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素材积累:科技创新与一国两制
今年 5 月 30 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 主题。今天,“科创中国”品牌正式亮相,“科创中国”服务平台上线启动,犹 如献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份节日礼物。这张全新的、富有活力的、充满前景的 科创名片,闪耀亮相,人们满怀期待。
何为“科创中国”?为何“科创中国”?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立足国情、 植根时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不小冲击,全面推进复工复 产达产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这是必要所在。我国产 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 力量,这是必然所在。当前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破解全球性问题, 科技创新是国际合作的“先行官”,这是趋势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科 创中国”,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营造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生态,让科技更好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正当其时,而且大有可为。
今年全国,“部长通道”上有个故事耐人寻味: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 钟南山院士通过 5G 视频远程会诊了 5 个危重病人,对诊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这 是科技赋能民生的体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展示。不仅如此,作为全链条 创新生态体系,“科创中国”旨在汇聚创新要素、推动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以 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可以说,“科创中国”是平台,
拓宽了科技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作渠道;是生态,把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市场 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等聚合起来;是引擎,让科技共同体在跨 界协同中融入世界创新网络。
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科技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但是如何把科技 用好、如何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同课题。这就要解决科技创新路上的各种“梗 阻”,比如怎么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死 亡之谷”、营造何种健康的科技创新生态、产学研如何瞄准国家需要并回应社会 关切,等等。这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应 该直面的大课题、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创中国”实现科技与经济融通 发展的重要责任。能够预见,随着科技经济融通平台的打造、创新枢纽城市的建 设、科技志愿服务的推进、人才技术培训的组织、海外智力创新创业的集聚、“科 创中国”科技决策咨询的开展,一个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科创画卷将徐徐展开。
没有价值追求的科技创新没有出路,没有价值担当的科技工作缺少灵魂。当 今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创新日新月异,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科技产品、科技成果 的数量够不够多,而是够不够好、能否造福于人。以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为例,全 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科技、卫健等 12 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产 学研各方紧密配合,朝着积极目标齐心努力。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 中国正在全力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强全球合作,并承诺将中 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品贡献给人类。科技为了人民、科技造福人类,是永 恒不变的价值。只有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 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创中国”才能在发展 中擦亮“金品牌”,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努力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我们努力跨越成果转化的鸿 沟,我们努力摘取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所系,何尝不 是“科创中国”的要义所在。“科创中国”,让产业插上创新翅膀,中国巨龙一 定会顺势腾飞。
坚定科技报国信心 为科技强国建设奋力拼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5-30 04:00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总给袁隆平、钟南山、 叶培建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 候。收到总的回信后,科技工作者们内心激动、深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肩上 责任之重,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创业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
总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 力武器。”在科技工作者们看来,科学技术作为强国的命脉,深刻影响着国家的 前途命运,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总结。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从“两弹 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一代 代航天人经过不懈努力,坚定了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创新信念。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的重任,长五团队“十 年磨一箭”,用敢于亮剑、敢于超越、敢于创新的勇气和精湛、精细、精准、精 确、精诚的作风,顽强攻关,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 记‘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殷殷嘱托,大力 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在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紧盯最先进水平 发力前行,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以更大的智慧和勇 气不断刷新浩瀚太空的中国高度,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中 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表示。
总在回信中肯定了科技工作者在战胜疫情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 挥的重要作用,令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清华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白净卫响应国家“科技抗疫” 的号召,与同事李寅青、刘鹏等人迅速成立了科研攻关团队,致力于开发更加快 速、有效、便捷的核酸检测卡盒。“疫情当前,作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我们只想 切切实实地为疫情防控做点实事。”白净卫表示。据悉,他们研发的一体化自助 式 SARS-CoV-2 核酸检测卡盒(BINAS)具有居家检测的便捷性,在 30 分钟内即 可实现有效监测,解决了此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程序烦琐、耗时较长的问题,对 当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另一项重大挑战。海洋数据是进 行气候监测、预警预报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海洋大数据领域面临“用别 人数据”的不利局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介绍,目前大 气所和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国内首套长时段海洋温度、盐度网格化数据, 为监测我国和国际海洋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研究团队正在对海洋基 础数据领域的瓶颈问题进行持续攻关。“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将不负总书 记所托,在海洋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海 洋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总在回信中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 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的谆谆嘱托更加激励了我们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心。我们要学习老一 辈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勇担时代责任、勇攀科技 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伟大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理工大学 信息与电子学院研究员胡程说。
“总的殷切期盼必将极大激发我们航天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的火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材料技术领域首席专家裴雨辰表示, 将继续秉承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扬“爱国、 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瞄准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积极 应对新技术变革,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目标豪迈前行。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十部主任设计师刘玉祥也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 航天人,要继续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航天报国的强烈使命感、永 攀科技高峰的创新自信,“着眼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原始创新,突破国防科技发展 的技术瓶颈,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放眼当前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格局,如果说新动能的源泉在高科技,那么 高水平创业的关键就在人才。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看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育才兴国方面担当着重要的 时代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用爱国之志点燃 创造,以创造强动力、增活力,让创造精神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和感召 力。”他强调,面向未来,应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 的伟大创造精神,高扬创新自信,鼓励创新人才投身创业实践,以“等不起、慢 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力争跑出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速度。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总 5 月 29 日给袁隆 平、钟南山、叶培建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 致以诚挚的问候。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而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我们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 位数内,我们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取得疫情防控工作最为核心的武汉保卫战、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 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 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 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
习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 器。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还得靠科技。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表示,开发出有 效的疫苗是防控疫情的长期解决方案。一个好消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 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临床试验显示,中国新冠病毒疫苗 1 期安全 且耐受性良好,并能在内产生针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应答。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正是有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创新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以 及他们矢志报国的情怀,在疫情困难面前,我们才有能力沉着应对。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疫情困难再大,生活仍要继续,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仍要靠努力奋斗实现。尽管世界经济受疫情 影响更显乏力,我们依旧坚信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 此,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 进取,努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全国科技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优良 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 科技高峰,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全国期间,习总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 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 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为我们把握发展大势,开创工作新局增强了信心、鼓舞 了干劲、指明了方向。
开新局要辨清形势,找准方向。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 的“危”不可小觑。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 难和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首季经济增速呈现深度降幅,同比下降 6.8%, 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格 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根据预测,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3%,全球 贸易将缩水 13%到 32%。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我们要立足 国内、放眼全球,科学认识形势、把握发展大势,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用好“于 变局中开新局”这一破局的关键一招。
开新局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变局孕育机遇, 压力催生动力。能否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取决于我们的眼光和作为,考验 着我们的智慧和胆量,磨练着我们的毅力和干劲。拥有 1 亿多市场主体和 1.7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包括 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 的 14 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我国经济韧 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面对纷繁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基 本趋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化危为机的对策、路径和办法,寻良机、 育新机、创生机,以直面挑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作为,抓住新机遇、实现新突 破、闯出新天地。
开新局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8 次提到人民,39 次提到就业,民生导向贯穿政府工作报告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表决 通过,将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两高报告干货满满,传递司法力量与温度; 代表通道、委员通道次数压缩,亮相的基层代表委员更多……今年会期变短, 但议程满满,质量不减,成果丰硕。政策真正落实才能惠及百姓,蓝图狠抓落实 才能变成现实。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 水中月。我们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坚定信心,实干奋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 感和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把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新局面。
新起点,新征程。是观察中国的窗口,是政策信号集中释放的平台。我 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以 2020 年为新的起点,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 感,焕发真抓实干的精气神,积极进取,团结奋进,开辟出发展新天地,奔向更 加光明的未来。
随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完成,我们进入了民法典的时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 时代背景下,民法典是毫无争议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它的编纂完 成是涉及国计民生极为重大的事件。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我国进入“民法典时代”。图为表决现场。新华社 发
在学习和贯彻民法典之际,我们首先会注意到,这部法律没有被定名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而是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我国第一部以 “法典”命名的法律,从它严密的立法逻辑和体系看,有可能也是唯一一部。其 他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其他各种法 律,都没有如此命名。法典和法的命名,仅一字之差,却区别显著。
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 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 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 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基本遵循 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且,由于社会上每一 个自然人、每一个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是民事主体,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 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 地位,仅次于宪法。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经济体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现代民法的全部制度,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权利变动到法律责任,就是为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说是为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各种 需要而建立的。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群众的人 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 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 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 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 “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 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 2200 条。 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 条,近 80 章,仅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 10 万。这个体量,可谓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 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
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 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 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 系科学性和逻辑性。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普遍性,它自古 以来就包含着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法律的规范和制度。所以,国家的治理者、 立法者和法学家为了适用法律的准确、方便,更为了法律适用的统一和公正,很 早就开始了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 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经过 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终于总结出法律关系的逻辑作为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之 间相互连接的主线,这样,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之间,就建立起来了主体、客 体、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这样一个清晰明确的联系;又总结出关于支配权和请求 权相互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相互区分以及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相互区分的 概念整理方法,使得大量的民法概念能够区分和归并为制度,并使得各种法律制 度能够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地、融洽地在各自领域里发挥其功能作用。如果不依靠 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 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这些体系性科学,是 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 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 式。原因在于,这种法典编纂方式不但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 的最佳方式,而且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所有的民事活动中 都会有民事主体、民事权利,都会涉及民事责任。如果民法立法按照具体的民事 活动情况来编写的话,那么,每一个民事活动的法律制度中都要详细地规定主体、 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应该怎样,这样立法就必然大量重复。因此,民法典编纂的 体系性科学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 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 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 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法典编纂方法,不仅仅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 而且也为我们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提供了方上的指引。
科学立法居于立法原则的首位。将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体系化科学编 纂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正是贯彻科学立法原则的结果。总体而言,本次民法 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 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 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典”,可谓实至名 归。我们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典,也应对民法典的体系性科学予以充分尊重,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民法典立法目的的实现,并以此更新、完善民法理论知识, 提升民法分析和裁判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民事活动。
如果说,世界上存在着一部让“”势力格外忌惮的法律,那一定是 15 年前颁布出台的《反国家法》。这部法律问世于 15 年前“”分 裂活动不断升级的严峻形势下,如套在其脖子上的缰绳,极大地震慑了“” 势力。29 日,召开《反国家法》颁布实施 15 周年座谈会,就是要 给近来蠢蠢欲动的“”势力以明确警告:若敢以身试法,必遭法律严惩!
就当前现实情况而言,我们拉一拉套在“”脖子上的缰绳是极为必要、 及时的。一段时间以来,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破坏和平发展的基础,破坏两岸交流合作,打击岛内积极参与两岸 交流的人士和主张两岸统一的力量,还借香港事态歪曲污蔑“一国两制”,竭力 抹黑,煽动两岸对立;他们大肆操弄所谓“正名”“去中国化”,宣扬灌输 “史观”,拼凑一些不伦不类的称谓、概念,妄图从地理和法理上切割 与的关系,企图扭曲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新冠肺炎 疫情暴发以来,岛内“”势力更是肆意进行操弄,加紧勾连外部势 力,企图“以疫谋独”。这些挑衅行为,严重损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 根本利益,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严重挑战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底 线,必须坚决遏制打击。
对几近忘乎所以的“”势力,两岸同胞有义务提醒他们:当年做不 到的事情,今后更加做不到。无论他们使出什么谋“独”花招,与外国势力如何 勾连表演,都注定徒劳无功,改变不了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和法理事实。台 湾的前途只能由包括同胞在内的 14 亿中国人民决定。《反国家法》实 施 15 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粉碎“”图谋、反对外来干涉、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的能力更加坚实。如果“”势力一意孤行甚至铤而走险,我们 将按照《反国家法》有关规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坚决粉碎“” 图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必须指出,非和平方式,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分子 及其活动,绝非同胞。恰恰相反,这部法律是套在“”势力脖 子上的缰绳,却是平稳发展的安全锁。同胞应该看清,“”始
终是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反对“”、促 进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出于对和平价值、同 胞福祉的珍视,出于对民族、对后世负责的深厚感情,和平统一的道路困难再多, 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哪怕有一线机会,也要付出百倍努力。我们愿意为和 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我们绝不为各种形式的“”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保留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方式应对外部势力干涉和“”活动,将是 我们在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共 担民族大义,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实现。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这 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推动香港立法已经进入程序,将有助于打击国 家、颠覆国家政权与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行为,反制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图 谋,为构筑“防火墙”。
一段时间来,乱港势力给香港国土安全、安全和公共安全带来严重 危害,严重破坏“一国两制”正常运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全国此次作出 的涉港重大决定,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是“一国两制”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事件,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决定,得到包括香港爱国爱港人士 在内的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外国势力利用香港作为“桥头堡”,由来已久。自去年 6 月香港发生“修 例风波”后,“港独”和激进分离势力活动日益猖獗,暴力恐怖活动不断升级, 外部干预势力赤裸裸地加大干预香港事务。
去年 11 月,美国国会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悍然通过所谓“香港与 法案”,其粗涉中国内政、危害中国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乱港分 子受到怂恿,更加有恃无恐地向外国敌对势力靠拢寻求支持,勾结外部势力 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的气焰愈发嚣张,凡此种种已经严重危害香港公共安全,严 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对构成现实威胁。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香港在国安领域的法律漏洞和执行机制缺失尤为凸显。 尽管香港基本法第 23 条明文规定,香港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叛国、国家、
煽动叛乱、颠覆国家政权等七种行为,但因种种原因,香港特区迟迟未能依照 23 条自行立法,乱港分子与外国势力相勾结、外国势力对我内部事务妄加 干预的形势日趋严重。
鉴于香港面临的国安局势严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堵漏洞、补短板, 刻不容缓,这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全国此次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果断出 手,正是这一共识的彰显与落实。对外国敌对势力及其投靠者而言,涉港有 关决定既是警告书,也是清醒剂,他们从此不要再有幻想,乱港行为不会再 有安全屋、避风港。爱国爱港人士形容,涉港国安立法,是等待了 20 多年的正 确举措。
香港建立维护的法律与执行机制,针对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 全的行为,不影响香港的高度自治,不影响香港居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影响外国 投资者在香港的正当权益。决定公布后,敌对外国势力施压、反对、攻击也是意 料中事,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 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事关利益,中国绝不会退让。
历史将会证明,全国推动就为香港立法,为“一国两制”的实 践提供了创新动力,使这项人类历史上独创的制度安排继续不断发展、完善,并 将为香港特区乃至全中国的长治久安、繁荣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全国依照宪法 和香港基本法规定,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的法律制度和执行 机制作出决定,这是天经地义之举。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却对此如坐针 毡,一会儿发表所谓“涉港声明”,一会儿扬言进行“强力回应”,一会儿四处 游说“立即关注”……这种妄图干预香港事务、粗涉中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 径,吓不倒中国人民,也注定不会得逞。
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突出风险点,与外部势力的插手和干涉密不可 分。从 2014 年非法“占中”到 2019 年“修例风波”,外部势力从幕后走向前台, 频繁就香港事务指手画脚、煽风点火,公然向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施 压,为反对派撑腰打气。特别是,他们利用香港在领域的“不设防”, 与香港乱港势力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公然鼓吹“港独”“自决”“公投” 等主张,大肆鼓动毫无底线的社会揽炒、经济揽炒、揽炒,企图绑架香港前 途、毁掉“一国两制”,把香港变成“桥头堡”、“大本营”、“颜色 ”输出地,为牵制和遏制中国提供新筹码。这一点,世人都看得很清楚。
有人说得好,谁最看不得别人家装防盗门?肯定是盗贼自己。如今,眼看香 港维护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要建立健全,眼看干预香港事务和对中国 进行、颠覆、破坏、渗透的空间越来越小,心怀叵测的外部势力立刻坐不住 了,气急败坏溢于言表,威胁恐吓频频祭出。当然,冠冕堂皇的幌子还是要打的, 那就继续把无法无天的凶残暴徒美化成“斗士”,把恪尽职守的警队执法污 蔑为“”,把践踏法律的暴力行径吹捧为“自由抗争”……这种包藏祸 心的双重标准,只能让人进一步看清他们“”“”“自由”脂粉下的丑 陋嘴脸,认清他们伪善面目下搞乱香港以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如今,他们 越跳得高,就越说明他们被打中了“七寸”;他们越反对,就越暴露了他们 乱港的真面目。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没有人比中央政府更珍爱香港,没有人比中央政府更关 心香港的繁荣稳定和香港居民的福祉,没有人比中央政府更真心实意贯彻落实 “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 了太多太多的牺牲,对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悲惨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光明前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 豪迈地宣示,“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香港回归前夕,我们就坚定地声明,“主权问题是不能谈 判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倘若还有人认为通过恐吓要挟,就 能迫使中国在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上让步,那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 月 28 日,当《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高 票通过时,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发展利益,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 这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决心,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坚强意志!我们正告那 些乱港的外部势力,不要与浩荡向前的历史潮流作对,不要与英勇无畏的 14 亿中国人民作对,不要与世界公义、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对,否则, 迎接你们的必将是坚决的反制,等待你们的只能是可耻的失败!
- 标签:2020科技热点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北京经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市平均水平22倍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 (陈建 付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基地…
-
最新_国际_新闻中心_中国网_全球热点零时差
英国政府当地时间4月26日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22辆救护车和40多辆消防车
- 日喀则:8月18日0时-14时新增60例加快推进新的方舱医院建设
- “三星堆考古发掘”获评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深新早点丨中国最佳CEO来自深圳
- 科技大事件 丨 苹果下架大量应用;国内推出苹果同城闪送服务
- 拥有强大的视频及模板编辑功能的Hi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