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科技热点 院士退出机制来了!【中国科讯】

科技热点 院士退出机制来了!【中国科讯】

  仅一周后,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 22 个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并印发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叶企孙、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梁思成、马寅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中国现代科学各基本学科的奠基者,在冲向世界科学前沿的进程中,他们代表着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的发展水平。

  然而,作为学术头衔的院士,因为背后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正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

  有些地方,以拥有院士多寡标榜“科研政绩”;有些地方为挖院士,既奖励票子又赠送房子;有些项目的经费申请,院士头衔成了一张绿色的“通行证”;有些院士,利用“院士”头衔过度参与商业活动……种种怪象,无疑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

  “院士退出机制”改革,旨在摘掉院士“终身制”及其附在头衔上的利益与光环,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纯粹的荣誉性和学术性。

  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全体院士投票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

  其中,涉及到了关涉院士候选人提名渠道、增选机制、退出机制三方面内容的改革,在原来“撤销院士称号”的基础上,增加了“院士劝退”制度。

  2016年9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经院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版,同样增加了关于院士退出机制的表述。

  第十九条规定,院士有权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情节特别严重或危害国家利益、触犯国家法律的,撤销其院士称号。

  “院士退出机制”,不仅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更有利于激发院士在学界领域“沉下来”潜心钻研,更好地发挥科研带头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递交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

  《意见》还提到,院士专家“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地方引入院士,初衷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但对于院士的过度追捧,也诱使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引入院士,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一个萝卜几十个坑”。

  可以预见的是,“院士退出机制”这柄利剑出鞘,将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头衔,拒绝学术声誉简单变现,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