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如何定义一家科技公司?

如何定义一家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这个概念在今天已经变得有些泛滥,但回归到本质,它的底色应该是技术。而一家公司是否能被称为「科技公司」,最简单的判断应该是:它是否以技术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推动了商业或社会的进步。

  1997年初的一天,微软Access数据库的软件开发主管戴维.瑞舍(David Risher)走进了CEO比尔.盖茨的办公室,递交了离职申请。当听说自己的爱将要离开微软加入亚马逊时,比尔.盖茨感到非常震惊。

  彼时的微软正如日中天。得益于奔腾处理器的发布,台式电脑在这一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微软朝着「家家都有台电脑」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Windows和Office已然成为了行业标杆。

  比尔.盖茨当然知道与微软一湖之隔的亚马逊——一家在网上卖书的公司,身边也有不少投资圈的朋友开始关注这家冉冉上升的新星。但互联网充满了泡沫,这家企业也起步不久,创业有风险、加盟需谨慎。

  作为一个互联网圈的老炮儿,比尔.盖茨太清楚创业的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年,他还出手拯救了硅谷一家风雨飘摇中的公司——刚刚请回前CEO乔布斯的苹果。在微软注资前,这家公司已经连续7个季度亏损,一度濒临倒闭。

  当时的亚马逊正在筹谋上市,贝佐斯四处挖人希望充实公司的高管团队。他发挥了自己的良好口才,用一番远大理想说服了戴维.瑞舍:如果我们能成功,到2000年,我们就会成为一家拥有10亿美元的公司。

  也是在1997年,30岁的前报人丹尼·沙利文和妻子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搬到英国伦敦,以便更靠近妻子的老家。感谢互联网,沙利文可以在任何地方施展专长,他开始定期发表名为「搜索引擎观察」的在线通讯。

  作为一名「搜索专家」,他密切关注着搜索领域的新动向,和不断涌现的新玩家。所以,当谷歌一出现,沙利文就注意到它,这个从斯坦福大学宿舍里出来的搜索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沙利文很好奇,布林和佩奇如何把它发展成一个商业项目。在最早一篇关于Google的观察文章里,沙利文写到,「他们好像不担心如何赚钱,只关注怎么做出好用的搜索引擎」。

  亚马逊的目标是「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Google是一家还在苦苦寻找盈利模式的搜索网站、而苹果则是一家正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的硬件公司。那时的他们还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新世纪的「王者」。

  21世纪,亚马逊、Google、苹果……以「科技」之名横扫商业世界,重新定义了零售、广告和手机。而科技公司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企业「标签」,它深受资本的追捧、媒体的关注、也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

  就像上周五刚刚结束招股的蚂蚁集团,港股有多达155万人认购,一举打破工行此前维持了长达14年的纪录;而在科创板也有近516万户的有效申购户数,创下新高。按照发行价计算,蚂蚁的市值已超过3000亿美元,即便如此,还有不少分析师迫不及待地给出了4000亿美金,甚至更高的估值。

  当然,不看好的声音也同样激烈。其实,所有的质疑都可以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究竟它是属「科技」,还是「金融」?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科技公司的定义,也有无数种解读方式。在这个言必称「科技」的时代,房产中介、联合办公、餐饮物流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有「科技公司」涌现。

  去年,联合办公巨头Wework和健身公司Peloton前后递交上市申请,当时围绕它们是否是一家科技公司,华尔街和硅谷曾掀起了一场大论战。引爆争议的关键自然是资本,科技公司和传统产业的估值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时,知名的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就这个话题写了一篇文章,并列出了判断科技公司的5个标准:

  Ben Thompson以科技公司的鼻祖——IBM为例,IBM本身就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硬件、软件和服务都与订阅支付模式紧密相连。并且,各行各业都从IBM的技术中获益,包括金融服务商、大型制造商、零售商等等。

  这种商业模式与现如今占据主导地位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模式极为相似:公司售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全套的服务,并且边际成本为零。

  而对于当下很多披着「科技」外衣,实际并未逃离传统模式的公司,Ben Thompson也进行了分析,比如,前面提到的WeWork。

  -WeWork声称,它拥有一个软件生态系统,可以将不同地点的公司和员工联系起来,但很难证明的是,这种系统是WeWork业务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WeWork规定,就算只有一个人租赁办公室,也必须向公司咨询,它的很多业务都严重依赖于房产经纪人。

  基于此,Ben Thompson认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WeWork也很难被认定为是一家科技公司。

  当然,他也表示,标准并不是那么刻板,某个公司是否属于科技公司,取决于它多大程度上符合5个标准,或者说,它的业务中软件和实体业务的占比究竟有多少。

  比如,他谈到了Airb&b、Uber,它们都有一套软件生态系统,用户和房东/司机可自助交易,平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步。并且,它们都可以为全世界的用户服务、成长空间巨大。除了「边际成本为零」,两家公司符合大部分标准。

  -蚂蚁通过技术在不断降低边际成本,比如,网商银行通过「310」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线下风控的尽调成本。

  事实上这些年,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一直在扩大。2015年时,蚂蚁在支付连接、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上的收入比例约为64%、23%、14%;到2017年,这三个数字变为54%、11%、34%。

  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快速攀升。

  「科技公司」这个概念在今天已经变得有些泛滥,但回归到本质,它的底色应该是技术。而一家公司是否能被称为「科技公司」,最简单的判断应该是:它是否以技术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推动了商业或社会的进步。

  亚马逊成立前,已经有线上书店存在,但贝佐斯用技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用算法重构推荐逻辑、以科技洞见来支撑产品研发,所以才能在重新定义了出版和零售业之后,又推出了AWS(亚马逊云)。

  在Google创立之前,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的模式都已经存在。但布林和佩奇用技术做出了「好用的搜索引擎」,并且在付费广告的盈利方式和「不作恶」的企业原则中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支付宝的创立是为了解决淘宝上陌生人交易的「信任问题」,快捷支付是为了提升网络转账的成功率,余额宝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资金,淘宝订单贷是为了提高商户的资金周转效率……

  但如果仅仅止步于解决问题这个层面,不管是亚马逊、微软,还是苹果、Google都不足以成为科技公司的典范,它们更深层次的成就还在于「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

  就像比尔盖茨抓住了个人计算机的红利,让微软引领了整个PC时代。贝索斯则预见到了「数据大爆炸」的未来:每家企业都会需要灵活的储存和计算能力,率先布局云服务,彻底改变了计算经济。

  而在Google对广告业进行「破坏式创新」之前,广告业拼的是曝光,到底多少人看过其实并不知道。而Google通过技术实现了精准计算CPM、CPC、甚至CPS,也就是千人播放、点击、达成成交的成本。

  回到金融科技领域,以前的必须靠抵押,靠人工上门调查,现在的小微可以靠信用,在线上就可以走完全部流程;以前的必须借满一年,现在的可以按天计算,从而在同等利率下,大幅度缩减实际的利息开支。

  正如汽车业教父亨利·福特的经典观点,「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我就会去找更快的马了。」渐进式的优化或创新,可以帮助一家企业成功,但不足以让它成为伟大的企业。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写到:大多数新技术都会推动产品性能的改善,我称其「延续性技术」,即从主流消费者的心理出发,针对市场上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

  而「突破性技术」则能给市场带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他认为,突破性技术产品的性能不如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

  以此对照互联网世界,边缘消费者就是「二八法则」中的那80%的长尾客群,而在金融市场,应该就是那些过去无法从主流金融渠道获得服务的个人用户或小微企业。

  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解决了金融覆盖不足、效率不高的现实问题,并重新定义了金融服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金融生态。这也是资本市场给出了蚂蚁「科技」公司定价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用线、

  当然,在数字化社会的今天,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所谓「科技公司」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未来可能需要给开篇的问题加一个定语:如何定义一家「好的」科技公司?

  现在,我们能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金融公司,都在加大对技术的投入。中国申请AI专利的排行榜上,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独霸天下。

  根据蚂蚁在招股书里披露的数据,其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安全技术等基础技术领域拥有全球专利超过2万件。以区块链为例,其专利申请数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一,具备支持10亿账户、每日10亿笔的能力。

  Google的AI技术、自动驾驶、知识图谱等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推动了Youtube视频、谷歌地图等很多商业项目的成功。亚马逊AWS让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不用再为高昂的计算设备而苦恼。

  蚂蚁的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安全等技术也深刻影响了很多行业,远远超出了金融的范畴。比如,支付宝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煤缴费和线上办事平台。

  互联网经历过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地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如果仅,根据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7.0%。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算法的持续优化、AI技术的应用普及,新的技术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伴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曾引发全民大讨论,算法、数据下的外卖小哥成为了系统的囚徒。还有前几天的一篇《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也是类似的话题,大众的注意力被AI掌控,算法成为了那根魔法棒。

  互联网巨头也由此频频陷入的垄断上的争议和伦理上的指责,这也是腾讯去年提出「科技向善」口号的背景。正在冲击IPO的蚂蚁集团也是一样,金融科技究竟是让金融更普惠了,还是增加了更多人的负债问题,也成为它备受争议的焦点。

  我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巨头的诞生,这种争议会一直存在,但时间会给出答案。一时的估值,只能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短期的商业价值,而它能否给用户带来价值、能否让社会福祉最大化,才是决定它长期价值的标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