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感悟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走好科技事业新长征路

感悟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走好科技事业新长征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总结百年科技建设经验的思想精华,彰显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百多年来,党始终把发展科技摆在重要位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令世人振奋、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绘就了科技强国的百余年恢弘画卷。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认识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辉煌成就,才能更好用理论指导实践,更好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坚定走下去。

  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并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引发一系列以科技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失之交臂,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动荡、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技人才匮乏。但在建党初期,中国党人就产生了对科技创新的最初认识,进行了有效实践。

  军工、电讯是红军最先发展的两大技术领域。红军军事工业起步于井冈山时期,1927年在茅坪步云山办修械所,1928年在茨坪办红四军军械处。1931年1月,红军利用战斗中缴获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延安时期,通过对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形成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理念。在根据地,迫于形势需要,党优先发展农业、军工等战争急需的科技领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工厂作为当前的紧急任务。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并开学,开创了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对发展科技事业有着深切的紧迫感,重视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工作。1949年6月,党中央组织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成立大会,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在新主义时期,受客观条件限制,当时根据地强调为边区经济建设和战争需要发展科技事业。科学技术研究除推动生产建设外,还要服务于军事斗争需要。这一时期孕育而生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成功开展科技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不超过5万人。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科学院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正式开启党领导全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年初,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是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成功研制,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展计划有序开展;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58年试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无线电弹道测量和安全控制系统、光电经纬仪、大型相控阵雷达、超远程跟踪雷达、核辐射测量仪等装备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创立并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并成功提取青蒿素。

  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加快了科技在经济社会的推广应用。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转。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成功育成,并在全国推广,大幅提升了我国水稻产量。成昆铁路穿越千山万水,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机器、电力、化肥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

  在党的坚强带领下,我国逐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门类齐全、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有力保卫了,科技事业于艰苦奋斗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88年,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起点,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极大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我国渐次启动了“星火计划”“863计划”“丰收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等,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两系法杂交水稻等技术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研究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等取得极大进展,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传播大踏步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核能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开工建设,快中子增殖堆进入建设准备阶段。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使我国逐渐迈入世界科技大国行列,造福了千家万户。

  1995年,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2002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更加重视人才作为第一创新要素的突出作用。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随着一系列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的实施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从总体结构上趋于优化,科技事业迎来发展新局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总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基本目标、基本方针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作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战略部署。

  多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统揽全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搭建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在人才培养、企业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推出新举措、新方略、新政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捷报频传,天和核心舱搭载着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嫦娥探月工程揽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不断取得重大进步。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竣工,自主研发建造的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正式下线,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掘进装备、高速铁路、杂交水稻等跻身世界前列。

  综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是唯一跻身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并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度排名居世界前列。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2.7万亿元,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持续缩小,R&D人员全时当量、基础研究经费持续快速增长,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量已连续多年排世界第二位。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布局加速推进。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迅速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规模高速发展,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等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科技瓶颈的前沿阵地。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开辟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征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必将继续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党的奋斗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必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要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着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紧紧抓住问题要害,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深刻领会习总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八个坚持”的重要论断,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必须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的科技合作模式和机制,有效利用和组合全球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习总指出,“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提升斗争本领,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提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切实把学习贯彻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落实“四个面向”的要求,发挥工程院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工程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咨询研究,积极拓展第三方评估,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突出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不断完善院士遴选机制,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本质,不断激发院士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发挥广大院士在科研攻关、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设忠于党、忠于人民、服务国家、顶天立地的战略科学家队伍。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做好“四个表率”,更好发挥院士群体先锋模范作用,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