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聚焦】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泰和新材 2022)上万人共同关注哪些热点新趋势?

【聚焦】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泰和新材 2022)上万人共同关注哪些热点新趋势?

  7月8日,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泰和新材 2022)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宣贯会在纤维新视界直播间拉开帷幕。本届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以“守正创新、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凝聚共识、共克时艰,引导全行业守正创新,不断强化创新、绿色对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副会长郑俊林等领导和嘉宾在主会场参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尹耐冬,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海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理事长、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恒逸研究院院长王松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贺燕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以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纺织化纤上下游产业链相关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家和新闻媒体等业界同仁在线上参会。大会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主持。截止会议结束,在线万人次。

  今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化纤工业定位为: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在致辞时回顾了改革开放及以来化纤工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当前化纤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化纤产量占全球比重达到 70%以上。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纤维新材料的不断突破,从原料端极大引领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价值提升,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同时也对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 境保护、安全防护、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及《指导意见》的更好落实,夏农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围绕常规产品关键装备“补短板”;围绕先进纤维材料“强弱项”;围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锻长板”。

  二是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和品牌建设,要持续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加快构建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三是进一步发挥好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化纤协会要不断提高服务行业发展能力;持续深化行业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更加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切实维护行业平稳运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夏农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将继续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致辞时指出,纵观中国化纤工业70多年发展史,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下,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更是全面开花,一是功能性纤维材料技术持续升级,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二是生物基纤维材料技术显著提高,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三是高性能纤维材料技术稳步提升,成为重要的生产大国;四是循环再利用纤维技术不断创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化纤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已步入由跟跑逐步走向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化纤工业在“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此,端小平强调,要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1到N”和“从0到1”的突破,巩固扩大我国化纤工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

  对于两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端小平表示,这是国家部委自2006年“十一五”以来,连续4次以国家产业政策形式出台推动化纤工业发展的规划或指导意见,彰显了对化纤工业的高度重视。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国家部委立足新起点,向全行业做出了最有力动员,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推进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必将对我国化纤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当前行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端小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开展行业自律,防范化解运行风险。二是关注环境变化和政策走势,制定应对策略和有效的竞争策略 。三是面对不确定,做确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如围绕节能降耗、国家“双碳”战略做文章,降本增效;利用停产检修期进行装备升级改造,特别是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产品创新上积极寻求突破和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打造高效敏捷的运转能力,助力降本增效;思考未来,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协会将利用“纤维空中大讲堂”、线上线下会议等平台,针对“十四五”行业发展、双碳战略、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知识共享。

  会上,围绕《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从“十三五”奠定化纤工业强国基础、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曹学军表示,“十三五”以来,化纤产量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化纤产量达6524万吨,占全球的70%以上;科技创新成效明显,行业4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10家头部企业合计产能占到总规模的60%以上;绿色低碳积极推进,31家企业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52种产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设计产品,39家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及制品认证。

  “十三五”时期,行业在技术、产能、产品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十四五”期间要如何持续发力?《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围绕发展目标,《指导意见》还提出了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曹学军强调,《指导意见》突出了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二是突出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链安全可靠;三是强调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深化与普及;四是提升化纤产业服务下业和企业的能力。

  “为推进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指导意见》还提出了5项政策措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曹学军介绍,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四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非常重视化纤工业的发展,希望会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地方政府形成合力,真正让行业形成更有创新力、更有附加值、更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全面建设化纤强国。”曹学军说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化纤工业而言,纤维新材料的创新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关系到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诸多领域,对提升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研究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材料与纤维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围绕纤维材料多功能化、高性能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开展了系列工作。会上,朱美芳深度解读了“纤维新材料的进展及展望”。她表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我国纤维材料产业正以高质量为发展方向进行突破,并将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支撑。

  此外,朱美芳重点介绍了团队基于有机无机杂化思想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相关进展,包括具有轻质隔热特点的凝胶纤维、可进行能量管理的相变纤维及具有能量储存功能的碳基纤维。其中,凝胶纤维重点介绍了柔性纳米纤维桥连气凝胶、双模式热器件、高强度柔性气凝胶纤维的构筑及其关键性能;相变纤维材料重点介绍了PEG/A-HNTs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热管理性能;碳基纤维重点介绍了石墨烯纤维及其储能器件、碳纳米管纤维及其纱线和织物的制备等。

  她指出,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可以实现纤维材料性能与功能的双提升。而要让纤维材料领域的进展和提升充分传导到终端应用环节,不仅需要企业个体大力提高研发投入,还需政产学研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大协同的力度和深度。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在作“化纤行业’十四五’创新能力提升——凝聚创新合力提升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时谈到,当前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化纤工业实现了很多“从0到1”的突破,高性能纤维制备技术实现飞跃,攻克了碳纤维、芳纶1414,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设备实现从无到有,特别是碳纤维,将乘着民用需求快速增长的东风,实现“从有到优”的蜕变;在产业用领域,原材料及加工技术、产品性能大幅度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功能性纤维制备技术实现飞跃,绿色纤维取得一定进展等。

  对于化纤科技未来的发展,王玉萍认为,新战略、新格局、新动力将引领化纤高质量发展。当前,国内国际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新政,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前沿新材料领域、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方面将迎来众多机遇。对于如何创新,她指出,中国化纤有产业发展、需求导向、肩负使命的支撑力,有资源集聚、制度优化、技术攻关的驱动力,有一系列创新成果的竞争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发挥中心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等优势,助推化纤行业科技创新。她最后提到,展望未来,化纤行业将立足科技,聚焦于纤维新材料的创新研发,支撑行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大会同期发布了2022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及软课题获奖名单、《中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研究(2021-2025)》、《中国化纤行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2021-2025)》、《2022年中国化纤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三本专著以及2021年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此外,会上还围绕恒逸基金优秀论文&重点领域学术报告进行了专题分享。

  2013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浙江恒逸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至今已有10年。十年来,恒逸基金优秀论文评选受到了行业广泛认可,已成为我国化纤及相关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奖项。值此恒逸基金十周年之际,端小平在为大会致辞时特别向恒逸集团及邱建林董事长十年来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2022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共收到有效参评论文225篇,最终评选出“液态金属/聚氨酯导电纤维的构效关系及水下穿戴应用研究”等11篇一等奖论文,“柔性化熔体直纺涤纶超细旦全拉伸丝生产技术”等24篇二等奖论文,“高性能纤维干喷湿纺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等60篇优秀奖论文,以及“阻燃熔纺纤维的技术需求与技术关键分析报告”等3篇二等奖软课题。

  图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理事长、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恒逸研究院院长王松林宣读获奖决定

  《中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研究(2021-2025)》(化纤黄皮书)涵盖了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化纤工业“十四五”科技发展纲要及化纤十余个子行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内容,收录了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等多个综合性规划等,汇聚了中国化纤行业“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

  《中国化纤行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2021-2025)》(化纤)梳理了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绿色发展成绩,收录了碳排放、废旧纺织品再利用、重点品种挥发性有机物等内容,旨在为化纤行业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促进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2022年中国化纤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化纤蓝皮书)侧重于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和研究,涵盖了13篇化纤行业和5篇下游相关行业的运行分析报告,供读者了解化纤纺织全产业链情况,并围绕芳纶、阻燃纤维和区块链等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同时分析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三年来创新发展的支撑力、驱动力、竞争力。

  为了促进我国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于2021年继续开展了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工作。在广大会员与行业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2021年排名工作已完成。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21年增加了聚酯、瓶级聚酯和膜级聚酯3个名单,共形成了21个名单。此次入围化学纤维产量前100名的企业(百强企业)产量增速较2020年明显提升,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及复苏态势,同时百强企业的营收、利润增长幅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间位芳纶全球产能已达到5万吨,产品应用已经深入安全防护、航空航天、汽车及轨道交通、工业、新能源汽车及海上风电等领域,是应用最广泛的耐高温阻燃纤维之一。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间位芳纶事业部副总经理关振虹详细介绍了全球间位芳纶的发展历程及产能分布,并对比分析了间位芳纶不同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及国内外企业产品的性能指标。她表示,我国间位芳纶工程化技术已趋于成熟,逐渐建立起国产化产品体系和技术标准,实现了国产替代。对于未来的创新方向,她认为要注重纤维性能的提升及多功能化的改性,并积极实现产品制造规模化和高效化,打造链条一体化发展模式。

  具体来看,在性能提升方面,一是提升纤维强度及伸长指标,增加面料柔软性及抗撕破性能;二是解决纤维染色问题,如采用原液着色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等,目前泰和新材在原液着色芳纶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其产品已获得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在跨界应用方面,从一维走向二维,如芳纶隔膜具有优异的吸液、耐高温和离子电导率高等性能,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可制造出更轻薄小巧的高容量电池,在新能源及高端消费品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在产业发展方面,构建从原料到终端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聚焦链条上的“卡脖子”问题,以实现芳纶行业更高质量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废旧纺织品4760万吨中,废旧棉、涤占比83%,但再生利用率不足20%。2022年1月份,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对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做出了战略引导。4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也将推进化纤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列为重点项目之一,特别指出要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东华大学教授陈龙指出,针对废旧棉、涤纺织品成分复杂、化学再生利用技术难度大、“治废产废”程度高的难题,可通过废棉制浆-Lyocell纤维和废涤化学再生DMT-高品质纤维级聚酯制备技术攻关,形成废旧棉、涤纺织品清洁再生与高值利用成套技术,实现高附加值再生Lyocell纤维和纤维级再生聚酯产业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该项目已于2021年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新凤鸣控股集团总裁助理、浙江五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会成介绍,新凤鸣聚焦物联网,建设未来工厂模式,首创了多种智能检测及巡检场景,构建全厂全感知系统;立足行业化一体化服务化应用化顶层设计了凤平台的“功能技术、平台数据、平台集成和平台生态”;基于特色场景及创新点,构建量本利驱动的在线改批、在线校验、在线排产和产品溯源分析体系,减少工艺波动,驱动效率效益最大化,等等。新凤鸣集团通过模式驱动强链补链构建了产能超千万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驱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他表示,未来工厂运营是数据驱动的运营体系,实现内外部的互联互通,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体系。通过几年的建设,新凤鸣已形成了未来工厂解决方案和构建方法:1个构建方法+凤平台+12个核心产品+25个最佳业务实践。

  西安富瑞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永华详细介绍了碳纤维炭化关键装备—炭化炉在碳纤维生产中的作用及分类,并从装备大型化、装备国产化、装备自动化、装备节能化、装备数字化等五个方面对炭化炉的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青岛大学教授曲丽君指出,近年来兴起的水下探索活动对可穿戴电子织物提出了新要求,针对水下活动特点,新一代水下可穿戴电子织物应充分考虑大形变信号反馈及水下热防护等方面功能的集成。基于此背景,课题组利用同轴湿法纺丝工艺,根据非溶剂致相分离成型机理,经纺丝工艺调控,连续化制备了具有不同内径的液态金属/聚氨酯导电纤维。通过对液态金属/聚氨酯导电纤维内部构效关系、传感性能、可逆导电性能、电热性能等的研究,结合传统纺织工艺,构建不同电子织物功能模块,开发了一款集成式智能手套系统,可用于水下运动传感、危险预警和失温防护,为可拉伸导电纤维和水 下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的灵感,在水下探索领域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东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教授丁彬指出,纳米化、功能化是无机纤维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陶瓷纳米纤维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工程装备、隔热防护、传感检测等领域,但脆性大、易断裂等缺陷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亟需开发柔性陶瓷纳米纤维。目前,东华大学研究团队已成功制备出多种柔性陶瓷纤维膜,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应急救援、民用与工程用领域,预计2025年陶瓷纤维隔热材料的市场将突破420亿。未来,柔性无机纤维膜在催化、能源、防护等领域均有应用潜力。此外,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碳层修饰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纯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弹性导电TiO2纳米纤维气凝胶等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纤维气凝胶,在柔性能源、个体防护、国防军工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生物降解法是通过生物降解酶将PET分解代谢最终转化为CO2、H2O的一种绿色降解方法,有望在降解PET废弃物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江苏索力得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孔令训在报告中指出,PET的全细胞生物催化降解是以微生物为生物催化剂的多相催化处理,充分发挥了微生物所分泌的多种酶,提高了生物催化剂对处理环境的稳定性。进而,她列举了三种提高PET生物降解效率的方法:一是对PET进行共混或表面改性;二是改造降解酶,如基因重组降解酶、增大降解酶底物结合口袋;三是改善降解反应条件,如提高降解酶的热稳定性、减少降解酶生成的中间产物。此外,她还对PET生物降解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如活性污泥降解法、土壤填埋降解法、堆肥降解法等。

  受蜘蛛绒毛结构的启发,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高强团队提出并实现了离子诱导自组装的策略,在PEDOT: PSS纤维连续大规模制备的同时构筑具有均匀阵列结构的纤维表面,表面绒毛状阵列结构赋予了纤维良好的压力灵敏度。在报告中,高强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离子掺杂制备PEDOT: PSS纤维的成型机理;并从微观层面,介绍了通过表面工程调控PEDOT: PSS纤维的表面形貌的方法。此外,他还介绍了围绕此项技术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工作,如湿法纺丝制备具有类皮肤三层核壳结构Ag/AgCl/PEDOT: PSS复合纤维用于触觉传感器、仿藤蔓结构自螺旋导电PEDOT:PSS纤维的构筑与应用、超细导电PEDOT:PSS纤维的构筑与应用、导电TPU/复合纤维的构筑与应用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