严重制约机构发展。因此,易于扩展、可用性强、更具灵活性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应用需求不断显现。追求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路线中,金融机构更加青睐国产数据库产品。
根据艾瑞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研发现:面对金融业务中的海量数据联机业务,以及大量半结构/非结构化数据治理需求,“湖仓一体”架构可有效将数据仓与数据湖打通,通过数据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管理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结合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势,进而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联机处理和在线分析。
FinTech涉及多元前沿科技,各类技术应用特性不同,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商业模式差异。 产品与技术能力输出(技术产品销售、定制化服务、按量收费)为主要常见的商业模式。 联合分润的商业模式主要体现于联盟链等可信科技所构建的可信价值网络,通过链接多方参与者而衍生的“产业平台运营”思维下的商业模式。
产品与技术能力输出:标准化产品能力的输出在市场销售与交付上更具高效性,但在金融机构的实际技术采购中,定制化服务是普遍存在的需求。按量收费的商业模式将随着技术实践深度的增加而提升市场规模(如远程视频银行中的流量运营费用)。报告对银行与保险机构2020-2024年技术采购费用进行了规模核算及预测,为各类技术厂商的市场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联合分润:联合分润是最具市场潜力的商业模式,其实践难度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卓越的技术能力支撑外,还需要较大的生态运营投入。
联合分润模式的说明:本报告定义的联合分润商业模式是基于多方联合共建的可信(产业)金融网络而实现的分润模式。
2020年,中国银行机构技术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目前,银行用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占比高于数字化建设投入占比。从技术能力演变路径来看,信息化向数字化的升级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银行作为数字实践的先行者,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占比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提升(预计2024年二者占比将接近1:1)。除了数字化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外,部分信息化应用的数字升级(如传统核心系统的升级)也是缩小信息化与数字化投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银行机构技术投入分为自研投入与外部采购两个部分,本年度(2021年)报告单独对银行机构技术采购费用进行了统计。
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说,技术采购差异相对加大。头部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较为追求自主可控以及底层技术能力建设,因此这类银行在进行技术采购时,会向厂商提出公开源代码的需求、或者要求厂商提供技术开发者帮助银行进行底层平台建设,此类实践方式成本相对较高。而城商行等银行机构相对更加注重解决方案的高效实用性,其较多的技术实践会由应用层解决方案作为切入点,开启数字应用实践。
中国银行业整体科技创新稳中求进,渠道类、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类、开放建设类等用例的科技效能表现卓越
本轮象限研究结果显示,较多“初步探索期、敏捷实践期”场景用例位于效能均值曲线之上,表明诸多数字战略在银行中已由理论走向实践。除了既定战略的落地外,在这其中也包括受疫情等变量因素推动的科技创新,如疫情期间,RTC技术推动了远程视频银行创新发展。整体来看,渠道类、数据安全治理相关场景用例在本轮观测周期内产生了相对明显的效能。
2020年,中国保险机构技术投入达351亿元,预计未来3-5年,年增长率将一直保持在20%以上
2020年,中国保险机构技术投入达351亿元,其中数字化建设投入占比达41%,直到2024年,这一占比始终保持在41%-44.3%之间,数字化投入占比几乎保持不变,这与保险机构积极践行数字化实践的事实看似不符,而对不同保险机构的拆分研究中,可以得到这其中的答案:1)头部保险机构具有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些机构将逐渐探索对传统核心系统、渠道系统、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建设。加之机构在前沿科技、数字化解决方案投入的逐渐增加,因此,从头部保险机构来看,其数字化建设投入的占比是逐年增加的。2)中尾部保险机构在金融科技的探索实践上相对滞后,且信息化建设拥有较大完善空间,而信息化建设是践行数字战略的基础,因此中尾部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增速要更高。综上分析即为中国保险机构数字化建设占比仅实现小幅增长的原因。
保险机构技术投入分为自研投入与外部采购两个部分,本年度(2021年)报告单独对保险机构技术采购费用进行了统计。
2020-2024年,中国保险机构技术采购费用中,前沿科技采购费用占比实现逐年小幅提升(32.8%→38.1%),加上系统与解决方案类目中前沿科技的集成类技术输出,综合来看,保险机构将逐渐增加基于前沿科技的应用实践。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创新是保险机构的重要数字化实践目标,也是全域数字化的战略愿景方向,因此数据中台建设、智能科技(AI与大数据、RPA/IPA等)等项目将成为保险机构未来3-5年前沿科技的主要采购方向。
智能科技与可信科技的应用实现了更加深入的场景化、精细化运营,“渠道及营销、售后服务”的科技效能表现良好
在本轮研究周期中,数据治理、数据中台建设的创新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科技效能。同时,得益于多模态学习、全域数字化建设以及隐私计算的进一步发展,保险渠道及营销的智能化创新(基于SalesTech)在本轮观测周期内出现了卓越的解决方案。
中国证券机构2020年累计技术投入达262.9亿元;预计未来3-5年,信息化投入与数字化投入将保持同频增长
中国证券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占比较大,数字化建设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整体上来看,证券业的技术投入积极性要低于银行和保险机构,但是头部证券机构的科技创新较为活跃。证券行业的技术创新持续保持稳健风格,在强监管类业务的科技创新上,达到金融级应用及合规需求是技术实践的核心必要条件。相比于银行与保险机构,合规科技在证券机构中具备更强的成长土壤。在应用类科技中,证券行业超级(智能)流程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在金融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除了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主的数字化创新外,基于区块链等可信科技所实现的数字监管创新实践虽然处于初期阶段,但表现出了相对良好的技术效能,这也是“可信数字基础设施(报告上文‘FinTech – 技术战略矩阵’中的用例)”在证券领域良好实践的表现。
未来5年,中国FinTech行业将迈入“可信时代”,可信与智能融合将成为未来10年内FinTech发展的主旋律
数据治理及数据可信流转将成为可信科技近5年内的发展切入点,FinTech“二层能力”及“三层能力”进入协同发展期
此处我们将引入业务效能曲线以及技术成熟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可信科技目前技术期望较高,技术处于投入建设期。结合市场调研发现,目前银行与保险机构在数据治理、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实践上具有积极的态度。隐私计算的应用实践受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的推动,且能够与智能科技产生协同发展,同时还将带动区块链(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可信科技的发展。FinTech“二层能力”及“三层能力”将进入协同发展期。
- 标签:中国金融科技行业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2020年,银行、保险与证券机构的累计技术资金投入达2691.9亿元,中国FinTech已经迈向可信科技驱动的智能化进阶时期…
-
明年最重要的十大科技趋势都在这里了!
科技既引领潮流,又时刻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每隔几年,旧技术就会被新技术所取代,从砖头大哥大到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从2G时代飞跃到4G…
- 全球10大最重要的技术美国遥遥领先中国成就更令人感到欣慰
- 高考报志愿技术类有哪些
- 万钢:新的科技计划分成五大类
- 科技最发达的10座城市!
- 人工智能一般有哪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