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澎湃“青年动力”
“航天是协作的事业,我并非一个人在战斗。”“90后”固体发动机设计师丁淼坦言,面对未知的无垠宇宙,作为航天新人,他却“底气十足”,因为“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背后都有整个团队可以依靠”。
丁淼所在的团队,成立于2010年,承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简称:41所)。2021年,这支团队研制的直径3.5米、推力500吨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该项目今年入选2021年度“中国重大工程进展”,其研制团队也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首次采用国产原材料,毫无经验可借鉴,500吨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颇具考验。”丁淼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款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从2米增至3.5米,装药量增至150吨。据了解,运载火箭的发动机自带推动剂,“能量越高、推力越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大”。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会有一定风险;但要实现突破发展,就必须鼓励创新。”丁淼道出研制任务中“确保成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平衡困境。
据该团队主任设计师赵玉静介绍,为摸索解决新难题,大量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反复的工艺试验是他们研制过程的“必经之路”。赵玉静表示,“攻关时会有失败,这是科学规律,但为保证最终的成功,前期大量的工作必不可少。”
“试车成功的那一刻,我几乎紧张到没有心跳。”回想起试车现场,丁淼感叹道,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复杂且漫长,但到了试车的那百余秒,却要保持比前期工作更多的耐心与定力。
试车,是发动机应用前的试验,检验其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在41所所长王健儒看来,此款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有助于未来实现千吨级推力,助力深空探测、大型航天装备的发射。
“年轻人不怕吃苦,反而具备更多的热情与创造力。”赵玉静表示,这支团队18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比近七成,团队“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像是一种传承”。
助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研制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突破大推力、分段式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发展60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每位航天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赵玉静说自己在前辈的教导中成长,现在也希望帮助更多“航天青年”更快进步。
从“神舟”“北斗”到“天宫”“天问”;从长征火箭历时37年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到仅用33个月实现第四个百次发射周期中国航天“动力”澎湃,成果频出。
“给航天青年一个支点,以创新为杠杆,他们可以为固体动力事业创造出一个可期的未来。”王健儒如是认为。(完)
- 标签:中国最新科技新闻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北京经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市平均水平22倍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 (陈建 付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基地…
-
最新_国际_新闻中心_中国网_全球热点零时差
英国政府当地时间4月26日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22辆救护车和40多辆消防车
- 日喀则:8月18日0时-14时新增60例加快推进新的方舱医院建设
- “三星堆考古发掘”获评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深新早点丨中国最佳CEO来自深圳
- 科技大事件 丨 苹果下架大量应用;国内推出苹果同城闪送服务
- 拥有强大的视频及模板编辑功能的Hi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